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自认为受到了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需求不相符合时, 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由于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活动中出现的频繁性, 许多幼儿教师感到束手无策, 以至于影响到了日常活动的开展。 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如何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 发现我国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策略和原因, 研究方法主要是质性研究。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析多注重幼儿自身方面的因素, 例如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妒忌心理和责任感的驱使等内部因素, 而缺乏对幼儿告状行为外部因素的探析。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 揭示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 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基于对幼儿告状行为已有研究状况的思考和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1幼儿园大班幼儿特点
大班是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 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特点有: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逐渐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阅读兴趣显著提高;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1.2幼儿告状的行为特征
1.2.1目的性和短暂性
目的性指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明确, 告状行为指向特定的对象。 短暂性指幼儿告状行为仅仅局限在此时此地, 维持时间很短, 事件过后幼儿之间会和好如初。
1.2.2幼儿告状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
通过对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次的比较, 可得幼儿告状行为大都在自由活动时间。 这可能是由于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更突出了 “自由”, 而对幼儿缺乏必要的指导。
1.2.3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幼与师幼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体现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或者幼儿行为违背集体规则, 不符合教师需求时, 从而向教师发起互动的一种行为。 因此,幼儿告状行为一方面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处理同伴冲突时运用的一种显性方式, 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教师处理幼儿之间矛盾时的一种隐形方式。
1.2.4幼儿告状行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幼儿告状行为的普遍性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 无论是男幼儿还是女幼儿, 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频率是无差异的。 幼儿告状行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分别是男女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差异、 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次的个别差异和被告者反应的差异性。
第2章 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2.1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
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 孩子有话要说。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环境发生很大变化, 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向幼儿传递文化, 启迪智慧, 促进幼儿的发展, 是其依恋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 他们希望教师知道自己受欺负受委屈了, 希望有人了解他, 注意他, 需要有人帮他主持公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 告状是幼儿保护自我不受侵犯的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手段。
2.2告状是幼儿的一种展示行为
告状是幼儿的一种展示行为。在集体活动中, 当幼儿自己的良好表现没有被教师及时发现或表扬时, 他们会争当“侦察兵”,向教师报告其他表现比较差的小朋友的表现, 成为常规的 “维护者”和同伴行为的“监督者”, 其原因是对赞扬与认可的需要。2—5岁的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起来了, 语言结构也更加复杂化。他们有话要说, 需要有表达的地方、有倾吐的对象。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 希望接近教师。
2.3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一种表现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 更多地生活在同伴世界中, 同伴交往增多, 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然而, 由于思维“自我中心”的影响, 他们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不能理解他人。因此, 儿童之间在共同的活动中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建立同伴关系。
第3章 对策与建议
3.1对待幼儿告状的反应
教师对告状的不同反应对幼儿的发展将产生相应不同的影响。若教师对幼儿的告状报以询问的态度, 并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 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技能, 在幼儿之间传递着学会关爱, 学会帮助的信息。若教师凭着主观印象以消极态度制止了幼儿的告状, 既未询问幼儿告状的事因, 也未给幼儿的同伴交往以恰当引导,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新《纲要》) 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 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中,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3.2针对不同告状原因的策略
对于幼儿求助行为的告状, 教师应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建设性的语言给以积极回应, 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既给幼儿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 又激发同伴间的友好行为, 在幼儿间营造关心,和谐, 帮助, 接纳的氛围, 对幼儿良好品德等的形成有着作用。对于幼儿展示行为的告状, 教师对幼儿发出的信息以接纳的语言给予积极回应, 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 也让幼儿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关注, 以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新《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幼儿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原因的告状, 教师应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幼儿正确指导, 使其学会如何去评价同伴, 在幼儿间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人际氛围。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 社会亲近, 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学前期是幼儿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逐渐发展的时期, 幼儿的评价具有依从性, 被动性的特点, 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因而, 教师要善于引导, 慎用评价, 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较为独立、客观、多面的评价自我和同伴, 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 当幼儿告状的事情较复杂时, 让我们借鉴 17 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方法:“如果告发的事情的确值得你注意, 省得下次再发生, 你便把要加害的儿童单独加以斥责, 不使告诉的一方面看见, 叫他向对方赔罪。这种赔罪的方式表面上似乎是处于他的自愿, 所以他必定比较乐意去做, 而受者也会比较和善地接受, 结果,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可以增加, 你的孩子们的有礼貌的习惯就可以来的更自然。”
论文作者:李家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幼儿论文; 教师论文; 同伴论文; 幼儿园论文; 原因论文; 发生论文; 纲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