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市场化进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途径_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论文

加快市场化进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进程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东北地区却明显落后了,如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今天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东北地区2001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的16.4%下降为6.17%,下降了9.7个百分点,由发达地区沦为中等发达地区;大量企业关闭破产或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很多工人失业、半失业。据东北三省政府部门统计,辽宁省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83万人,城镇有就业需求的人员达160万;吉林省失业人员达80万,在未来5年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在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总数达60万人,企业冗员6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上升到5%。另外,目前,东北地区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达到40%左右,辽、吉、黑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平均负债率超过了50%,相当一部分是超过100%的“壳企业”。从吉林省看,吉林省有282户企业急需实施政策性破产,需核销呆账230亿,2001年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2.63%,其中,国有企业为68.34%;从辽宁省看,2001年全省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507户,其中资不抵债企业308户,平均负债率超过100%,近期对空壳企业进行了一次清查表明,实际资产负债率100%以上的空壳企业总数为416户,负债总额达259.8亿元;从黑龙江省看,全省6326户地方国有企业2001年底国有净资产358.4亿元,而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高达750.1亿元。另外,黑龙江省2001年底对353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统计显示:连续三年亏损或资产负债率实际超过100%的特困企业172户,占48.7%。

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东北经济的发展的确陷入了困境,但曾经一度辉煌的东北为什么落后了?东北并不缺资源也不缺人才。因此,我们只能从体制上来寻找原因,本文认为,东北落后的根本原因还在

于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即市场体制发育程度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也就是市场化程度低的结果。所谓“市场化”就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体制转轨的一个过程,也就是经济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权等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调节和配置为“主体”的根本性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转变过程。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重的地区,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根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1年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注:该报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5个方面共23个指标和分指标对各地的市场化相对程度进行测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本文依据的各地区市场化指数数据外,还有许多学者使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测量方法也对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进行了测量,虽然不是十分精确,都存在着误差,但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进行这种量化测量,至少可以反应出市场化水平的总体情况和趋势。)(如表1),我们可以从部分省市的市场化排名和得分中看出东北三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广东、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各项市场化指标都非常高,尤其上海也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市场化的各项指标除了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外都比东北老工业基地高出许多。辽宁虽然各项指标都比较靠前,但除了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得分都不高,而吉林和黑龙江则更差。

表1 2000年部分省市市场化指数排名与得分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樊纲、王小鲁主持编写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我们可以分别从五个方面对东北三省的市场化进程做一个具体的比较分析,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1.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辽宁的情况不如以前,得分有所下降,2000年仅排在第15位,该指标下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和缩小政府规模两项分指标仅排在第21位和第20位。而2000年,吉林市场化指标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居全国第20位,比1999年后退了两位。表明吉林的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机制改革都相对滞后。这一指标下的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的税费负担仍较重,而且2000年农民的税费负担有所加重,在全国排名倒数第4位,这与吉林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民非农就业的比重较低相关。黑龙江省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比辽宁和吉林两省的情况更差,2000年仅排在第27位,尤其是在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方面排在倒数第1位。

2.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2000年辽宁发展较快,在全国的排名前移4位,排在第11位;吉林省作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省份,非国有经济始终是个薄弱环节。2000年,吉林非国有经济发展比1999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排名仅提高了1位,从第19位上升为第18位。而且,在这一指标下,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退至第27位。对比来说,黑龙江省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更不容乐观,2000年仅排在第20位,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排在倒数第3位,从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国有经济部门仍然承担着大部分的就业人员,而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承担的就业人数上升非常缓慢,这一指标可以从劳动投入方面进一步衡量各部门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这说明黑龙江国有经济比重仍较大,而非国有经济发展非常滞后。在1999年全国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达60%,而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远,说明东北三省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表2 黑龙江省城镇从业人员分经济类型构成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国有经济

58.4

 57.9

56.9

 54.9

集体经济

11.9

 11.3

10.5

 9.7

其他经济

6.26.7

 9.410.6

私营经济

3.74.8

 5.66.7

个体经济

19.8 

19.3

17.6

 18.1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局

3.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辽宁省情况略有好转,而在该指标下的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方面比较差,仅排在第16位,比较好的是减少商品市场上的地方保护方面,排在第6位。相比辽宁,吉林省情况比较差,其产品的市场发育程度2000年得分比上年增长了,但排名不变,仍处于第18位。而三省中比较好的是黑龙江省,2000年在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排在第6位,尤其在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方面比辽宁和吉林两省高出很多,排在第5位,这说明东北三省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好,地方市场分割保护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在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辽宁提高较快,在全国的排名前移2位,2000年排在第11位。尤其是引进外资的程度方面比1999年上升了3位。但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和劳动力的流动性方面较差,仅排在第24位和25位。吉林省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2000年位居全国第20位。其中,该指标下的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仅居第25位,这一方面反映了吉林的企业对信贷资金仍然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说明行政配置资金的力量较强,各项分指标中吉林排序最低的是劳动力的流动性,为第29位,说明吉林的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过低。黑龙江省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方面2000年仅排在第26位,比1999年下降了1位。这一指标下的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和劳动力流动性分别排在第29和第30位。从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在要素市场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低,说明计划经济机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劳动力流动性过低,都处在最后几名,这说明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性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5.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辽宁居第12位,比1999年下降1位。对于吉林省来说,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是吉林在诸项指标中市场化程度相对最高的一项指标,1999年和2000年均为第9位,处于全国的前列。但这里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标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科技人员数,都为第19位。说明吉林科技界和企业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黑龙江省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居第13位,虽然比较靠前,但各项指标的得分都不高。总的来说东北三省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与发达地区虽然有差距,但相比其他方面是发展比较好的方面。

根据以上对东北三省的市场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东北地区有一些市场化指标比较靠前,但其中对当前老工业基地市场化进程起关键作用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三个方面都比较差,说明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低

以上我们对东北三省的市场化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作了比较,差距可以说非常明显。但我们想知道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做一个综合比较。

表3 2000年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人均GDP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市场化程度数据来源与表1相同。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化程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整体市场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也高,西部与中部地区整体市场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中部与西部相比,中部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分省市来看,除了某些特殊省市外,各省市的市场化水平也能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性,也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与市场化进程,有较强的联系。市场化指数的变动与中国GDP波动同涨同落,表现了相当强的同向性和关联性。经济增长率变动与市场化综合指数变动、生产市场化指数变动,都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注:参考杨来科:《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虽然只从数据对比上还不能充分说明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但是,对于中国尤其像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地区,一个受传统体制束缚较严重的地区,市场化进程不仅可以作为衡量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主要度量指标,而且还可以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数,对此我们可以再从三方面加以说明: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出发点,具有内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加总”为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可以保证产权的完整性,而产权的完整性又会导致资源从低效率的用途向高效率的用途流动,进而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而产权问题可以说是东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导致了产权的残缺,进而导致了资源不能从低效率的用途向高效率的用途流动。所以,市场化水平越高,产权越完整,东北地区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将越高,从而东北经济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其次,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状况来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非常严重,如计划体制造成了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过高,国有企业的数量过大,而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过度干预,加上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出资人不到位以及债务、人员、办社会三大负担过重等原因面临非常大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逐年下滑,许多企业早已是资不抵债;而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思想观念上的束缚,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不仅抑制了私营企业的活力,而且还阻碍了外资企业的进入。应该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是条件问题,而是体制、机制与人的思想观念问题。推进市场化进程,将有利于打破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的格局,改变人们缺乏市场观念的保守思想;有利于加快企业向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加速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最后,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说,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都已证明,建立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市场化与经济发展同样具有较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也越快。对于中国来说,市场化改革产生的新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已经做出明显的积极贡献。有统计分析表明,中国1978年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有25%归因于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33%归因于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还有42%则归因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即市场机制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适用效率的提高。所以说,市场化改革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原因。从而,我们可以从计划经济的失败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中深深地体会到,对于中国来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市场化程度的落后是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缺乏后劲,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活力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社会发展成本高。因此,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须以市场化为中心环节,体制上的改造要先于技术上的改造,机制上的调整要先于结构上的调整。提高市场化水平是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机制“缺位”以及调整改造内在动力不足的中心环节。所以,作为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把加快市场化进程作为一项紧迫任务,要建立起真正的市场机制和体制。

四、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实质是进行制度创新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框架中,重构游戏规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以新的激励结构和运行规则,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市场化过程看作是一个各种制度从无到有,市场体制从逐步产生、发展到成熟,同时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持续增大,经济对市场机制的依赖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诺思给制度下的定义是:“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作用无所不在。”(注:[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26页。)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有效的制度能够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和制约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最终决定着经济的绩效和发展。如果没有制度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资本、土地、劳动技术和知识这些生产要素将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这层意义上讲,制度是各种因素赖以合理组合与优化配置,有效发挥功能的基本机制。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滞后于同样是老工业基地的上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变迁缓慢,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缓慢,也就是市场化改革滞后。东北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结果是资源、人才优势并未进一步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根本原因可以说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但从本质上来说,是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是缺乏市场化制度创新的结果。东北地区现存的制度安排如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政府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以及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不能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能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行制度创新的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经济自由,造成了一种缺乏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此外,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也造成了人们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契约和创新意识淡薄。因此,由于东北地区缺乏制度创新以及制度效率低的原因,从而造成东北地区缺乏一种能够把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缺乏一整套能够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框架。相比较而言,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效率比较高,有效的市场化制度安排有力地推动了各种经济主体的创新和投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法制、契约观念;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效地激励并约束着利益主体的行为规范,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及技术进步程度都比较高。所以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从制度方面讲,就是由于各地区原有的制度基础的差异、以及制度变迁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市场制度创新的缺乏,才导致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化程度低。

五、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化水平低,而解决市场化水平低的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各种制度障碍,才能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进程。我们认为,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应该处于振兴东北的首要位置。因为,从很大意义上说,不首先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就很难完全进入市场,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其他要素的构建也将无从谈起。因此说,以市场化为直接价值取向的行政体制改革,既是当前东北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环节,又是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现在东北的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多,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仍然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避免权力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产权清晰的市场经营主体,经济活动要让位于市场规律。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应定位于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主要任务是规划、协调、监督、服务,扶持中介组织,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速度,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

2.扩大开放、加大利用外资水平

市场化程度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开放,开放战略是优先战略。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东北地区在对外开放程度方面水平较低,且差距十分悬殊,并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退出缺乏承接力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内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并通过引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是加速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的捷径。可以说,东北的重新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改造资金相对不足和改造起点不高的问题,才能更快地增强东北地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机制、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从而才能加快东北地区的发展步伐。

3.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比重小、发展慢、水平低,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要在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市场化进程,就必须打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因为,非国有经济产权结构内生的硬约束,必然使之产生高于现有国有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校正了结果失调的资源配置,激发并形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机制,从而促进了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非国有经济不仅是市场的产物,它本身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培育着市场体制因素,扩大了市场体制作用的范围,为经济成长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说,我们要加快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退出步伐,同时加快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集中,实现劣势国企“退出”和优势国企的“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才能在东北培育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全面建立诚信机制

实践证明,信用社会能够创造无限生机,信用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提高经济主体市场化水平,必须强化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在发达地区纷纷大力建设“信用浙江”、“信用江苏”、“信用上海”时,东北也应把建设“信用辽宁”、“信用吉林”、“信用黑龙江”放在改善发展环境的首要位置。目前,东北地区的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要建立起东北地区完善的信用体系,我们目前要大力发展信用中介组织,因为,信用中介组织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着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在促进信用交易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东北地区的信用中介机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需求不足,业务量相对较少。因此,加快信用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东北地区在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5.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加快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就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重组,并加大破产力度,从而需要剥离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这就造成了东北地区的下岗职工人数大量增加,再加上退休职工的不断增加,给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东北地区的下岗问题将会更加尖锐,社会保障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要顺利实现东北地区的市场化建设,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此,可以争取将国家对辽宁的社会保障试点改革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做法。另外,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外,可以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等多种办法,积极探索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新途径,千方百计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从而为企业建立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机制提供外部保障机制,为企业减员增效解除后顾之忧,为加快市场化进程提供坚实的保障。

6.放弃单纯依靠项目、资金拉动的被动做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规律应起主要作用,政府的干预程度要大大降低,残留的计划经济机制应彻底被市场化所取代。应该看到,当前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缺资金、缺项目,这不是根本原因。只靠中央“给钱、给政策”,东北想走出新工业化之路是不现实的。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最根本的还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而是体制的落后,是市场经济观念、市场机制在东北的缺乏和发育不完善。所以,振兴东北希望巨大,但东北要振兴,首先要改制,不能依靠要项目、要资金的做法,如果单纯依靠项目、资金的拉动,将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可能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

同时,我们还要彻底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增强市场化竞争意识,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基础和法律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思路对其进行改造和调整。而且我们相信,东北老工业基地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只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立足改造机制,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同时国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必将迅速崛起,重振昔日的雄风,必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加快市场化进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途径_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