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建筑设计模式的反思与优化论文_杨尚青,王宏晨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建筑设计模式的反思与优化论文_杨尚青,王宏晨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站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城市、不同车站乘客的出行服务需求,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反思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标准化设计模式的不足之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的各类服务压力,提出了以运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设计、运营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对BT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站,找出了影响车站及区间土建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为BT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把控项目运作、合理分配资金、更好的控制投资作为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车站服务;微观仿真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制式不断涌现,运营里程不断延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但为市民提供了便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人了不懈动力和源泉;不但可以提供无限商机,还会为城市带来改造提升的机遇。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尤其是结构复杂的重点车站)的各类基础服务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服务瓶颈,标准化的设计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城市、不同车站日益发展变化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特点分析及反思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按照对乘客服务的状态划分为直接服务侧(直接面向乘客,主要包括车站内的站厅、站台、通道、商业夹层、楼扶梯,以及车厢内部等)和间接服务侧(间接服务乘客,处于服务后台,主要包括设备层、隧道区间、车辆段等)。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地质等要求主要体现在间接服务侧;而对乘客服务需求的响应,以及与城市其它系统的整合、衔接要求则主要体现在直接服务侧。

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的主要思路是标准化模式,各城市、各区位、各车站的设计高度一致。设计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反思、改进,尤其是涉及到车站直接服务侧的各项设计工作。具体包括:

(1)个性化考虑不足。传统的设计规范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全国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各类设计(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重点车站的设计,必然会与各城市乘客的实际行为特征、服务需求产生较大的差距,导致最终的服务效果不尽人意。

(2)前期设计与后期运营需求的互动不足。在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主要的项目工作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细化的单向过程。各个设计阶段之间边界清晰、责任明确,但没有明显的反馈机制,导致对后期运营管理阶段的各类个性化运营服务需求响应不足。各设计阶段所积累的问题,以及设计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最终会在实际运营阶段“集中爆发”,但此时已错过了对设计工作的有效反馈,只能通过后期的运营管理工作勉强加以弥补。这可能导致长期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并加大运营压力,埋下安全隐患。如图1所示,传统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程序向后单向承续,后期运营需求难以向前反馈。

(3)缺少融合各方服务需求的有效手段。“建轨道交通就是建城市”,城市轨道交通未来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服务需求,但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从工程技术角度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问题,缺少融合多种服务需求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应建立全新的工作模式:以运行服务阶段的各类需求和

服务内容为主要评价依据,在各设计阶段预先通过仿真技术融人完整的综合开发、商业物业、空间环境、交通一体化、文化、安全等服务需求,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过程进行仿真评价,促使轨道交通的前期设计工作对后期的运营需求进行积极反馈,优化、完善前期的设计工作,充分反映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车站的乘客服务需求特征。如建设高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将设计工作、专项策划工作、综合策划和仿真工作融为一体的循环对接和咨询机制。

(4)对不同服务环节的精细化设计考虑不足。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法主要根据整个车站的客流预测需求,但车站内各服务环节均与客流需求“单向”联系,且各服务环节之间(服务环节上下游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组合分析,以及相应的随机影响分析。此外,在不同的运营场景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种设计、布局、运营管理措施相差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常态运营条件、列车同时到站条件、商业物业综合开发条件、雨雪大客流条件、散场大客流条件、应急疏散条件、不同运营时期、如在运营初期,乘客服务效率可能较低,而在运营近期、远期,乘客服务效率会明显提高;在运营初期,乘客的购票比例较高,而到了运营近期、远期,乘客的购票比例会明显降低)等,均会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运营提出不同的要求。

(5)缺少客流动态影响分析。传统车站设计方法以静态流线分析设计为主,忽略了不同流线之间

的随机干扰;对乘客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理想化假设,针对每个服务环节的交通功能进行静态设计,忽略了不同乘客群体的多样化选择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标准化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服务瓶颈和拥堵节点。因此,标准化的空间设计、设备布局方案仍有优化、提升空间。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服务链存在明显的随机交叉影响,并非理想的静态流线,这必然会对实际运营服务带来重要影响,而静态流线法缺少对这种动态影响的考虑。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压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在规划、设计、建设等阶段所积累的各类潜在问题,最终会在漫长的运营管理阶段集中爆发,进而影响运营服务水平,增加运营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运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大多面临着早晚高峰客流压力过大的问题,营管理方不但要保证基本的运营安全,还要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服务水平,其在既有线路和车站硬件设施等设计能力的情况下所承受的压力普遍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各大城市集中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而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无序的综合开发,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需求远远超过规划、设计阶段的客流预测数据。

(2)承担着前期规划、设计、建设的各类后果。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营特征和服务需求千

差万别,运营管理部门需要综合权衡乘客、企业、社会公益,提供差别化的运营管理服务,但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根据各种统一的规范、标准来完成,缺少针对各地实际运营特征、服务需求的响应,这导致运营管理部门面临着长期、巨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了服务质量。

(3)运营安全压力大。在客流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还经常面临各类可预知以及不可预知的应急事件的影响,可预知的各类大客流事件节假日大客流、散场大客流、大型活动大客流、雨雪大客流等),以及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设备故障、纵火、停电等),导致运营设施/设备超负荷运转,运营组织难度增大,增大了安全隐患。这些服务问题一般由运营管理部门单独应对,造成了巨大的运营管理压力。如果前期的车站设计能够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各类特殊服务问题,尽可能在前期设计中预留接口条件,则可极大缓解长期的服务压力和投人成本。

因此,传统的以工程实施为导向的标准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模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后运营管理阶段的各类服务问题和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的重点车站。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车站的乘客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相应的运营管理服务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在前期设计阶段能通过仿真技术将各类服务需求和运营管理要求融人到车站方案设计优化之中,不但可以提升车站的服务水平,还能有效减少车站运营管理部门的长期服务压力,使客流在少量监控状态下即可享有一定的服务水平和基本的安全保障,减少运营后的改扩建。

小结:针对不同城市、不同车站的乘客服务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车站设计,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提升的重要内容。基于运行服务需求的微观仿真技术及其配套的综合策划研究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仿真对车站设计方案进行预先分析、评价、优化,从而促使轨道交通车站的前期设计工作对后期运营需求进行积极反馈,减轻长期的运营管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倪桂明,孙礼超,潘安,等.从工程走向服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反思与创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2]蔡蔚,陈烨,羊利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践与建议[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7):10.

[3]蒋蓉,陈乃志.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空间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6);12.

论文作者:杨尚青,王宏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建筑设计模式的反思与优化论文_杨尚青,王宏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