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能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全国重点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条件,素有教育教学改革的传统,特别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坚持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实验,努力在全校范围内积极探索培养青年英才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980年代末,一些教师自发组织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开展“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成果,并因此初步认识到“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1994年秋,首届全国理科班学生入学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如何有效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促进这些青年英才的发展,成为学校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1996年秋,学校在系统总结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一门课程在首届全国理科班高三年级开设。
经过两年实践,逐步积累了系统的经验,1998年在全校理科班和高一年级中全面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模式的研究性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学校内所有学科的教师逐步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引进到各自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有效途径。
随着“小课题研究”学习模式渐渐成熟,2000年以来研究性课程已经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提出了两个“百分之一百”的要求,即百分之一百的学生参加小课题研究,百分之一百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由此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已经成为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从课程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作为必修课程独立开设的“小课题研究”,二是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学校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中的正式课程,它主要由与中学各学科领域相关的各种小课题构成。学生可以在其知识、能力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自主拟定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既可以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也可以不受学科领域的限制。
“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包括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交际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课程按照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实施,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研究与结题四个阶段。先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在此基础上,兴趣或选题相近的4~6名同学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通过集体讨论产生小组的研究课题,并自行选聘校内外教师或专家学者作为指导教师,制定研究方案。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开题报告通过后,按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各小组完成任务后,以班为单位组织报告研究成果并公开答辩。对于特别优秀的成果,由学校组织答辩会或研究成果评估鉴定活动。整个研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校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而自觉开展的活动。这种活动与学科教学结合,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各学科教师均结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引进或发展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法,如物理教学中的“溯源法”——这是一种追溯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激励学生创造的动机,提高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法”、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数学教学中的“生活问题解决法”和“多元解题法”、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法”、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冲突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参与教学法”和“学生导读法”、音乐教学中的“名作解读法”、劳动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法”等等。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和学的方式不断变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过程持续优化: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得到发展;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显著;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学校回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一种战略选择,成为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学校努力追求在各教学领域达到卓越水平的新途径。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诸多收获中,最大的收获是对学生以及教育在推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新认识。
对高中学生潜能的认识
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热情和能力
“小课题研究”课程的开设,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满足其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的探究机会。选题涉及科技、人文、社会、资源、环境、地理、历史乃至学生及其自身的学习等多个方面。学生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参与研究,不仅利用固定的课时开展研究,更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数据采集、资料文献检索、研究咨询和调查等活动。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是参加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更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下的被动学习有天壤之别。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条件,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能够被有效激发。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他们迅速理解并逐步掌握了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报告研究成果和评估研究质量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掌握了检索文献、编制问卷、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法,并且对在学科教学中所讲授过的实验方法的运用日益娴熟。
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学生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
研究性学习的成效不仅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成果丰硕,从研究的角度看同样令人瞩目。许多学生不满足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验证前人的发现或简单地模仿前人的研究。他们希望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体验学习,而且是体验创造、体验成功。许多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了富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知识。
近年来,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屡次获得上海市、全国乃至国际性奖励,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某一领域的空白,有些成果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有的甚至获得了专利。“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室内空气异味消除”、“便携式卫星定位器”、“基于绿化三维量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等成果获得极高评价。有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被专家评估为“达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有的达到硕士研究生论文水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超出课题指导教师的想象。一位指导教师曾用“潜能的爆发”来比喻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度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的经验表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的潜能就能够“爆发”出来。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当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高中教育的新认识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是决定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也是决定教师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追求卓越”的远大抱负和巨大的社会期望就要求学校在发掘和发展学生巨大潜能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寻求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潜能的多种可能性,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经验。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愿望,让学校教育成为激动人心的探究过程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使高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不仅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大量事实表明:我国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普遍较高,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对高中生活充满期望;求学上进、合作交往是高中新生群体占支配地位的共同需求,成长发展是学生的普遍愿望。
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使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于学科知识传授和高考应试训练,学生正常的需求受到压抑,个性特长难以发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被简化为提高升学率。
上海地区的升学率相对较高,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内外环境。而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交往的愿望,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要求,而且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严谨的学风,使他们感受到勤奋、合作、自主、责任的含义和价值,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学生的认知、情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从独立设置的“小课题研究”课程开始,逐步扩展到各学科教学领域,目前已渗透到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新的课程形态和课堂教学形式适应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了激动人心的探究过程。
不断提高师生的抱负水平,向他们提供宽广的展示舞台。
学校将“卓越”作为追求的目标,强化师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师生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优异的表现。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和教师都不满足于简单的、低水平的“研究”活动,而是力图在特定的探究领域有新的发现。对他们来说,每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必须是能够对其提出挑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是使自己能够有所收获的研究活动。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获得知识的过程的体验,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但研究性学习同样重视结果,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成果,学校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组织成果报告会;对于优秀的成果,组织专家鉴定;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表现,教师不吝表扬;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成果,学校及时总结表彰,并采取措施促使其推广、应用与传播。此外,还充分利用兄弟学校来校考察的机会,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安排师生展示其研究性学习成果,请客人观摩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表彰奖励研究性课程开发成果,学校鼓励、保护师生在研究性活动中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尽可能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提供经费、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学校每学期安排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能够体现学校最高水平的获奖成果,所得奖金由课题研究小组自主支配,学校另外再给予奖励。学校领导定期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进展情况,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为研究性学习的健全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促使教育成为充满理智和挑战的事业。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国家、社会和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传统上,由于课程体制的束缚,升学竞争的压力和考试制度的制约,我国教学活动倾向于按照既定的标准实施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尽管学生每年所学的知识不同,但对多数教师来说,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本不变的。久而久之,教学过程程式化,为满足求知欲望强烈、渴望成长的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逐步蜕化为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教学已经不能对教师构成新的挑战,不再具有激发教师创造的力量,许多教师因此成为不思进取,事实上也无须进取的教书匠。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不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系统地剥夺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的权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主动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传统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转换成了平等的探究伙伴关系。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指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
教学改革的经验表明,许多学生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他们的理解、解决学科教学领域问题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任课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激发自身的胜任力动机和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潜能。
“小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展示其才华的动力和机会,而且同时为教师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指导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理智挑战,激发了自身的创造动机;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成功,更强化了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行为。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学校化,使学校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加灵活地选择培养优秀青少年学生的策略和方法,学校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得以以多种可能的方式获得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师生们已经用他们出色的成就,初步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体制特征。形势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对“卓越”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