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论文_唐靓

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论文_唐靓

摘要:海绵城市是现今我国城市建设中积极提倡的城市类型,在海绵城市规划当中,需要做好其控制理念的高度重视。在本文中,将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

1 引言

海绵城市,即城市好像海绵一样能够同环境变化实现较好适应,且能够具有较好的自然灾害应对功能,即无论在灾害预防还是环境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本文中,将以某城市为例对海绵城市规划实践进行一定的研究。

2 海绵城市简介

2.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从本质上而言即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方式实现,以此对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在实现城市径流雨水净化、渗透、排放以及利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维持城市的“海绵”功能。对于传统建设项目,要通过泵站、管渠等方式排放径流雨水,而在该阶段中,则需要积极按照“末端集中”以及“快速排除”理念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在该种情况下,不仅将对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排涝设施以及水体收纳的强度与压力进行增加,且在降雨初期,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将随着径流雨水进入到河道当中,并因此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如果出现数量较多雨水的外排情况,也将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海绵城市建设中,即从源头到末端实现雨水系统的全程控制,为可持续、绿色的雨水排放途径。

2.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海面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有城市生态恢复修复、低影响开发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等。其具体方式有:第一,对城市当中现有湿地、绿地以及河网水系,要做好保护,而对于城市建设当中受到破坏、需要以生态途径恢复的,则需要实现其滞纳雨水能力的提升;第二,通过应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低影响技术措施,不断增强雨水积存、渗透与净化能力。

3 某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具体实践

某城市处于长三角腹地位置,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流较为滞缓,境内雨量较为充沛。而在近年来该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水环境质量出现了恶化以及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出现了多次城内受涝情况,在此情况下,该城市决定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其具体实施方式有:

3.1 水系湿地

通常来说,坑塘湿地以及河湖水系为城市当中天然的净化城所。在该城市当中,其主城区水面率为5.13%,在河道两侧位置具有5-50m宽度的绿化带,以此为雨水滞留塘、河滨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其具体处理措施为:第一,对现有水系湿地的力度进行增强,尤其是城市当中中低洼地区坑塘以及河沟的保护,避免因盲目填埋情况的发生提升内涝风险;第二,在对现阶段城市建设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要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历史填埋河道水系的生态恢复,对于缺少调蓄水体、具有较高风险的内涝地区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城市具有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城市格局,在该种情况下,就需要能够对城市道路同河道间的绿化带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实现植被缓冲带构建的情况下做好横向地表泄水通道的布设,以此将雨水顺利的引入到缓冲带当中。而如果地质低洼、河滨绿化带较宽的区域,则需要做好适宜湿地系统的建立,以此增强对雨水的净化以及调蓄。而对于具有封闭特征的坑塘以及河沟,则需要做好合理工程措施的选择,并做好一定雨水滞留塘的布设。

3.2 绿地广场

在城市生态绿城建设工作中,该城市当中城镇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0%。为了能够对该目标进行较好的实现,就需要对广场、公园以及绿地等开敞空间在雨水净化以及滞蓄潜能进行充分的发开发,使其成为城市超标暴雨以及污染场地处理的临时滞纳空间。在该绿地、广场以及公园当中,低影响开发措施较少,并不能够有效的实现径流污染的控制以及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在该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对海绵城市的构建目标进行实现,在实际城市公园设计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园同周边区域的竖向、空间关系以及雨水出路实现全面考虑,在公园内部位置做好低影响开发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周边市民游玩提供好的服务,且能够为净化作业以及雨水消纳的开展提供便利。

通常来说,在城市广场场所具有硬化程度高以及面积大的特征,在该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透水路面处理,并通过地下空间的合理应用构建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在做好下渗雨水储存的情况下应用在绿化浇洒当中。

3.3 城市道路

在城市道路中,一般具有较大的雨水径流量,且将受到严重的污染,可以说是城市面源污染构成。在此情况下,要想保障城市规划工作的而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对道路交通安全基本功能实现全面、综合的考虑,且需要能够实现道路绿化空间以及自身的充分利用,积极做好透水路面、LID树池以及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措施的落实,以此实现径流水质的改善以及径流水量的减少。同时,还需要在做好道路景观绿化带考虑的情况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凹式绿地系统,以此帮助雨水地表径流能够汇入到绿化带当中入渗、净化以及储存,对于超标雨水则溢流排放。通过透水路面的建设,则能够有效实现雨水入渗能力的提升,非常适合应用在负荷较高、污染严重的人行道、车行道以及非机车道。为了实现道路雨水径流的有效消纳,则需要选择LID树池作为人行道树木。

3.4 地块内部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的应用,则能够实现城市水质以及降雨径流量的控制,这也正是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由此可以了解到,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其重点内容即在地块当中开展具有低影响特征的推广,对于适合应用在地块内部的开发设施,则包括有雨水花坛、透水路面以及下凹式绿地等。目前,该花园同小区已经开展了雨水的综合利用工作,但依然按照传统方式处理,在初期,滞留雨水将直接排入到河道当中,不仅不会对节能的目标进行实现,且不能够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对此,则需要对传统思路进行积极改变,根据城市河道水质控制目标以及水环境特征积极推广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此在实现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情况下实现雨水利用率的提升。而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具有较高内涝风险以及排水管道标准较低的区域,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此实现其内涝防范能力的全面提升。

4 结束语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城市水资源环境的优化,且能够有效实现城市抗击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未来城市建设中,需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以此实现城市文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晨曦,何倩歆.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分析[J].城市地理.2016(14)

[2]蒙浩捷.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

[3]张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北方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明日风尚.2016(18)

[4]陈继威.刍议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运用[J].低碳世界.2016(17)

论文作者:唐靓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论文_唐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