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经济的企业职工教育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工教育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们对职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北京对部分行业和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搜集了部分省市情况。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使职工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大力发展,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为实现“六五”、“七五”计划做出了贡献。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也直接反映到职工教育工作上。改革对职工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发展动力。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竞争上岗制度,促使职工自觉学习技术业务,寻求自身发展。许多企业紧密围绕改革热点,自主开展培训,培训形式以短期、业余为主,并更加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三资企业的大量涌现,为我们带来了发达国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成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提供了各国企业职工培训的经验、做法。一大批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更加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如上海宝钢总厂厂长、冶金部副部长黎明非常重视职工培训,决策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国内一流的技工培训中心,首钢开展万人学习运动,一汽、二汽围绕技术改造开展职工培训,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围绕市场需要狠抓职工技能培训,中国石化总公司、电力系统的企业舍得投资建设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装置,保证了生产安、稳、长、满、优目标的实现。铁道系统建立职工岗位培训制度,努力提高职工素质,保证安全正点。北京雪花电器集团总公司刘启超说:“穷不抓教育,穷根难挖;富不抓教育,富不长久。”
但是在改革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低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
一、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现有国有、集体企业的领导干部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下培养出来的,对于按照计划经济搞生产比较熟悉,而对于市场经济下企业如何靠自身力量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开拓市场,缺乏必要的现代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更是没有经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致使不少企业的领导干部,在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不知所措,在市场竞争中,或把握不住机遇坐失良机,或在决策中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陈旧老化,接受系统继续工程教育少,对世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产品开发的信息了解不够,不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据有的企业反映,60%以上的技术干部得不到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机会。由于企业的科技人员知识陈旧,又缺少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的机会,使企业很难做到不断研究并推出新产品,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三、企业里精通业务的经营、销售人员严重短缺,懂生产又懂外贸经营、外语的人才少。现有人员大都缺乏系统的经营、销售、公共关系知识培训,不能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被动局面。
四、企业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低、等级结构不合理。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在工业部门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高中、技校程度的只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另据共青团中央的一份报告表明,全国青年职工约有8000万人,其中青年工人约7000万人,达到高级工的仅有3%,近70%的青工实有技能基本属初级。为了提高技术工人素质,近几年我国在高级技术工人中进行了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工作,全国共评聘技师34万人,高级技师2000人,但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与企业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五、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共有300多万人得不到安置,还有1500万企业富余人员需要转岗转业,2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生产一线,技术工种,特别是苦、脏、累岗位上的劳动者严重短缺。据对浙江等省部分企业调查,铸造、油漆、锻造、冲压、电焊等110个工种,定员1.04万人,缺员4200人,缺员率高达40.42%。许多企业的一线岗位由于招不进新工人,只是将到退休年龄的老工人留下。纺织挡车工、铸造、建筑、井下采煤等工种大量使用农民工,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现状,与党中央提出的“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职工队伍的主体将是跨世纪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主力军,提高“当班人”的素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关键还是要大力发展职工教育。但目前企业职工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职工教育机构被减、并、撤,职工教育的管理力量被削弱。近几年,随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的,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机构改革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职工教育部门。据北京市经委1993年底的一份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原设专职教育机构的有577个企业,其中352个在机构调整中被合并,占61%,83个企业撤消了专职部门和职工教育的职能。所占比例为14.3%,只有142 家企业仍保留了教育职能部门,所占比例为24.6%,专职教育干部平均每个企业不足一人(0.8人)。有33.2 %的企业没有一名专职管理人员,截止到1994年上半年,仅市属工业企业在一年半时间里就减少职工教育专职管理人员569 人,占总人数的16.6%。设立机构的职能也大大削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某市在企业改革中,45%的企业撤消了教育部门,47%的企业合并了教育部门,只有8%保留教育部门。
2.职工教育经费投入下降。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但近几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不到位并逐年递减的现象非常普遍。全国工、交、商、建共有国有、集体企业70多万个,国有大型企业认真开展职工培训,1.5%职工教育经费远远不够,企业根据实际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审计部门认为超出国家规定还要罚款;而数十万中小企业无条件独立办学,职工教育专项经费被挪作它用。北京市工业系统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1994年上半年实际拨款比按国家规定提取数减少50%。北京某行业80%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被压缩。有的企业拨给的职工教育经费只占工资总额的0.5%,不足部分靠职工教育部门自己创收补足。另据抽样调查,87%的企业把职工教育经费的开支范围扩大,将专职教职工的工资、资金、福利待遇、职工个人购书款、技工学校经费等原不属于职工教育的开支项目也列入职工教育经费。这部分约占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职工教育经费下降严重影响了职工教育的正常开展。
3.职工教育干部、教师逐年减少,职工教育的场地被挤占。据1993年全国职工教育统计资料对24个省市不完全统计,现有职工教育管理干部23.74万人,比1992年减少1.49万人,职工教育专职教师25.5万人,比1992年减少0.23万人。上海对24家企业统计,原有教职员工1480人,转换经营机制后减少435人,占22.7%。北京一家电子企业是50年代建立起来的国有大型企业,曾经为我国的电子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企业机构改革中,把职工教育机构与托儿所、食堂一起划为第三产业,要求职工教育实行三包(自包工资、资金、活动经费),不仅一切开支都由自己承担,还要上缴所承包的定额,同时锐减教育人员,将原有的124人压到25人。据北京市职工教育主管部门反映,目前许多企业找不到负责职工教育工作的人员。据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同志反映,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为了创收赢利,挤占市区的职工教育校舍改办公司、宾馆,把职工学校迁到远郊区,使职工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4.部分企业将职工学校视为经营实体。职工教育本来是需要投资的,学校也非赢利单位。对教育单位的考核指标从来都是用培养人才的数量,而不是用创收多少来衡量的。但自1992年以来,北京工业系统的部分企业却陆续将企业内部的经营承包制推行到技工学校、职工学校,将学校视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不仅要自负本单位教职工的一切开支,个别还要上缴企业部分资金。由此造成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一心挣钱,无心从教。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国有企业负担重,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任务重。同时也存在市场经济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职工培训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的冲击。但从主观上看也确实存在部分企业领导认识和政府主管部门在工作上的差距。主要原因是:
1.一些同志的观念不正确。有的同志认为职工教育是企业行为,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企业有自主权,政府部门不要干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职工教育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为改革发展让路,甚至做出局部牺牲。
2.企业领导不重视。一些领导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只要抓好生产就行了。职工教育是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应由政府、社会来承担。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抓生产求效益是硬指标,职工教育是软指标,是锦上添花的事,所以不象抓生产经营那样抓职工教育。一些企业认为改革就是要赚钱,赔钱的事不能干,职工培训投入大,产出少,见效慢,不如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近几年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家及有关部门对职工教育不再提具体要求,一些企业认为既然国家没有要求,企业有自主权就可不抓职工培训工作,只顾眼前利益,拚体力,拼设备,重物轻人,忽视了职工教育。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了职工教育的短期行为。
3.法制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解决职工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健全法制,做到依法办教育。虽然近几年我国加紧法制建设,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其中也有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条款,但由于不是专门法规,难以操作。另外,我国法律的监督、执法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已经出台的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地方性法规,因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难以作到依法办事。
4.政府部门宏观管理不利。近几年,有些行业、部委机构改革频繁,大量压缩人员、编制,撤、并职工教育机构,致使政策制定不及时,缺少重大举措,宏观指导不够。职工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哪一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中央部委相互协调。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过程中,由于有关部门对剥离非生产经营职能范围提法不准确,没有明确说明与生产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不属于剥离范围,出现部分试点企业不加区别将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象企业办幼儿园、食堂、医院一样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剥离出去的问题。
5.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加上社会分配不公,企业内平均主义、大锅饭还没彻底打破,工人的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当了工人不愿意学技术的现象相当普遍。上海素有高级技术工人的摇篮之称,可近几年由于老工人大量退休,技术工人流失严重,高级技工奇缺。辽宁9位老工人到了退休年龄因后继乏人,不得不仍在生产一线顶岗劳动。陕西一水泵厂技术难度大的磨工活没人干得了,只好将一技术水平高但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收审的人保释出来干完活再送回去。无锡市曾对11家企业1000多名工人问卷调查,24%的人不想提高操作技能,35%的人对学技术不感兴趣。
6.国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办教育的积极性。1991年以来,北京化工、汽车、机械行业的10家企业通过办职大、电大、职工中专培养了中专以上学历人才1602人,已流失了1233人,占自己培养人才总数的77%。企业花了很大的人、财、物培养人才,到头来一走了之,“为他人作嫁衣裳”。
7.中小企业生产不景气,一些企业亏损严重,也是影响职工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上述情况应引起国家重视,有关部分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几点建议:
一、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本国策。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东亚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除非它具有下述三种特点,否则就无法取得成功:外向的方针,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要实现翻两番和小康的战略目标,并为下个世纪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即扬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之长,避人均自然资源缺乏,资金短缺之短,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职工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已有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也应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本国策。
二、要强化职工教育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是关键的环节。没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纵观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在战争废墟上能很快振兴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职业培训。德国把“双轨制学徒培训”作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日本把职业技能开发和职业培训作为振兴经济的基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指出:“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能力。德国的工人都是高中毕业生,但却能创造出令人钦佩的经济业绩,主要是由于它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职工培训制度。”
三、要明确开展职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是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企业职工教育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同时又是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因此开展职工教育既是企业行为也是国家的责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对职工教育的指导服务和宏观管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要对职工培训、职工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加速建立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确定技术等级资格,作为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为企业创造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的大环境。
四、国家要加大对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投入。目前国家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重点,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育税附加也由一增加到二,但这笔钱主要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则采取谁受益谁出钱的方针,国家投入很小,职工教育经费限制在工资总额1.5%内使用。目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对普通教育的投入过大,而对职工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培训的投入过小。目前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过大,有悖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普通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明天,而职工教育、职业教育则反映了国家的今天,倘无今天,何谓明天。德国、日本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都很大,或建立职业技能基金,或开征职工培训税,从而保证这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也应加大对职工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企业自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税应返还给企业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够的应允许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3%提取,或按企业销售总额1%提取使用。
五、加强职工教育的立法工作,做到依法办教育。目前《劳动法》已经出台,作为与之相配套的《企业职工培训条例》也应尽早出台。《条例》应明确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责任,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与义务,要把职工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及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凡是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培训实体,开展培训工作。没有办学条件的企业,可不设立机构和办学实体,但必须向国家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比例的培训费,以便社会为其代培。要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原则。《企业职工培训条例》应通过人大立法,以国家的名义颁布,充分发挥其法律效力。
六、广泛宣传优秀技术工人是经济建设重要人才。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建立“全国技能月”和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制度,把职工追求学历引导到追求技能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