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学习减重称量法过程中常出现步骤混乱及数据分析不准确的现象,对此笔者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同时将两种教学方法授予学生,学生接受程度做比较可见新的实验方法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电子天平 减重称量法 中专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384-01
电子天平称量样品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自从2005年我校开始采用FA1104N型电子天平教学至今,检验、药剂专业学生从中获益不少。但是传统的减重称量操作方法(称量空瓶→去皮→加药品兼数据分析→去皮→转移药品→数据分析→记录及后处理),学生学习及掌握所花费的总的称量时间太长。能不能找出一种更快、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称量方法呢?为此,笔者对过去的称量方法做些许改进,同时授予两个同专业同年级的班级,相比较下,改进后的操作方法较之之前的,学生接受程度更高。
1 传统的称量方法[1] [2]
以课本称量练习为例:准确称量3份无水碳酸钠固体,每份重量为0.11-0.13g。传统的减重称量法操作如下:先把称量瓶放入电子天平中,去皮;取出称量瓶加无水碳酸钠药品后继续称,药品质量符合要求,去皮;将称量瓶的药品转移入锥形瓶中,空的称量瓶再放入电子天平过秤,电子天平所显示的负值即为转移进锥形瓶内药品的质量。
1.1加药品
对学生而言,首要任务是理解天平去皮的作用(显示屏归零),其次就是如何控制加入的药品质量刚好符合0.11-0.13g。传统的减重称量方法中,我们是这么做要求的,如果加入药品少于0.11g,不能去皮,继续加药品直至达到0.11g;如果加入的药品刚好在0.11-0.13g之间,直接去皮;如果加入的药品超出了0.13g,去皮。
1.2转移药品
如果称量瓶内的药品未达到要求,不能转移,继续加药品直至达到要求;刚好达到要求,全部转移;超出要求,部分转移,剩余部分沿用到下一份中。进行部分转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3种情况:1;转移到锥形瓶的药品质量未达到要求的0.11g,则要继续把药品转移进锥形瓶,直至达到要求的0.11-0.13g;2;达到要求的质量后先记录,再计算天平内剩余的药品质量,剩余的药品可沿用至下一份;3;如果转移进锥形瓶的药品质量超出了0.13g,则锥形瓶里的药品作废,天平内剩余的药品可沿用至下一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历届的学生实验结果观察,学生常常会在以下两个地方出错:所加药品超过0.13g的时候,学生常误以为药品过量就不可使用了,直接将药品丢弃;或是到转移步骤的时候,转移到锥形瓶的药品数据不懂分析。为此,笔者将该实验操作的后半段简化。
2 改进后的称量方法
实验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发一个专用的回收瓶。
2.1加药品
先把称量瓶放入电子天平中去皮,加药品。药品质量未达到0.11g,继续加药品进称量瓶;药品质量达到0.11-0.13g,去皮;药品超出0.13g,把称量瓶中部分药品倒入回收瓶,控制瓶内药品一定在0.11-0.13g内,去皮。
2.2转移药品
由于每一份药品都控制在0.11-0.13g之间,所以把称量瓶内的药品全部转移进锥形瓶即可。
回收瓶里的药品可在实验结束后集中在一起,由老师做烘干处理即可继续使用。
3 用于实验教学及效果评定
操作步骤经简化后,笔者与同事对同年级同专业各100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学习后首次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及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实验操作学生操作时间的比教
操作时间 旧的操作方法 新的操作方法 χ2 P值
6分钟以内 13 50 59.7083 0.0000
6-8分钟 25 34
8-10分钟 25 15
10分钟以上 37 1
合计 100 100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χ2检验,χ2=59.7083,P值=0.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于学生而言,拖沓冗长的原理和解释不一定是合适的教学方法,能用最简便最易懂的方式讲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38~244
[2]谢庆娟主编.分析化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1-41-Ⅲ-127)
论文作者:杨蓉,王虎,谢芳,韦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药品论文; 去皮论文; 电子天平论文; 锥形论文; 学生论文; 质量论文; 方法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