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ICS分类的实证研究_ics论文

技术标准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ICS分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技术标准论文,实证研究论文,贸易论文,IC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源远流长,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11年,中国贸易额达到44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达到1222亿美元,同比上升20%。中国和美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2007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美国实施“出口倍增”计划的重要海外市场①。

中美贸易的蓬勃发展与中国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分不开的。作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维护公平竞争以及促进商品流动、推动全球市场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履行加入WTO/TBT协定时的承诺,中国于2001年10月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协调。10多年来,中国不仅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国家标准体系,而且积极采用由ISO、IEC和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设定的国际标准、经ISO确认的国际标准以及其他的国外先进标准。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共有40213条标准予以颁布和实施,包括5245条强制性国家标准,34676条自愿性国家标准,292条指导性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有6659条国家标准“等同于(IDT)”国际标准(其中706条为强制标准),有3018条“修改采用(MOD)”国际标准(其中361条为强制标准)②。在贸易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标准已经成为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尽管如此,国内探讨标准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研究却极为有限,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侯俊军(2009)探讨了国家标准对于中国贸易规模的影响,认为标准的增加会在短期造成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缩减,但在长期内会对其产生促进作用③。杨丽娟(2012)在剔除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分析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于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和国际标准量的增加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均产生正面的作用。国家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影响更加显著,并且对于出口总额的正面影响都要大于对进口总额的影响。本文与以上文献的区别在于:第一,借鉴Blind and Jungmittag(2005)在评价德国标准的贸易效应时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基于33个ICS分类组建立了1990~2010年标准量与中美贸易额的面板数据。第二,受到Mangelsdorf(2011)的启发,本文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自愿性的国家标准、强制性的国际标准和自愿性的国际标准,首次考察了各类标准对于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第三,本文得出了区别于已有文献的、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标准化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一、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

标准的存在由来已久,它可以通过向消费者传递质量信号进而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对于标准的普遍理解,也是较早产生的探讨标准的贸易效应的理论观点。Akerlof(1970)注意到“柠檬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存在不确定性,非正式的、非书面的合同安排构成了交易和生产的先决条件。Hudson and Jones(2003)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并强调国际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拓展其对外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当新产品进入国外市场时,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为品牌传递的质量信号会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原产国”标签为例,消费者很容易把产品质量与生产国的人均收入联系在一起,认为来自高收入水平国家的产品通常具有更高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Hudson and Jones认为,尽管采用ISO等国际标准体系不能彻底消除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但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中值得考虑的重要方式。

国际标准固然可以同时为来自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消费者提供一致的信息,但这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设定的国际标准之外,贸易成员国也会颁布和实施自己的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时并不一致。有关标准一致性的研究由此形成了另一种研究思路。Gandal and Shy(2001)建立三国模型,分析了当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同时存在时,政府承认外国标准的动机。他们发现,当政府决策仅限于或者承认所有的标准、或者完全不承认任何外国标准时,博弈均衡的结果总是前者。当转换成本相对较大时,两个国家建立标准化联盟(不承认第三国的标准)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当网络效应较为显著时,所有的国家会选择彼此承认所有的标准,并且没有动机形成标准化联盟。Chen et al.(2006)认为,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遵从国内标准对于参与贸易的双方产生的影响是有歧视性的,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会受到不平等的影响。与国内企业相比,国外企业为了遵循国内标准往往需要对产品进行修改或者重新设计,这意味着国外企业的成本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可能上升的更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标准产生了贸易壁垒效应。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内标准是否会抑制贸易,还依赖于国内生产者和国外生产者的生产效率。

(二)经验证据

在实证研究方面,Swann et al.(1996)首次对标准量与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英国的国家标准对于英国的出口和进口产生了正面效应,英国的国际标准对于英国的进口则产生了负面效应。Blind and Jungmittag(2005)基于ICS分类数据,对德国标准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德国的国际标准具有贸易促进作用,但德国国家标准对于进出口的影响并不清晰。Moenius(2004)考察了一国特有的国家标准是否必然成为贸易壁垒,而采用国际标准是否一定会促进对外贸易。他发现,进口国特有的国家标准会减少该国非制造业产品的进口(例如,农产品等),但会促进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因为进口国特有的国家标准为出口国的制造业产品适应进口国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没有标准,信息成本会变得非常高。此后,Moenius(2006a)对12个OECD国家农产品的双边贸易研究发现,一国特有的农产品标准并不总是阻碍贸易,而采用国际标准也并不总是促进贸易。Moenius(2006b)还分别使用来自159个国家的数据,以及来自14个OECD国家的数据先后考察了标准对于电子产品的贸易效应。他发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均促进了电子产品的贸易流动,并且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Portugal-Perez et al.(2010)评价了欧盟标准的国际一致对于电子产品贸易的作用,发现对于电子元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讯产品,以及IT类产品等三类电子产品而言,与国际一致的标准具有明显的贸易促进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方面,Czubala et al.(2007)使用引力模型考察了欧盟15国标准对来自47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影响。他们发现,与ISO不一致的欧盟标准会成为贸易壁垒,而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欧盟标准的贸易抑制效应则相对弱一些。Mangelsdorf(2011)首次探讨了技术标准对于中欧贸易的影响,并且发现中国特有的国家标准抑制了欧盟的出口,而中国采用的国际标准则有助于欧盟向中国的出口。Mangelsdorf et al.(2012)进一步考察了中国的食品标准对其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家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中国国家标准具有显著的出口促进效应。中国国际标准也具有正的贸易效应,并且每增加一条国际标准要比增加一条国家标准的边际贡献更大。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我们参考Blind and Jungmittag(2005)、Mangelsdorf(2011)的研究方法,构造如下模型: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国家标准数据来自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提供的国家标准目录查询数据库。按照标准执行效力的不同,国家标准又可以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而推荐性标准基本上与WTO/TBT协定对标准的定义接轨。WTO/TBT协定中的“标准”是自愿文件,非强制执行的。本文中的自愿性标准,是指国家标准数据库中查询到的推荐性标准。中国的世界贸易、中美双边贸易数据从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获得,为本年度的真实值。OECD成员、美国和中国的GDP数据,以及中国的贸易价格指数均来自世界银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并统一按照200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专利申请量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借助Blind and Jungmittag(2005)的研究方法,本文建立了国际标准分类(ICS)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2)的对应表,对相关的标准数据和贸易数据进行了合并归类(见表1)。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数量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国际标准在标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中国2001年成为WTO成员方之后,国际标准占标准总量的比例大幅上升,1990年这一比例为35.8%,到2010年已经接近50%。在同一时期,中美双边贸易规模也出现了显著增长,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增长速度加快。在2004年以前,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与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的增长趋势非常接近,在2004年以后出口总额的增长开始超过进口总额的增长,中美之间的贸易盈余也随之增加。

三、实证结果

模型(1)~(3)的实证结果汇报在下页表2中。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贸易来看,强制性国家标准促进了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增加0.5%~0.6%。自愿性的国家标准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愿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减少0.2%。自愿性的国际标准促进了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自愿性的国际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增加0.2%~0.3%。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对于中美出口的推动作用要大于自愿性的国际标准。对于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贸易而言,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对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会减少0.8%。标准还对中美贸易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愿性的国际标准有利于增加中美之间的贸易盈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自愿性的国际标准每增加1%,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盈余会增加0.3%。此外,美国GDP的增长对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同样中国GDP的增加也会促进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并且有利于中美之间实现贸易盈余。中国的专利申请量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方程的实证结果,第(2)、(4)、(6)列的实证结果与第(1)、(3)、(5)列一致。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自愿性的国际标准均促进了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并且前者的边际促进效应大于后者。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增加0.5%~0.6%;自愿性的国际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增加0.2%~ 0.3%。自愿性的国际标准还有利于中美之间实现贸易盈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自愿性的国际标准每增加1%,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盈余会增加0.3%。

第二,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自愿性的国家标准分别对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前者对于进口贸易的抑制作用大于后者对于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来自美国的进口会减少0.8%;自愿性的国家标准每增加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会减少0.2%。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标准化体系对于中美贸易发展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对于完善标准化体系、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首先,中国应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在标准数量增长的同时需要保障标准编制质量和水平,提高标准制定的效率,充分发挥标准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其次,中国应积极采用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机构设定的国际标准,经ISO确认的国际标准以及其他的国外先进标准,并进一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标准化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再次,标准体系的效力取决于标准系统的结构,中国应注重优化标准体系的结构,包括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所占比例,强制性标准和自愿性标准所占比例等。最后,中国应加强与国际标准设定机构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设定过程,并在综合考虑技术类型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②数据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目录查询数据库。

③此外,刘冰和侯俊军(2008),侯俊军和张冬梅(2009),侯俊军和万欣(2009),侯俊军和马喜燕(2009)探讨了轻工行业标准与出口、标准化与价格贸易条件、标准化与产业内贸易以及标准对中日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等重要问题。

标签:;  

技术标准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基于ICS分类的实证研究_ic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