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与人生信仰-以《论语》“贫”与“富”的思考为中心论文

孔子儒学与人生信仰-以《论语》“贫”与“富”的思考为中心论文

孔子儒学与人生信仰
——以《论语》“贫”与“富”的思考为中心

管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 孔子儒学的现实性与信仰性存在极大关联性,这在《论语》中有许多表现样态。其中孔子及其弟子如何对待“贫”“富”问题即是较为突出的例证。“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日益普遍的贫富分化现象引发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转变中,孔子提出以“道义”作为评判“贫”与“富”的新标准,凸现了现实性与信仰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儒学;信仰;贫;富

司马迁《孔子世家》叙孔子幼年“贫且贱”,依靠自身勤奋“十五而有志于学”,之后创立私学,治国理政,周游列国,删定六经,传之千古,即凡而圣。春秋末年,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孔子以“述而不作”的智慧,从历史中寻求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这在《论语》等儒家文献中多有体现,如众所周知的“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义”与“利”的冲突等等。这些矛盾问题的社会表征,就是“贫”与“富”现象的出现。通过《论语》中对“贫”与“富”的阐释,可以洞察孔子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追根溯源,孔子建立的评判标准与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将现实性与信仰性相统一有极大关联。

一、春秋时期“贫”“富”问题的出现

《论语》中直言“贫”与“富”的地方有26处:包括9个“贫”字和17个“富”字。此外,字面意思虽未提及“贫”“富”,但本质上与“贫”“富”问题有密切关联的有65处。本文拟就这91处资料,分析孔子对“贫”“富”问题的看法。

首先,“贫”“富”现象的出现,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引发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阶层重新分化的产物。脱离此前提,无从谈及“贫”“富”问题。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国野制度瓦解,土地等财富开始向少数人手中聚集,“贫”“富”问题由此凸显。《论语》中有较多描述: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① 本文所涉《论语》引文,均引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此下只于文中注出,不再一一详注。

Hammerfest盆地识别出297个麻坑,并且可以分类为大麻坑(宽度达到100 m)、巨大麻坑(宽度从100 ~ 300 m)、超大麻坑(宽度超过1 km)。巨大麻坑仅在研究区的西南角分布。总体上来说,46个麻坑在50 ~ 100 m尺度范围内,60个麻坑在100 ~200 m范围内,9个麻坑在200 ~ 300 m宽度范围内。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卫灵公》)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4)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冶长》)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抛开后半句的“亲亲相隐”,在叶公提出的情景之下,“羊”的所有权应不属公有,否则“攘羊”即无意义,“攘”也就不能称其为一种罪行,更无需“隐”。既然盗窬或攘羊是公认的罪行,应该说在当时社会存在此类不良的社会现象,以致引发执政者求教于孔子: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1.2.3 护理配合 ①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术后实施营养支持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患者营养支持过程中需注意配合的事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出现抵触情绪。②妥善固定和处理营养管,避免营养管出现扭曲、弯折、脱落。营养支持全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积极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管口堵塞问题,一旦出现则采取温开水压力冲洗和负压抽吸,用手对体外部分的管道进行捏挤,必要时使用尿激酶和碳酸氢钠溶解纤维凝块和蛋白质,保证管道畅通。

此外,所有权的明晰开始反映在思想观念的变化之中,不可见的知识占有和传授也开始被智者作为个人私有物付诸交换以谋求生存。《论语》中呈现出的方式大致有二:一是开设私学收徒传道,收取学费维持生活;二是获得君王认可、跻身仕途,依靠俸禄谋取安身。如: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精神追求,使士人主动担当起反思社会、引领精神信仰的责任,对此孔子屡有自述: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述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

即便如此,士人也要解决温饱、生存问题。《阳货》篇有: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散步回来的吕凌子对丈夫说了几天以来的第一句话。吕凌子说,你得想办法借5万块钱。欧阳锋眼睛盯着电视,像是没听见。

以上《论语》中的论述,虽然不涉及“贫”“富”问题本身,却是“贫”“富”问题出现的前提条件。

二、“贫贱”与“富贵”的关联

《论语》中不仅有“贫”“富”的记载,还告诉我们谁是“贫”者,谁是“富”者。

(一)“贫”者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3)子曰:“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

(二)“富”者

与内陆联网主要包括交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两种方式。由于海岛与内陆距离约60 km,采用海底交流电缆联网输电方案的主要问题包括: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作物转入外源基因使作物生长势、越冬性和抗性得到明显提升,转基因作物发生基因漂流,对逆境有极强适应性,其后代发挥外源基因的优势与原有种成竞争关系[17]。此外,若近缘种是杂草,基因漂流的结果可能产生携带抗性基因的杂草,由于失去天敌克制,沦为恶性杂草,从而占据生存空间。1998年加拿大发现部分油菜可以抗1~3种除草剂,只能用毒性更大的除草剂才能杀灭[18]。转基因作物向非转基因作物进行基因漂流时,携带外源基因的后代可能产生抗性积累,致使除草剂使用增加、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19]。由此可见,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种植可能会给植物群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生物入侵。

(6)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自春秋以来,以上所说的“醢”“车马”“轻裘”“马”“粟”等物品逐渐转为私有,由此在邻里乡党之间才可能产生类似出借或赠与等物权关系。社会中也出现了孔子指责的“穿窬之盗”(《阳货》)的小人,以不道德的盗窃方式获取对方私有财物。如:

(5)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首先,tPA对纤维蛋白具有特异亲和力,当tPA存在于血凝块、血浆或纯化的纤维蛋白原中时,几乎只完全与血凝块结合。其次,tPA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纤溶酶原的活化作用很低,当血栓发生时,纤维蛋白及与其相关的复合物可强有力地刺激该活化作用(图1)。这种效应形成了tPA特异性溶栓的基础[1,16]。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7)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①根据煤层厚度合理支架选型,避免出现因支架选型不合理造成采高超高多破矸石,影响煤质;加强生产源头煤质管理,严控采掘头面高度,监督落实生产单位按设计高度施工,严禁因超高出现人为破顶破底影响煤质。②针对下分层回采、掘进工作面,进行超前管理,采取采面上网、及时拉架等措施,严控掉顶、冒顶的发生,尽量减少外来灰分对煤质的影响。③加强对过断层采掘头面的煤质管理,过断层的采掘头面,生产单位必须有过断层的煤质专项管理措施,对煤质影响较大的断层必须采取放振动炮集中排矸保煤质措施。

以上关于“贫”者、“富”者的论述中,所有的“富”者都是“贵人”,“贫”者之中虽然不一定都是“贱人”,但却都不是“贵人”。《论语》中还经常将“贫”与“贱”及“富”与“贵”两字连用,相对并举。如: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这种心理意识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物质生活水平差异较大,贫者欲求温饱而不可得,富者则肥马轻裘、穷极奢华,为平衡社会矛盾,“俭”成为当时社会中普遍认可的道德信条。例如:

由上可知,“贫”与“富”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差别,也是政治地位差异的标识,与政治身份相关联,通常来说,“富”者群体也是政治经济财富的拥有者,例如下文中的“管仲”和“季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八佾》)

“富拟于公室”的管仲和鲁国实际执政者季氏为“富贵”的代表。就《论语》而言,透露出当时“贫”者、“富”者之间存在相对固化现象,人一旦沦为贫贱,扭转命运较难,如子夏为司马牛之忧:

这边明枪暗箭的时候,ICU门口老何家那帮人也没闲着,何东老爸,三叔四叔就上下五千年地劝何东,怎么能说不结就不结了呢?你得给我们个理由,年青人得顺流而行,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妈还来一句:“儿子,你不结婚我什么时候抱孙子呵?”当然何东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告诉他们想“青春重新走一回”,他不能保证他们在这时候能听懂和愿意听懂,所以他唯一的反应就是支支吾吾,越支吾就越显得他没理,越没理,几个长辈就越觉得自己在下一代尤其是下一代老大的婚恋问题上责任重大,这头要带不好,后面几个更麻烦。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正是富贵不易求得,贫贱不易摆脱,遂引发贫富群体之间的心理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以贫谄富,为富骄贫的“谄”与“骄”的问题。例如: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述而》)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要具有一定规模化和现代化,地方高校计算机资源适合集中管理与共享应用。按照我国普通高校办学基本合格条件要求,普通本科高校每百名学生配置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10台(专科8台)。按这一标准去购置计算机设备,建设具有现代化、规模化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可以作为学校一个独立机构设置,也可以设置到分院(系、部、中心等)下属机构。设置原则是便于设备共享、高效、便捷运行管理与使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八佾》)

(2)方案设计比赛。该比赛主要依托我校的物理沙盘实验室,如图2所示。该比赛将参赛人员随机分成五人小组(抽签决定);各小组代表抽取比赛案例;各小组现场两个小时进行讨论分析,形成合理的方案;小组代表汇报方案,由企业嘉宾进行点评打分,并做总结。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三、道义信仰:评判“贫”“富”的新尺度

在贫富分化的巨大差别与社会心理意识的变化之下,人们的行为趋于去贫贱而求富贵。然而,一味逐利会引发新的问题:“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由此延伸出应以何种标准来评判“贫”与“富”。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引入“道义”的概念,将其树立为衡量“贫”“富”可取性的最高标准,开始建立评判“贫”“富”的尺度:如:

纵观三季度的冰箱线上市场,三门、多门、对开门冰箱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增长,以多门势头最盛,涨幅高达61.9%;而线下除多门冰箱有7.5%的增长外,其他品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总体来看,多门冰箱表现抢眼,已成为消费者的主流选择,且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对开门冰箱上升势头有所放缓,但依然是不少消费者的最终选择;三门冰箱以高性价比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线上客户青睐,但在对消费体验要求更高的线下市场,已经少有昔日风光;两门冰箱则逐渐式微,尤其在线下市场,消费者的目光更容易被中高端产品吸引。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孔子不反对追逐富贵,反对的是“不义而富且贵”,并将它赋予评判“君子”与“小人”的重要特质,当时有“固穷”或“喻于义”的君子,但亦有“穷斯滥矣”“喻于利”的小人。为更好地树立社会良性导向,孔子屡屡从正面积极肯定不违反道义的富贵,以及据道义去贫贱等行为。如:

所以创新的多元业务发展的前提是技术能够服务化、平台化,大家能够共享尽可能多的技术成果。正是为了把后台的技术服务化、平台化,才会发现技术和业务的界面越来越中台化。所以中台化本质上是服务化、平台化的一个结果。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王定华司长从“立德树人”的出处讲起,引用《左传》《管子》中的“立德、立功、立言”等论述,强调当今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石中英教授把儒家文化和西方哲学相比较,从本体论和人性论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德行;柳袁照校长则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以莫言和高考作文为例,讲了传统诗性文化的坚守在教师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述而》)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总之,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贫富问题的凸显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对此有着清晰的剖析,有着深入且理性的认知。

由现实的“贫”与“富”问题为切入,经“仁义”的路径,我们得以进入孔子的信仰世界。人的生存确实需要物质基础,但更需要发挥自由创造的精神能力。而精神活动的根基和归宿,缘于信仰的存在。孔子重视人的精神特性,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故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只是庸庸碌碌地活着,而人应该过有精神内涵的生活,即使是简单的“博弈”也会生活得更有意义。人要不断超越动物状态,超越现实生活,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永恒存在的“道”在始终运行,人要体味“道”,遵循“道”的原则去做,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与逃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迥异,孔子有着更高的人生使命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在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后,君子更应该超越追名逐利的物质禁锢,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之“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非被神秘力量主宰,而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借助“人”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也正是对“道”的孜孜以求,历朝士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主动自我担当,超脱物质生活的羁縻,积极入世,或经世致用,或著书立说,将此精神积淀进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Confucius Thoughts and the Life Belief:Focus on the Thinking of the Poverty and Wealth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UAN Lei
(Department of Histor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The reality and belief of Confucius Thoughts are related,which has many manifestation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mong them,how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poverty"and"wealth"is a prominent phenomenon.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le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eople′s thoughts and ideas at that time.In this transformation,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new criterion of judging"poverty"and"wealth"by"morality",which highlighte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reality and belief.

Key words: Confucius;belief;poverty;wealth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10(2019)02-0074-04

收稿日期: 2019-03-28

作者简介: 管蕾(1981—),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儒学及史学史研究。

标签:;  ;  ;  ;  ;  

孔子儒学与人生信仰-以《论语》“贫”与“富”的思考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