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调查与对策_天津历史论文

天津市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调查与对策_天津历史论文

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调查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宗教论文,民间论文,现实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1)06-0018-06

一、天津民间宗教的历史与现状

明中叶以来,天津是民间宗教活动盛行地区之一,如明中叶出现的无为教、黄天道、东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阳教,清初问世的天地门教、在理教,清中叶产生的太上门教,以及清末的义和拳教,民国时期的一贯道、九宫道、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等教派,都曾在天津广泛流传,对天津民众的精神生活发生过重要影响。

目前,在天津从事活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民间宗教教派:

(一)西大乘教,主要在西青区杨柳青一带活动,其活动场所是杨柳青镇的“普亮塔”

西大乘教,明隆庆年间(1567-1571),北直隶顺天保明寺(又称皇姑寺)尼姑归圆创立。

西大乘教以顺天保明寺为依托,将为皇亲国戚祈福禳灾、歌功颂德作为自己的主要宗教活动,因而得到了皇室的扶植和资助,遂使顺天保明寺成为“太后娘娘的香火院”。由于皇亲国戚的信奉和庇护,西大乘教也随之迅速发展,信众遍及京畿各地。入清以后,西大乘教继续以顺天保明寺为传教中心,在民间盛行。康熙中叶,顺天保明寺失火被焚。康熙五十年(1711),当局拨发帑金,开始修复,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落成,康熙帝亲赐改名“显应寺”。名称虽改,但该座寺院仍为西大乘教的传教基地,其流播地区,除华北各省外,还远及江西、安徽、四川等地。

流传在杨柳青一带的西大乘教,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于成功的人所传。

于成功,雍正四年(1726)生,杨柳青镇人,兄弟排行第五,人称于五爷。乾隆二十一年(1756),于成功前往直隶宛平县(今北京宛平县)拜西大乘教传人为师,法名“普亮”。从此,于成功便在杨柳青一带传播西大乘教。于成功传教时,常为贫苦乡亲治病解难,因而得到了广大乡民的爱戴。嘉庆九年(1804),于成功逝世后,西大乘教信众便于当年集资在杨柳青镇东南角为其建造一座砖塔,名曰“普亮塔”,并在塔后,修建坟墓,埋藏遗体。此后,西大乘教信众就将普亮塔作为朝拜圣地,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普亮塔自嘉庆九年(1804)建成后,一直作为杨柳青镇一带西大乘教信众心中的圣地和杨柳青镇的一种景观被当地群众保护下来,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没有被拆毁。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到了1980年代,普亮塔已岌岌可危。1986年,杨柳青镇一带的西大乘教信众发起募资修缮普亮塔活动,并得到西青区(时称西郊区)文化局的资助,将普亮塔和于五爷坟墓修葺一新。

现在主持以普亮塔为中心的西大乘教信仰活动,是一位五十左右的佛教居士。这位佛教居士自称天津市佛教协会原会长、大悲禅院原住持宝菡的俗家弟子,法名芷笙。他还有两位助手,一男一女。他们在主持西大乘教信仰活动时,均身穿佛教出家弟子常服;遇到重要法事活动,还要穿上佛教住持僧服,带领信众举行纪念活动。

以普亮塔为中心的西大乘教信仰活动,只有在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到普亮塔为于五爷上香化纸、叩头膜拜的信众,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也有一些青年男女,乃至少年儿童(由家长陪同)。她们信奉于五爷,是为了祈求平安,包括为父母、家庭、子女祈求身体健康、无灾无病、全家和睦、幸福美满;也有一些患有各种疾病,特别是患有癔病即心理疾病的信众,为早日康复,祈求于五爷保佑。

由于杨柳青镇是“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和天津市著名旅游景点,因此,每当旅游旺季,我国内地和台湾、香港乃至日本、韩国等国家游客在游览杨柳青镇同时,也纷纷到普亮塔参观。其中,一些游客也上香化纸,祈求平安,捐款捐物。

杨柳青镇西大乘教的组织与传承,自于成功时起,其组织就比较松散,只是于成功一人主持信仰活动。于成功逝世后,到1990年代末,其传人一直没有中断。只有到了张姓传人,因其患病卧床,再加上没有合适人选,故传人至今未定。在此情况下,张姓传人便请出佛教居士芷笙主持杨柳青镇西大乘教信仰活动。芷笙出面主持信仰活动,立即得到了广大信众的认可,因为在一般信众心目中,不仅是佛、道不分,而且佛、道与民间宗教也是不分的,或者认为西大乘教就是佛教。

(二)弘阳教,又称混元门,主要在北辰区一带活动。明末以来,弘阳教曾在宜兴埠设有普荫堂,作为活动场所,后在“文革”中被拆毁,现没有固定活动场

弘阳教,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北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人韩太湖(1570-1598)创立。

弘阳教建立初期,极力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因而得到宫中权贵支持。明清鼎革之际,弘阳教趁社会动乱之机,迅速在广大乡村集镇传播起来。

弘阳教最初在北京一带流行,入清以后,逐渐遍及华北、东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清朝初年,弘阳教被清政府列入了申禁的“邪教”范围之内,多次兴起弘阳教案。嘉庆十八年(1813),因京畿地区的弘阳教团参与了天理教攻打皇宫的战斗,更成为清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各地官府在清廷的统一部署下,大兴弘阳教案十数起之多。到了道光十九年(1839),清当局不仅平毁了建在曲周县的韩祖庙,而且时任直隶地方官的黄育楩还专门著书《破邪详辩》,将其列为“居邪教之首”。但是,弘阳教如野火春风,直到民国时期,仍在民间流传。

早在明朝末年,弘阳教就传入天津,并在宜兴埠建立“普荫堂”,作为举办宗教活动的场所,其传承是以“莲如妙了普光照五蕴皆空法道长”十四字为辈阶。到了1960年代,已经传到“长”字辈。此后,因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弘阳教在天津的传人基本中断。但是,其信众至今没有绝迹。每当乡民举办丧事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为亡者念经超度,有的还为主家堪舆阴宅。

(三)天地门教,又称一炷香教、金丹如意道等,在天津的活动范围较广,包括津南区、北辰区、西青区、大港区、静海县等区县都有它的活动踪迹。其活动场所,一般设在当家师傅家中,直到1990年代初,才修建固定活动场所,如静海县独流镇下圈村修建的“道房”。

天地门教,清顺治七年(1650),山东商河县(今山东省惠民县)董家林村人董计升(1619-1690)创立。

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后,按八卦收徒,首先在董家林收了八个弟子,号称“林传八支”,即长支李修真,二支刘绪武,三支张锡玉,四支杨念斋,五支石龙池,六支黄少业,七支马魁元,八支马开山;后又在章丘县杓峪山收了八个徒弟,号称“山传八支”,即徐明扬、董成所、邱慧斗、郝金声、于庆真、蔡九冈、邢振邦、杨超凡。康熙中叶,董计升按八卦方位,将其弟子派往各地传教。其中,“林传八支”第八支马开山领授的是坎卦,自山东出发,北上直隶沧州、天津一带传教。此后,马开山一支在直隶沧州、天津一带道脉源长,日益兴盛。天地门教在天津一带的历代传人如下:王桂林→刘永平→孙泰山→王和达→张存意→孙耀林→尚俊儒→尹魁如→阎秀玉→刘念山→王胜伯→侯玉山→赵显武,如果从马开山算起,至今已传承十六代。

天地门教创立后,曾在董计升的统领下,建立起“九宫八卦”的组织体系。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董计升去世后,这个组织体系随即瓦解,董计升弟子各自传教,各支之间,较少联系,因而成为一个松散的民间宗教组织。天津一带的天地门教也继承了这种遗风,至今没有出现一位公认的总领天津一带天地门教的当家师傅,而是各自在所属区县举办活动。只有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四董计升忌日时,他们才自发地相互联络,结伴到董计升故里董家林上香朝拜。

目前,在天津影响比较大的是津南区的天地门教。其当家师傅是当地一名颇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1990年代中叶,他从其师傅手中,领授教权,成为当家,有亲传弟子七人,信徒一千多人。其他区县的天地门教,虽也有当家师傅及其信众,但与津南区的天地门教相比,在当家师傅宗教素质、信众人数以及举办活动等方面,均相形见绌。

(四)在理教,又称理门,主要在蓟县、天津市区活动

在理教,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山东即墨县(今山东省即墨市)人羊宰(1621-1753)在直隶蓟州(今天津市蓟县)歧山澜水洞创立。康熙四十年(1701),羊宰开始下山传道。他先后在直隶八个地方收了十四位弟子。

在羊宰下山传道所收的十四位弟子中,只有天津永丰屯的张吾山(1673-1765)曾于乾隆十年(1745年)晋山谒师,并领受师命,传道收徒。他以劝导人们“戒食烟酒”为号召,使在理教在天津城乡流传起来。此后,其弟子尹松岩(1729-1806)担起了弘道的重任。乾隆三十年(1765),尹松岩在天津城西永丰屯建立了在理教第一座公开活动场地——积善堂公所,史称西老公所,从此在理教以天津为大本营日益兴盛起来。到1940年代末,已递传二十一代。至清末民初,在理教已在天津建立大众(男信徒)公所104处、二众(女信徒)24处,遂使天津成为在理教传播中心。

羊宰逝世后,被在理教信众尊为第一代教宗羊祖,视其修炼地歧山为圣地,经在理教信众捐建的祖墓亭、日月亭、观音阁、玉皇殿等矗立在澜水洞两侧,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每年前往朝拜的在理教信众络绎不绝。后因兵荒马乱,祖墓亭等建筑被毁。进入1990年代以后,在理教信众发起捐资活动,又将祖墓亭等建筑修复;一些在理教信众还打着道教旗号,向政府提出恢复天津道教活动,并提议将天津道教协会放在澜水洞,未果。

(五)太上门教,主要在东丽区一带活动

太上门教是弘阳教的一个支派。约在清道光年间,弘阳教在山东流传的过程中,被峄县人刘凤改名为太上门教,随后便又传入直隶,在沧州、天津一带流传起来。

太上门教平日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为死人超度亡灵。每当乡邻有人亡故,主家便邀请该教派前往举办“荐亡道场”。此外,该教派最大的宗教活动,就是每年元宵节举办“圣会”,又叫“欢乐道场”。届时,要高搭彩棚,棚内正中矗立一座名叫“杲”的纸糊楼阁,高五米许,分为两层,上层端坐玉皇大帝,下层端坐王母娘娘,面部为泥塑,其他为彩纸扎糊,栩栩如生。整套仪式,由焚疏请圣、诵经祈福、燃杲送圣组成,为期三天(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每天晚上,均燃放花竹鞭炮,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太上门教组织比较简单,除当家师傅外,就是一般信众。当家师傅与信众之间,只是一般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该教派没有自己的经卷,主要吟诵佛道经典,如《观音经》、《玉皇经》、《道德经》等。吟诵时,有乐器伴奏,常用的乐器有笙、管、笛、箫、京胡、二胡、锣、鼓、钹、铙、木鱼、罄等。该教派将专门从事吟诵与伴奏的信众称为“道爷”,又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文场”专事吟诵,“武场”专事伴奏。1990年代以来,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即妈祖诞辰,太上门教常被邀请,在古文化街天后宫演奏民间音乐节目。

(六)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主要在天津市区活动,其活动地点设在南开区红旗路福宏里1-3-203

道院,民国十年(1921),江苏武进人吴福森、安徽凤阳人刘绍基在山东济南创立。是年十一月,道院经北京政府内政部核准立案,作为合法宗教组织公开传教。

道院建立的当年,便在天津、北京、济宁三处设立了分院。民国十二年(1923),道院将总院迁往北京,改北京道院为中华总院,济南道院则改称母院。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院已在国内外设立分院四百余处。

民国十一年(1922),一种体现“以慈为用”的慈善团体——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总院和天津、北京、济宁分院建立,时称济南世界红卍字会为总会,天津、北京、济宁三处为分会。民国十二年(1923),道院总院迁往北京后,世界红卍字会也随之在内务部立案,定名为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此后,凡是各地设立道院分院之处,皆附设世界红卍字会分会。当时,设在天津地区的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的活动地点有:1.天津兴亚一区须磨街的中央主院;2.天津兴亚一区须磨街的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驻津办事处;3.天津杨柳青的青镇分院、分会;4.静海城内的静海分院、分会;5.宁河县芦台镇北街的宁河分院、分会;6.葛沽镇东胡同的葛沽分院、分会等。

民国时期,道院以世界红卍字会名义,开展了大量慈善事业,如兴办医院、施诊施药所、施棺所、育婴堂、贫儿习艺所、孤儿院、恤养院、残废院、贷济所、恤嫠局、恤产局、平民工厂、粥厂、防疫所、中小学校等。每逢天灾人祸,世界红卍字会均尽力救济。

道院信众的社会成分复杂,士、工、农、商、军、政各类人员都有,掌握道院命脉的是军政绅商人员。道院建立后,即拥护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日寇侵华期间,一些地方道院组织投靠侵略者,成为帮凶。解放以后,道院在大陆停止活动。

1980年代以后,香港、台湾的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均返回大陆进行活动。1996年,台湾道院与世界红卍字会将其办事处设在天津市南开区红旗路福宏里1-3-203。其公开面目是慈善机构,内部则设有佛桌和神龛,定时举行宗教活动。

二、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特点

为了搞清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特点,笔者于2008年春,以活跃在津南区的天地门教为例,向其信众发放了200份“民间宗教信仰问卷”,围绕着信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结构和信教原因、政治态度等方面进行书面调查。出乎笔者意料的是,不仅所发放200份问卷如数收回,而且还多出了85份,总计收回285份,由此可以证明当地天地门教信众对我们问卷调查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

在笔者收回的285份问卷中,有6份问卷,或因没写性别,或因没写年龄,或因没写信教时间等内容,无法统计而作废,有效问卷279份,占收回问卷285份的97.9%。下面根据279份问卷的回答情况,分析如下。

(一)从年龄结构来看,信众大多在40岁至69岁之间

在279份有效问卷中——

男性信众:258人。其中,14岁,1人;17岁,1人;18岁,1人;20岁至29岁,16人;30岁至39岁,32人;40岁至49岁,48人;50岁至59岁,34人;60岁至69岁,75人;70岁至79岁,24人;80以上(包括80岁),26人,年龄最大的是89岁。

女性信众:21人。其中,26岁,1人;30岁至39岁,6人;40岁至49岁,9人;50岁至59岁,3人;60岁至69岁,2人。

从上面统计的年龄结构中,人们可以看出,40岁至69岁的男女信众分别是157人和14人,各占男女信众258人和21人的61%和70%。其中,又以男性信众为主。

在这个年龄段中,又以60岁以下的信众占据多数,即使年龄超过60岁的信众,即61岁至69岁的信众,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也尚处在儿童阶段。因此,笔者的这次问卷调查,可以充分说明天地门教信众主体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又,根据笔者的参与观察,这个年龄段的信众往往是天地门教举办各种宗教活动的有力组织者和积极参加者。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天地门教信众的中坚力量。

(二)从职业状况来看,信众基本是乡镇农民

在279份有效问卷中——

男性信众:258人。其中,农民,130人;工人,4人;无职业,124人。

女性信众:21人。其中,农民18人;工人,2人;无职业,1人。

从上面统计的职业状况中,人们可以看出,男性信众258人中,有130人是农民,女性信众21中,有18人是农民,各占男女信众258人和21人的50%强和86%强。其中,男女信众填写的“无职业”,同样,也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可以说,农民群众是天地门教的基本信众。

(三)从文化程度来看,信众基本是初中、小学水平

在279份有效问卷中——

男性:258人。其中,本科,1人;高中,7人;初中,85人;小学111人。

女性:21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1人;高中,2人;初中,9人;小学,4人。

在279份问卷中,男性258人,有54人没有填写;女性21人,有4人没有填写。据笔者了解,没有填写文化程度的信众,或是文盲,或是只上了二、三年小学。

从上面的统计中,人们可以看出,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二人(男女信众各有一人),绝大多数只是初中、小学水平。

(四)从信教动因来看,“保佑平安”是信众的主要追求

吸引农民群众投入天地门教的动因是什么?笔者在“民间宗教信仰问卷”调查中,列出10种,供调查对象选择,即1.消灾祈福,2.保佑平安,3.治疗疾病:本人、父母、妻子或丈夫、孩子、亲属、朋友,4.宣泄不满:贪污腐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丑恶现象,5.脱贫致富,6.学好行善,7.增长智慧,8.精神寄托,9.身心愉快,10.传承信仰。

在279份有效问卷中——

男性信众:258人。1.消灾祈福,221人。2.保佑平安,255人。3.治疗疾病:本人,6人;父母,2人;妻子或丈夫,4人;孩子,1人。4.宣泄不满,无人填写。5.脱贫致富,22人。6.学好行善,252人。7.增长智慧,238人。8.精神寄托,222人。9.身心愉快,248人。10.传承信仰,250人。

女性信众:21人。1.消灾祈福,19人。2.保佑平安,19人。3.治疗疾病:本人,13人;父母,1人;妻子或丈夫,1人;孩子,1人;亲属,1人;朋友,1人。4.宣泄不满:无人填写。5.脱贫致富,12人。6.学好行善,14人。7.增长智慧,6人。8.精神寄托,1人。9.身心愉快,13人。10.传承信仰,8人。

上面统计的诸种动因,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农民群众投入天地门教的主要动因,是为了“保佑平安”——男性信众258人,有255人是为了“保佑平安”,占男性信众258人的99%;女性信众21人,有19人是为了“保佑平安”,占女性信众21人的90%。因此,“保佑平安”位居“民间宗教信仰问卷”问及的10种原因之榜首。其次,则是“消灾祈福”和“学好行善”。

(五)从政治态度来看,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党是信众的一致心声

笔者在“民间宗教信仰问卷”调查中,专门列出两项内容,请他们填写,1.您对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怎么看?2.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看?男性信众258人和女性信众21人,均填写“拥护”。

另据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津南区天地门教所信奉的宗教思想,虽与传统的教义有承继关系,但它在从事各种宗教活动时,均能做到与时俱进,增添了许多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容。如2009年4月28日(农历己丑年四月初四),我们前赴山东省惠民县董家林村观摩“重修董老师墓法会”时,在津南区天地门教树立的“重修董老师墓碑记”中,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董老师,讳计升,字四海,生当明末清初。悲天悯人,创教拯世。非僧非道,惟以劝人为善行好;无影无像,励行克己复礼为尚。四十余载,大道弘传,恩润当时;三百多年,道脉源长,泽被后世。时值盛世,感念共产党之英明伟大;构建和谐,颂歌党中央之高瞻远瞩。慎终追远,乃炎黄子孙之美德;感恩怀德,实崇高人生之泉源。弟子发心,重修先师祖墓;众缘和合,祈愿国泰民安。”从这段不足200字的碑文中,人们可以领略津南区天地门教信众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心声。

津南区天地门教信众所反映出来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区县的天地门教信众和西大乘教、弘阳教、在理教、太上门教广大信众中也普遍存在。因此,将其视为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特点,从学理上说,是可以成立的。

三、对策建议

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当代天津宗教信仰领域中的民间宗教问题?

笔者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世界形势出发,应对当代天津民间宗教的现实活动有一个新的认识。

从上述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天津民间宗教信众的主体,既不是封建社会的子民,也不是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入新中国的工农群众,而是解放以后出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他们的辛勤汗水为解决我们这个拥有千万人口国际大都市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这个民间宗教信众群体,应该予以重视。

当代天津民间宗教信众不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哲学家,而是没有多少文化修养的普通农民群众。由于多年来乡村文化教育的滞后和由此造成的乡土民众科学知识的贫乏,以及人们对命运的长期以来的非理性理解,致使这些农民群众在社会转型时期,遇到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时,最容易与具有深厚传统、且最有吸引力的民间宗教信仰产生共鸣。在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势下,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此,对这个民间宗教信众群体,应该予以宽容。

当代天津民间宗教信众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并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立场,“保佑平安”、“消灾祈福”以及“学好行善”等信仰追求,已与解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前的民间宗教信众的政治立场、信仰追求有着很大不同,反映出这个信仰群体能够审时度势,既保存传统又与时代同步的精神面貌,已具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的可能性。因此,对这个民间宗教信众群体,应该予以认同。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应该学习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大智大慧。大禹之父鲧,面对自然洪水,采取的是保守、封闭的“堵”之策略,结果滔滔洪水,无法堵住,造成洪水泛滥、灭顶之灾,鲧也因此成为身败名裂的悲剧人物。大禹则汲取乃父的惨痛教训,采取了因势利导的“疏导”对策,让大水随人意而流,为我所用,从而取得成功,大禹也因此成为华夏先祖,百世流芳。当前,天津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和城镇群众信仰民间宗教,且呈现出信仰人数越来越多的趋势。对此,我们不能重蹈鲧之覆辙,而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对民间宗教现实活动进行“疏导”。具体地说,是否应将党的宗教工作对象,由长期以来只针对信仰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群众,扩展到信仰民间宗教的当代农民群众,像对待五大宗教信众那样,也将民间宗教信众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并将其作为一项事关“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的战略任务,从而满腔热情地去做民间宗教信众的团结、教育、改造、引导工作,将民间宗教信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相和谐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那将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简言之,民间宗教信众工作也应是党的一项重要群众工作。

当代天津宗教信仰领域中的民间宗教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迫切实践意义的新课题。在认识和处理民间宗教问题上,我们应该具有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胸怀与智慧,以及按科学发展观使其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胆识。因此,多一些对民间宗教的“客观研究、认真思考和正确决策是必需的,也是有识者、决策者当下就值得去做的大事之一”。[2]

标签:;  ;  ;  ;  ;  

天津市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调查与对策_天津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