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比较及临床意义的观察论文_黄新梅

黄新梅

【摘 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 分析2012年9月到2015年9月在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诊断为ICP孕妇200例,分为治疗一组(117例)和治疗二组(83例);治疗一组采用不住院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治疗二组采用住院静滴s-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后观察其治疗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一组的瘙痒评分,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比治疗二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一组的早产、羊水粪然、新生儿窒息、剖宫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率均明显低于治疗二组。结论 不住院口服熊去氧胆酸比住院静滴s-腺苷蛋氨酸疗效显著,能有效延长孕周,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预防医源性早产儿及剖宫产的发生,同时明显改善围产儿的预后。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熊去氧胆酸; s-腺苷蛋氨酸

剖宫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少数发生在妊娠早期,临床上有皮肤瘙痒、黄疸、高胆汁酸、生化指标异常等特点,妊娠终止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1]。临床研究表明,ICP对母亲无太大危害,其最大危害是围生儿结局不良,可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2]。本文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法,将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2012年9月到2015年9月诊断为ICP孕妇200例,分为治疗一组(117例)和治疗二组(83例);治疗一组采用不住院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治疗二组采用住院静滴s-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后观察其治疗指标变化并探讨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指2015年9月入住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2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在18-40岁,平均年龄在25?4.5,孕周在27-38周,初产妇111例,经产妇89例,病例选择标准:1 孕期出现背部和(或)肢体皮肤瘙痒者,瘙痒症状的评估采用Ribalta(1991)制定的瘙痒评分标准:0分为无瘙痒;1分为偶发瘙痒;2分为间断性瘙痒,无症状波动;3分为间断性瘙痒,有症状波动;4分为持续性瘙痒,日夜无变化。2 血清总胆汁酸(TBA)>10umol/l(正常值0-10 umol/l),3 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0-40U/L)及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0-40U/L)轻度升高,大约40-250U/L之间,选入病例的标准参照《临床妇产科学》诊断ICP的诊断标准[3]。

2.方法

2.1将200例随机分组:① 治疗一组:孕妇不住院,口服熊去氧胆酸一次250毫克,3次/日,连续使用2周;② 治疗二组:孕妇住院,静脉滴注s-腺苷蛋氨酸,每日一次500毫克,连续用药2周。

2.2 瘙痒评分、生化指标的下降情况及围产儿情况药物治疗后2周后比较瘙痒评分的变化、生化指标下降情况及围生儿的情况。

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孕妇治疗前后瘙痒评分及生化指标的下降情况

对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孕妇治疗前后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一组的ALT,AST和TBA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治疗二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一组的瘙痒评分药物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而治疗二组的瘙痒评分在药物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别,见表1.

讨 论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表现比较特殊的疾病,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根据大量的流行病学材料以及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是性激素、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影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影响不大,可致孕妇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对胎婴儿的影响极大,可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并且有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围产儿的危害极大,为此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表现为孕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不适,实验室检查:血清胆汁酸升高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最主要实验室证据,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也是有力的证据。妊娠期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与不良围产结局密切相关,因此应对结合肝功能的多项指标进行临床分型,以期合理诊治ICP,降低围产儿窒息率或病死率[4]。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与体会

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加强胎儿状况监护,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5]。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有效的药物,其原理:改变胆汁酸池的成分,替代肝细胞膜上对细胞毒性大的有疏水性的内源性胆汁酸,并抑制肠道对疏水性的胆酸的重吸收,降低血胆酸水平,改善胎儿环境。胎儿循环及羊水中的高胆汁酸水平以及ICP患者胎盘绒毛间腔狭窄,合成细胞结节有关[6],因此降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对延长孕周及评估胎儿宫内安危有显著意义。s-腺苷蛋氨酸的作用原理是可通过甲基化对雌激素的代谢起灭活作用,它刺激膜的磷脂合成,通过使肝浆膜磷脂成分的增加防止雌激素所引起的胆汁淤积。

临床上经此两种药物治疗后均能明显减轻临床瘙痒症状、改善生化指标,同时有效延长孕周,降低早产儿的发生临床上药物治疗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妊娠晚期ICP孕妇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妊娠结局,通过治疗一组(117例)口服熊去氧胆酸片和治疗二组(83例)住院静滴s-腺苷蛋氨酸方法,分析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治疗一组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治疗二组,含量比治疗二组显著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一组的瘙痒评分药物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而治疗二组的瘙痒评分在药物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差别。通过比较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的治疗结局及围产儿情况,发现治疗一组的早产、羊水粪然、新生儿窒息、剖宫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率均明显低于治疗二组,结果表明不住院口服熊去氧胆酸比住院静滴s-腺苷蛋氨酸疗效显著,能有效延长孕周,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预防医源性早产儿及剖宫产的发生,同时明显改善围产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贺晶,刘兴会,漆洪波,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7期。

[2]伍菲菲,王海燕,孙艳琼,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 miR-200c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3):34-35.

[3]顾美皎,戴钟英,魏丽惠,《临床妇产科学》2011年4月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69-176。

[4]凌奇,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159例围产结局分析,《临床与试验医学杂志》2013年9月第12卷第18期。

[5]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2013年3月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3-75。

[6]黄美萍,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与围生儿预后关系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8月第5卷第8期。

论文作者:黄新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不同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比较及临床意义的观察论文_黄新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