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1]2003年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景观包含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两大方面内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可分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部分,它是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论文运用纵、横向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中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探讨了对城市公园景观发展及当前中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有重要影响的系统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理论、行为理论、文脉理论、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范畴,并进行了总结归纳。 论文建立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包括影响因素框架与层次框架。论文从城市公园系统、景观规划层面与具体空间设计层面叁方面入手,研讨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论文还以西安为例,研究了其城市公园所具有的典型地方陛特征——唐风式公园景观的问题。论文对上述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与设计的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现阶段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城市加速发展与公园绿地严重滞后的矛盾。 论文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框架。该框架包含景观设计评价,景观设计原则和景观设计各层面的对策叁方面内容。 最后,结合襄樊月亮湾公园景观设计实践深化了理论问题的研究,反思城市公园的设计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王璐艳[2]2013年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是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模式,目前,该领域在国际上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国内也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条例予以指导,只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对其绿化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尚属于新的课题,可以说,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研究尚属空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是对传统园林学、景观设计学及已有的绿化理论的挑战和补充,是对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理论的探索和完善。本文旨在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大型考古遗址和已建成的或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绿化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绿化存在的问题,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城市绿化等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和探讨适合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绿化原则与方法,并通过若干实例对研究成果做相应的实践和论证。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并总结了目前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及大遗址绿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遗址公园过分追求绿化数量和绿化质量,造成遗址绿化趋于林业化或园林化,忽略了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守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第二,绿化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忽略了遗址的历史属性和遗址环境氛围,造成遗址公园景观风貌趋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甚至是千篇一律的风格面貌;第叁,对绿化植物本身对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树木的根系生长、外来引种植物的应用、植物时空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遗址的保护、展示及景观风貌营造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目前大遗址及遗址公园的绿化方法照搬城市绿化模式,缺乏适合遗址公园绿化的一套原则与方法。基于绿化与大遗址、绿化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关系的分析和探讨,分别从历史的绿化、现状的绿化和未来的绿化叁个阶段提出绿化的总体指导性原则;即:对历史绿化的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延续性原则;对现状绿化的评估应遵循遗址本体与遗址环境并重、生态安全第一并兼顾文化安全、重视历史格局与现状风貌的关系、现状问题的解决应权衡现有的技术条件等原则;未来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小干预、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及功能多样化原则。遗址公园的绿化原则对于遗址公园绿化的研究、评估及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性、规范化、针对性特点。从历史绿化、现状绿化、未来绿化和绿化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研究和论述遗址公园绿化相关的一系列方法。历史的绿化重在研究,旨在解决历史绿化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恢复以及哪些需要展示的问题。现状的绿化重在评估,旨在解决现状绿化哪些应该保留和哪些应该移除的问题。未来的绿化重在规划与设计,在参考历史绿化研究结果和现状绿化评估建议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研究绿化规划设计中的“性”、“境”、“景”叁方面的问题,提出若干绿化思路、风格、树种选择方法、绿化形式与手法以及空间营造和种植设计等等。绿化效果评价方法的构建重在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本研究仅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效果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探,建议出遗址公园绿化效果评价的15项评价因子,并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得出各因子的权重,然后采用打分的方法将定性评价结果量化,从而计算出遗址公园绿化效果的得分,最后将得分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进行了阐释。基于前述绿化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又对若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了绿化专题的研究和实践;其中,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包括绿化的历史与现状、绿化的原则与建议以及绿化效果的评价;对阳陵、秦始皇陵及阿房宫遗址公园的研究侧重于现状分析及整改建议。论文最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论文的几点结论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与思考。
胡小凯[3]2011年在《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遗址公园的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安城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西安及其他城市的遗址公园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西安遗址保护与利用发展及遗址公园模式的产生进行了纵向的分析。2.选取西安城市遗址公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景观立意与整体布局、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园林要素规划与设计的优缺点进行总结。3.探索了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分别是基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真实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基于遗址公园特点的适度开发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4.构建了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的框架,将其分为城市背景、区域环境和内部环境叁个方面。5.构建了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层次内容框架,将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次。其中宏观包括城市遗址公园体系构建、与城市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的关系处理;中观包括公园景观的立意和整体的布局;微观包括遗址本体的保护与展示和园林要素的规划与设计。
和茜[4]2012年在《基于文脉的中小城市公园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我国的中小城市在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现代与传统,公平与效率,保护与发展等矛盾尤为突出。由此也造成了中小城市公园设计理念崇尚西化,甚至生搬硬套,没有切实考虑到公园与城市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等的联系与渗透。公园只是被放置于城市,而非生成于城市。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公园设计出现的问题,笔者研读相关的公园设计理论和研究成果,包括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文脉主义理论等。通过这些研究成果的提炼对比,本文以城市文脉为研究出发点,主要从城市特色和风貌最直观的表达因素——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结构及格局、城市肌理、城市轮廓线、标志性建筑等城市文脉显性形态要素入手,深入挖掘我国中小城市显性文脉的主要特征。通过参考国内外城市公园设计案例与实地问卷调查、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在中小城市显性文脉背景下,城市公园设计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内容。论文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中小城市文脉与公园设计的相互关系。论文对城市文脉、中小城市、公园的定义及内容进行了阐述,系统地论述中小城市文脉和公园的相互关系。其次,探讨基于文脉的中小城市公园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要素,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性空间。从公园与城市显性文脉良好链接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小城市公园定位,确定研究范围,从一个较大的范围层面挖掘、囊括整个城市或局部地段的文脉;接下来提出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链接、公园与周边功能用地相整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公园空间结构顺承城市肌理、公园流线与城市流线相衔接的具体设计;最后在对公园周边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的视线组织、功能分区、流线组织、景点设计提出设计要求和方法,使公园自有的空间子系统与城市空间母系统更好衔接。最后,以商洛莲湖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实证研究。分析商洛城市显性文脉要素及特点,挖掘莲湖公园基地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色。通过对公园周边空间环境的梳理和内部环境的具体设计,打造与城市文脉紧密结合的城市公园。
刘梅[5]2008年在《西安城墙周边地域性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自身现代化的需要,继承与光大这些遗产,可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然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予以保护和继承,实现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作为十叁朝古都所在地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就更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所以正确处理西安城市发展建设中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该课题以“西安城墙地域性景观空间的营造”为研究对象,提出在城墙周边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地域性文化的运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创造出一个既满足于社会公共活动,又能提升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使其具有新的社会职能与意义。本文从地域性景观空间营造的角度切入,针对西安城墙及围绕城墙而建的西安环城公园这一特殊历史地段的现状,从主体—人,和客体—物两方面去分析诸多因素对于景观空间营造的影响。通过对西安城墙周边环境以环城公园为主的地段的勘测,研究西安城墙周边景观空间是如何从人的感知、思想、活动和场所文化等多角度进行适宜的表现,探索如何能将历史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创造二者相融合,创造出根植于西安传统文化的城墙景观。以及营造地域性景观空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设计方法。
杨健[6]2017年在《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场地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众多古墓。在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为人们所利用,但古墓周边的土地却没有实现它们价值的最大化。想要提升古墓周边土地的利用价值可采用多种方式,而将其“园林”化则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但对于古墓复杂的地下结构而言,前期的场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加之目前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场地的设计常与景观方案设计混为一谈,容易被设计者忽略。所以,怎样在古墓环境下进行城市公园的场地设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概念比对的方式,对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及公园场地设计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其次,对场地设计的一般步骤及具体内容进行理论研究,发现其不适用于公园场地设计之处,并总结出公园场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同时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环境条件为古墓环境,所以对古墓环境给场地设计及场地使用者带来的心理、视觉、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再次,从上述对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案例的分析中总结、提炼出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场地设计的具体内容。最后,将上述研究的理论运用于开元公园的场地设计中去,从多个方面指导开元公园的场地设计,使开元公园最终的景观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同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合理性,从而完善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场地设计的理论研究。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场地设计,一方面是在保护古墓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理论研究可以对古墓的保护方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使场地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场地设计体系更加完善,也能够为今后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环境下建造城市公园时的场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使公园建设更加合理。
左乐[7]2013年在《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绚烂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痕迹。遗址,作为这些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气韵。如此弥足珍贵的遗址,不论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在科学、艺术和历史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我们需要在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有效的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西安作为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大量历史文化遗址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遗址资源,这些遗址以级别高、分布广、密度大、数量多为特点,传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然而,这些重要的遗址区与现代城市区域有极大的重合,两者形成了显着的矛盾。最近几年,西安对于遗址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果,各大遗址公园的建设总体来讲较为成功,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化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形成了西安鲜明的城市特色。笔者以西安为例对遗址公园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西安最具特色的几个遗址公园详细的实地考察研究,总结出了西安遗址公园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展示的主要模式方法,并且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笔者从遗址种类的角度出发,根据遗址公园的分类,详细研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遗址公园典型案例,从这些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研究中,总结出关于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的一些手法,并且用汉城湖公园的实例对这些方式手法进行了实践。希望能够为西安以及其他城市往后遗址公园景观营造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徐鼎黄[8]2011年在《半干湿地区河道型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等意识与理念高涨的全球化背景下,本文选取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酉肿囱芯苛煊蛑蟹治觥⒐槟闪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一般理论与方法。针对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及其所在区域,对其半干湿地区、河道型湿地、城市性公园的特征逐一进行了剖析,归纳总结了其“干旱缺水与生态过程缓慢”、“水源水量季节性变化”、“连续的多功能生活空间需求”等典型性特征。基于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的理论与方法,以典型性特征下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理念及策略作为模拟对象,分别进行了不同理念及策略下的情景模拟,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本文的核心问题:即生态效益长期性和经济效益短期性之间的矛盾、自然生境保护与人工干预方式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规划层面理解核心问题即典型性特征下的国家湿地公园怎么规划?规划成什么样的国家湿地公园?针对核心问题,本文从观念、经济、宏观格局、布局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动态”的价值观念导向,为公园开发建设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投资回报提供了公平、合理的平台;提出了“最低限度”原则,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弹性范围,留出了市场调控的余地。通过对国家法规法令的解读,对产业经济方面理论与方法的延伸,提出了“湿地产业经济”的国家湿地公园自我运营模式。不仅保证了湿地作为国家湿地公园主体的生态性,还建构了有机生长的湿地项目产业布局,为“生态效益长期性和经济效益短期性之间的矛盾”,即典型性特征下的国家湿地公园怎么规划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解决策略。在上述“动态”的价值观念指引下,本文以景观生态学、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基于“最低限度”的原则,针对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提出了“动态衍生”的圈层布局模式,以“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景观生态学经典模式,在宏观层面,建立自然生态基础框架作为景观安全格局,建立人工功能基础框架作为游憩设施骨架,进而指导中观层面;在中观层面,以“分层嵌合”的方式,建立自然衍生机制、人工衍生机制和衍生缓冲层,提出圈层渗透的理念整合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微观层面,提出强调自然与人文“交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建立的景观规划体系,为本文的核心问题“自然生境保护与人工干预方式之间的冲突问题”,即典型性特征下的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成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解决方案。最后,本文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从宏观层面通过案例实践论述了生态优先的景观格局建构,到中观层面论述了圈层渗透的景观规划方法,再到微观层面论述了注重交流的景观设计思路,从上到下成体系的论述了本文针对核心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杨展宏[9]2016年在《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迹作为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载体,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辉煌历史进程,传承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气韵,是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电影胶片”,无论在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均具有极大的研究和保存价值。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史,遗址遗存众多,在传播中华文化和研究中华历史方面具有同样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加速建设,使得许多珍贵的遗迹和遗址在城市化的潮流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消失殆尽,这不仅令人痛心,也带给我们许多反思,城市化和遗址保护的冲突应通过一种新的形式和发展途径加以保护与利用,让遗址这种珍贵的人类文化“记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遗址公园是兼具生态、游憩、科教等功能,以历史文化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遗址保护和展示为主题的城市公园绿地,其产生的动力是快速城市化、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居民对绿地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遗址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公民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当中遗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逐渐提上日程,遗址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措施。本文以西安市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开篇通过对国内外遗址公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充分了解当前国内外遗址公园研究的热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对遗址公园内涵、类型和功能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的城市环境基地和遗址公园沿革,研究并总结了遗址公园景观元素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法,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遗址景观、生态景观、功能景观和文化景观4方面共16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西安市8座遗址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非量化因子的定量研究,期望在遗址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具有借鉴作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景观元素的艺术手法包括复原、融合、聚集叁种,景观元素的表达方法是夸张、隐喻和对比。2.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准则层权重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遗址景观(0.429)、生态景观(0.241)、文化景观(0.238)、功能景观(0.092),指标层权重值前5位排序为遗址保护措施(0.269)、遗址的可读性(0.118)、植物的群落性(0.097)、植物的乡土性(0.084)和文化的影响力(0.063)。3.从遗址公园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分级标准,除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和汉城湖遗址公园隶属Ⅲ级外,其余6座遗址公园均隶属于Ⅱ级,没有Ⅰ、Ⅳ、Ⅴ级,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80.8%)最接近Ⅰ级,说明当前西安市的绝大多数遗址公园景观处于较好水平,但与我国一线城市的遗址公园景观建设整体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段俊涛[10]2013年在《文脉延续视角下景观设计元素在遗址公园中运用的审视》文中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遗址资源丰富。这些遗址资源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保护这些遗址资源,又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遗址资源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这涉及到了遗址保护展示等诸多的问题。而遗址公园作为一种遗址的保护形式,是集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考古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于一体的公园,当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然而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类型,这一产物在城市更新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磨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之遗址公园在我国的建设起步较晚,相关思想理论、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方法仍处在探索阶段,问题就更加凸显。因此,在文脉延续的视角下,景观设计各要素如何在遗址公园建设中得以合理运用成了关键所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出一套在文脉延续视角下适用于遗址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各要素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国内各类遗址公园中各景观要素的运用进行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国内遗址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在文脉延续视角下运用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类梳理、归纳总结,找出容易发生这些问题的几个方面以及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借鉴的解决办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科研方法,以遗址保护及展示、景观的文化感知为遗址公园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从文脉延续的视角进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论述、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遗址公园、文脉延续、景观相关概念的深入分析,结合遗址公园的实地调研,获取一手的资料,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典型研究案例,从遗址保护、景观设计、文化诠释叁方面探讨在文脉延续视角下景观设计各要素在我国遗址公园建设中的设计方法,从而得出景观构成各要素在遗址公园建设中应从保护性、景观性、生态性、遗址空间延续性等原则出发并结合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来营造遗址景观的结论。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指出景观设计要素如何呈现遗址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延续以及地域文脉延续,并总结出一套在文脉延续视角下的景观设计各要素在遗址公园建设中的设计原则。本文不同于前人所探讨的只局限于某一遗址公园或一类遗址公园中的景观构成要素运用得失的分析,而是从宏观上把握景观构成要素,对其进行逐一分析,探索其在遗址公园建设中的设计原则,这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其二是视角创新,本文以文脉延续为视角,通过对国内遗址公园案例的分析总结,提出遗址公园文脉延续的景观元素设计原则。在尊重遗址本体的原真性、遗址本身及其周围环境构筑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景观设计元素如何遵循其原则营造景观、阐释文化,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我国遗址公园发展的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王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D]. 王璐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 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胡小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 基于文脉的中小城市公园设计方法研究[D]. 和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5]. 西安城墙周边地域性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D]. 刘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6]. 古墓环境下城市公园场地设计方法研究[D]. 杨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7]. 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营造研究[D]. 左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 半干湿地区河道型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 徐鼎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9]. 西安市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与综合评价研究[D]. 杨展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10]. 文脉延续视角下景观设计元素在遗址公园中运用的审视[D]. 段俊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