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 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分析 *
屈海群*陈辉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临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新引擎,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正使得临空经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因此对临空经济的研究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文章分析了学者们对临空经济、航空物流园区以及二者的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航空物流园区;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述评
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大多与交通运输方式变革息息相关,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均会带来经济社会的重大改变。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卡萨达Kasarda(1992)、Lindsay等( 2013)认为“城市的发展总依托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城市的命运和轮廓取决于交通运输方式”:18 世纪前的“海洋文明”造就了一批“海洋帝国”和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18世纪的天然运河航运助推欧美的工业革命,使内河经济成为其支柱力量;19世纪铁路运输使得铁路“经济大动脉”作用显著,助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内陆工业城市渐居占主导地位;20 世纪的汽车运输使得“高速公路经济带”涌现世界各地,高速公路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王旭,2000)。正如曹允春(2009)所说“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以航空、数字化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全新竞争体系”。Kasarda(2013)也说“如今,是航空运输的时代”,航空运输正成为继海河运输、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之后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随着航空运输的迅猛发展,具有临空指向性的产业和资源要素在机场周边迅速聚集起来,临空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便应运而生。
临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中依托机场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新引擎(惠颖茹,2018),因此如何发展临空经济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关注,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临空经济研究的热潮。
1国内外对临空经济的研究
1.1国外对临空经济概念的研究
“临空经济”(airport economy),也称为“临空产业”“空港产业”“空港经济”“机场经济”,是指建立在航空运输基础之上的、并以航空运输业为核心的全部相关产业的集合,包括航空运输业及与之相关的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
足球场地、器材是开展足球运动的硬件设施,足够的场地,充足的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实现体育活动目标的物质保障。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有一块标准足球场地,但利用率较低,器材设施也不是很充足,影响了高职院校足球运动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场地质量,器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经费有限,其次是领导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支持。
临空经济形态最早始于1959年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设立的自由贸易区。美国Mickinley Conway(1965)最早在“The Fly-in Concept”一文中提到了临空经济,他认为临空经济是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发展航空运输、产业开发、购物、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机场综合体。John D. Kasarda(1991、2001)、英国剑桥系统研究所的Glen E. Weisbrod 等学者( 1993) 将临空产业分为四类:首先是非常高度集中的产业,其次是高度集中的产业,再次是中等集中的产业,最后是越来越集中的产业。John D. Kasarda(2001)提出了空港城向航空城转变的新模式,从区域以及空间的视角将机场通过航空运输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为依靠区域经济和上下游产业带动的发展新模式。欧洲奥马尔Omar EL HOSSEINY (2003)认为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其存在和运营将会给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乘数效应。J.Forsyth 和Gillen(2004)指出空港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John D. Kasarda( 2010) 经过研究发现诸如零售折扣店、综合娱乐场所、会议中心、酒店等具有航空指向性的商业聚集于机场周边,便形成了航空城。
1.2国内对临空经济的研究
我国航空运输业和临空经济的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临空经济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但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场周边和民航运输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之相关的临空产业也被相继带动起来,因此才催生了学术界对临空经济的相关研究。
以上关于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研究大部分集中对园区的规划、布局和运营管理建设方面,但由于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涉及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临空产业是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等诸多问题,如果盲目建设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警惕相关风险。但已有文献很少有涉及航空物流园区建设风险的研究。
金忠民( 2004) 提出空港城概念,指出空港城是依托国际枢纽机场,是集合了所有航空指向性产业为特色的包括运输、综合贸易、文娱体育设施、商业服务、仓储加工、生活居住、会议展览、园艺农业等的综合新城。也有些学者从产业聚集和园区功能的角度对航空物流园进行定义,即为相关企业提供包括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增值服务、仓储、包装、海关检查、进出口贸易和售后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在内的一条龙式服务的产业聚集的区域((王坷(2006)、张立华(2008)、朱伟(2011)、蔡建明(2013)、张凤岩 (2015)))。江丹(2018)、马培(2019)等结合现代航空物流特征,从功能定位、地理位置、服务对象等方面定义航空物流园,这些学者认为“航空物流园是指位于机场内或机场周边,利用飞机等航空飞行器和地面与之相关的配套物流服务设施,为航空货物提供进出港、中转港等集散功能和服务的场所”。各航空物流园区基本的集散功能包括提供仓库、快递转运等配送中心、进出货站、物流保税中心等基本物流服务功能,还包括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行政管理、地勤等辅助功能。其基本服务主要包括为各综合物流企业、航空货代、航空公司和有航空物流需求的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公共物流设施、物流信息服务等。本文比较认同这一个定义。
波特(2003)认为空港物流园区内临空产业集群是因为节约交易成本、有便利的通关措施以及资源整合共享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 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认为“不均衡增长理论”是航空物流园区临空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但是当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极”使得经济增长达到最高极限时,“涓滴效益”(Trickling-down Effect) 就会产生,于是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逐渐趋于均衡化或分散而达到相对平衡,因此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会逐渐缩小。各地政府正是基于该理论而不遗余力的发展临空经济和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希望临空经济达到“增长极”后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以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山本》中的空间并置叙事现象总体分为两类:地志空间并置和文本空间并置。地志空间并置意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地,诸多事件在不同的地域或地点发生,然而却呈现在同线索中,其可称为地志空间并置叙事。文本空间并置意在强调事件发展的情节、人物、时间三者所构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在某时间段内某些人物所发生的系列故事形成几个特殊的空间形式且并置排列,其可称为文本空间并置叙事。
2国内外关于航空物流园区的研究综述
2.1国内外关于航空物流园区定义的研究综述
由于航空物流园区发展时间不长,因此无论学术界还是实践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名称。日本最早提出物流园区这一概念。但“Airport City”(“空港城”)这一概念率先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Airport Schiphol(史基浦机场)提出,并将之定义为“汇集了人流、商流、物流、购物、信息以及娱乐等活动,集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模式的枢纽中心,并为各地旅客、当地居民和商务人员等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区域”。随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场纷纷效仿建立航空物流园,但各自的名称不一:如“机场物流园”“空港大通关基地”“空港物流园”“航空工业园”“货代村”“货运城”等等。而韩国的仁川国际机场(Seoul Incheon International Airport)和新加坡的樟宜机场(Singapore Changi Airport)将机场物流园区和货运区统称为“自由贸易区”。本文根据我国实情将机场内所有航空物流活动的空间均称之为“航空物流园”。国外学术界对航空物流园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美国航空专家Mickinley Conway等最早提到航空综合体(airport complex ),是指依托机场整合航空货运、航空物流、商务休闲、交易展示等活动,这一概念是航空物流园区的雏形。1999年Mickinley Conway研究团队又对上述概念进行补充,提出了机场综合体以及航空城的概念,即利用机场的核心作用辐射并带动其周边产业的综合区域。美国的Kasarda( 1992)教授在“第五波理论”中提出了Airport City (机场城)和Aerotropolis (空港城) 的概念,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2001年Kasarda教授又从区域和空间的视角提出了由空港向航空城转变的航空物流园区发展的新模式。现阶段国外学术界将“物流节点”(Logistics node)作为对各种类型物流园区的统称,对各航空物流园区的研究主要为对园区的建设规划、选址以及后期运营建设等几个方面。
我国武汉理工大学早于2002年开始对航空物流园区进行了包括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营的方法、路径等一系列的研究,此研究为我国学者后期研究提供了借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航空物流园区进行规划:如吴昌勇(2004)、梁世翔(2006)、陈志刚等(2008)、单联宏(2016)、刘莉雪(2017)等分别运用了产业集群、ITS相关理论等方法分析了航空物流园区的形成机理和空间演化规律。张潜、潘剑平(2006)利用全系数方法、陈志卷(2012)利用经济发展关联机制方法、厉晓(2011)、朱苍晖(2013)和蒋丽君(2014)等利用SLP方法、马培(2019)利用Anylogic方法对园区的布局和功能等进行规划和仿真,并就不同的功能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这些研究方法为我国各临空经济区的航空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声乐调节不但发生在和声色彩中,也发生在合唱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自然地根据场地的共鸣调节人声,这不但使整个合唱团成了一件音色温和饱满的乐器,也使每个人身心愈发和谐。这在合唱音乐会的开始和结尾处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家开始热身的时候,整个团体的音色分散而僵硬,而到最后,已变得非常温暖感人,每个人都洋溢着满足、喜悦的笑容。
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曹允春教授于2009年提出的临空经济概念,即“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是依托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在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学者大多更加注重临空产业的应用性研究:如结合具体机场的临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如曹允春(2016)通过分析京津冀等地的临空产业格局,认为发展临空产业集群不仅是区域抢占经济发展战略高地的首要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后有学者分别以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机场附近的临空经济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张蕾(2014),吴国飞(2014),王红(2019)、许雅玺(2018))。
2.2对航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形成机理研究
国内对航空物流园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发展时期,随着航空物流的迅猛发展,对为之提供配套服务的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希望通过研究借此提高园区的建设绩效,开发最优的经营模式,为形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五冲击波”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
2.3对航空物流园区运营及管理方面的研究
蒋长兵、郑雯雯(2010)研究了宁波机场的航空物流园区发展情况,他们认为宁波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应采取增长型策略,利用外部机会,依靠内部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毛蒋兴等(2014)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航空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总结这些园区的成功运营经验,为我国与之类似的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运营提出了相关建议。王峰(2015)指出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快速推进机场航空港的建设。张凤岩等(2015)指出集群式供应链的空港物流园区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并从产业集聚化、时间竞争性、供应链网络化、技术创新性4个方面证明空港物流园区可以促进城市产业转型。袁园(2017)采用AHP和灰色关联法对我国主要航空物流园区的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其发展现状提出提高航空物流园区物流能力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我国各地区发展临空经济,还是为之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的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 孙洪泉,高 辉,张海滨(8.21)
曹允春(2001)、王旭(2005)、王红霞(2005)、李非(2011)等从空间视角研究临空经济,将其作为区域经济范畴,认为临空经济受机场规划和机场功能定位、当地资源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李建( 2005)认为临空经济既是产业概念也是经济概念,是指那些自身的发展与机场和航空运输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具有空港地区独特的经济特点。肖李春( 2006 )、张军扩等( 2008) 认为临空产业是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产物。谭光(2012)分析了临空产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临空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王晓勇、江峰(2013)认为临空经济是以枢纽机场的快速物流和人流资源为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与航空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集群,并形成以临空产业为主导性产业、其他多种产业相互关联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他们认为流量经济是临空经济的主要特征,最后就区域临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汤凯(2019)认为临空经济是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而吸引临空指向性产业和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大规模集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并提出我国应因地制宜地构建临空产业体系,推动“港 -产 -城 -域”四位一体联动发展。
3国内外对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
3.1相关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对临空经济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定性地对临空经济进行定义,针对具体临空经济区的个案研究较少;现有的少量文献虽以某一地区具体的临空经济为研究对象,但大部分都是研究发达地区临空经济,研究不发达地区临空经济的文献相对较少。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航空货运生态系统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也推动着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因此对临空经济的研究也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
国内对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目前能查到的文献非常有限。邹辉霞(2003)、戴倩(2012)借鉴Hirschman的“不均衡增长理论”分别以所谓推进型产业(Propulsive Industry)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为切入点,指出一个成功的航空物流园区可以作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增长极”,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营后能产生特别巨大的规模经济,园区内临空经济的“增长极”现象能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和“涓滴”效应,并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支配效应和乘数效应等对区域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以此推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
3.2对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
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研究了航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园区内临空产业的集聚现象,并就机场的航空物流园区如何发展临空经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此外也有学者结合我国机场临空经济发展实例论证了航空物流园区与临空产业互动发展关系,如曹江涛 (2007)以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为例对航空物流园区与临空产业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与临空产业的发展以一种互动关系。卢茗轩(2012)以白云机场和广州花都区作为研究实例,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探究航空物流园区与临空经济区的作用机制。阎欣(2013)和周荣、王晓华(2014)、马培(2019)认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是航空物流园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同时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又促进临空产业的集聚,因此临空经济与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互相促进的联动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有关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非常有限。仅存的几篇文献仅限于对二者相互促进的研究,鲜少有文献对航空物流园区建设如何促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研究。而且大部分文献将临空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不同地区临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其产业布局会有所不同,因此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与临空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会因产业布局不一样而呈现不同局面。鲜有文献针对此种情况进行研究。
4今后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对临空经济的研究今后有必要以不发达地区某一具体临空经济区为例,研究其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以便为不发达地区发展临空经济把脉问诊,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此为其他不发达地区发展临空经济提供借鉴。再者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的推出,我国航空物流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今后各地政府在发展临空经济时应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围绕如何对接一带一路、服务陆海新通道的形成,学术界也应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为国家战略需要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VGG-16网络中卷积层的特点,以SeLU作为激活函数的ResNet,神经网络层的解决率和深度值如表1和表2所示。
随着我国航空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当前国内各机场逐渐重视机场周边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希望借此加强临空产业聚集,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极”,并通过“滴涓效益”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但由于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涉及大量的土地资源,临空产业的聚集需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机遇,但当前我国临空经济和航空物流园区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建设经验不足,缺少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再加上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如果盲目建设不仅不会产生辐射效益,还会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警惕相关风险。各地在发展临空经济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及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其发展模式必须合理,要根据其区域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协同发展,以实现错位发展。今后对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应关注这一主题。
其次,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与监控队伍建设。高校要选择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理论素养过硬的人员负责校园网络监控与管理工作,并依托管理队伍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机制,以便及时发现校园网络特别是新媒体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高校要通过对校园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使他们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网络问题时能够引领舆论导向,防止网络负面舆论、恶意攻击行为和其他非理性网络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John D.Kasarda. Time-Based Competition &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Fast Century[C].in Real Estate Issues,(1991)Winter Issue.
[2] John D.Kasarda, An Interview with on John D. Kasarda Airport Cities & the Aerotropolis: New Planning Models[Z].2001.
[3] McKinley Conway. The Great Cities of the Future[J].The Futurist 1999,33 (6):28-29.
[4] 陈志刚,程慧平.物流园区形成机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111-112.
[5] 李蝉娟.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临港物流园区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0):68-69.
[6] 毛蒋兴,古艳,朱慧方,等.临空型产业园区的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以南宁市明阳工业区为例[J].规划师论坛,2014,30(10):19-24.
[7] 吴昌勇.航空物流园区形成机理[J].中国民用航空,2004,8(8):56-57.
[8] 刘莉雪.我国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133.
[9] 芦阳. 河南省临空经济与空港物流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6):47-50.
[10] 谭光.临空经济对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1] 梁世翔. 基于ITS的物流园区协同研究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12] 阎欣.基于临空经济的区域航空物流园区的构建与组织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1-2.
[13] 邹辉霞. 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J].商业时代.2003(3):45-46.
[14] 马培.基于Anylogic的航空物流园区仿真及其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大学,2019.
[15] 张凤岩,王剑,张平.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空港物流园区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16):64-67.
[16] 袁园.我国空港物流园区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中国民航大学,2017.
[17] 汤凯.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重构效应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35(7):27-35.
[18] 曹允春,王曼曼. 京津冀协同下的临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6,32(7):129-131.
[19] 江丹.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实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西哲社课题“广西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临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5FJY008)。
*作者简介: 屈海群,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 F56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859(2019)03-0377-05
(责任编辑 黄涛)
标签:航空物流园区论文; 临空经济论文; 协同发展:研究述评论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