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学模式偏向应试教育,教师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字面,无法真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导致小学阶段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到位。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简要的探讨。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新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发展至今,“仁义礼智信”一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其在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上都有着促进作用。时代在不断变迁,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也逐渐转变为以提升道德理念和养成良好品质为主,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小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的动力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德育思想,一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完成自身的理想。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的动力来源,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精神来源。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生三观形成的保障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并且尚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与的世界观,所以小学生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还比较低。为了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小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化的发展,小学生过早的接触了网络信息,尽管他们尚未形成三观,但是已经滋生出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了。[1]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比较欠缺,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创设教学情境就能解决这一难题。情景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师也要注意合理的创设情景,要贴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情景过于偏离生活,那么就会导致小学生对教学情景的抵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依据小学生的认识程度和发展状况,创设出贴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2]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五十六民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五十六个民族是平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由于这首歌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小学生在此之前肯定有所耳闻,但是可能不理解这首歌真正的含义,经过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小学生的情绪能瞬间被激昂的旋律所带动,在歌曲的熏陶下,能够真正体会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从而产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拓展教材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典故
虽然部编版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但是要想成功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做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从教材出发,但又能做到脱离教材的限制,通过适当的渗透拓展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十课《家人的爱》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不同性质的爱,还要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明白爱是需要回报的。在此可以引入可以引用《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让小学生明白黄香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回报父亲的爱,这份孝心值得倡导每个小学生去学习,更应该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三字经,我国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充分渗透在教材的拓展上,比如《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技巧。《论语》中“温故知新”,时刻提醒小学生要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形成新的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比如《道德经》中“信而贵言”,让小学生明白被人信任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信任超越了一些物质,是人格的基础。《王阳明录》中“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让学生懂得与朋友相处,要做到相互谦让......相信,通过更多的优秀经典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学习中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
(三)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与实际生活息息先关的,所以仅靠在课堂中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的的。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丰富,但远不如学生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多。因此,教师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如此,既可以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教师可组织“践行《弟子规》,实现自我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家里当父母的好孩子,可以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可以为妈妈洗洗碗等;来到学校做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进入社会做诚实守信的好公民,并接受家长、教师、同学和自身的全方位评价,时刻督促自己进步。并通过自我反省,将一些不良习惯改掉。 [3]总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调整自身行为,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高效方法。
(四)鼓励小学生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
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帮助小学生拓展知识,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书籍,鼓励小学生多读书,不仅可以充实小学生的课后生活,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十课《可爱的祖国》时,由于对祖国的认知不够清晰,导致大部分的小学生都缺少爱国精神。部编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悉祖国的山河大地、对自己家乡和首都等城市有正确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大量地渗透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词,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沁园春.雪》......让学生吟诵,甚至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性地摘录这些古诗词,日常可以传承使用;教师也可以多些渗透爱国的经典历史故事,如《屈原》《爱国英雄岳飞》......通过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贴合小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不断的拓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凯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34(01):39-41.
[2]卢迎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读与写(教师), 2019(1):0019-0019.
[3]章乐. 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8):21-26
论文作者:林彩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小学生论文; 优秀论文; 教师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