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讨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8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实施相关治疗。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其治疗有效率高达89.53%,出现死亡的为2例,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发生率为9.3%。结论 针对于老年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应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的实施相关抢救措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塞又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受损,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种类之一,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等特点,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休克以及心功能衰竭等症状,导致患者死亡 [1]。该疾病在发作时比较突然,往往在几分钟之内病情就能达到高峰期,所以必须及时的采取治疗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因此,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效果,特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8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8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为51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61至91岁,平均年龄(74.2±2.1)岁,其中高血压史的患者为21例,糖尿病史的为20例,冠心病的为23例,脑梗塞病史的患者为22例,所有研究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在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中,无胸痛症状的患者为71例,占82.56%,其中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以及气促的患者为49例,而出现突然性头晕的患者为22例;出现异位疼痛的患者为15例,占,17.44%,主要为不同部位的心肌梗塞,其中上腹部疼痛的患者为10例,其中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为8例,而出现腹泻的患者为2例。剩余5例患者中,出现肩背放射疼痛的患者为2例,3例患者左上肢出现放射疼痛。
1.3临床诊断
(1)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2)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3)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
1.4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表现
在此次研究中,发现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为69例,剩余17例为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患者的心肌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抬高。
1.5治疗
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确诊后实施AMI处理,检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各项指标,采用抗凝、吸氧、镇静药物等治疗方式,同时采用溶栓疗法,在患者发病7h内,将150万单位的尿激酶与100ml的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并在溶栓前服用阿司匹林300mg,针对于合并频发室性早搏以及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给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实施静脉注射,常规采用ACEI 类或 ARB 抗高血压药进行治疗,针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采用利尿、强心等治疗[2]。
1.6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精神体力完全恢复,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有效: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体力基本恢复,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或恶化死亡。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在此次研究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8例,发生率为9.3%,详情见表1.
3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疾病的病因较多,可能与饮食不当、体质较弱、情绪激动等,并且该疾病在发病时会伴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不典型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其临床症不具有典型性,在临床检查中很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耽误患者的治疗,危及其生命。所谓的不典型就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无出现胸痛的情况,其次为心电图不典型,在早期,患者还未出现缺血、损伤等情况,其发病部位不易觉察,其他心电图异常可能模糊或掩盖心肌梗塞的表现,最后,坏死物吸收的全身反应和生化反应不具有典型。
老年不典型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其对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同时老年患者动脉硬化导致疼痛神经降低,在本文研究中有71例无疼痛情况的老年患者,可能与上述条件相关,同时老年患者由于其基础疾病较多,有些疼痛感会被其他疾病给覆盖。同时在本文研究中发现,在这些无疼痛的老年患者中,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息、胸闷、气促等,这是由于老年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时间过长,并且其心脏功能退化,因此一旦出现心肌梗塞,会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心室舒张压升高,引起肺静脉压上升,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最后针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其神经纤维出现变性,使得疼痛感觉不敏感,不能准确的叙述病情。因此如果来年患者的健康情况突然下降,尤其是出现心力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时,应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及时的进行心肌酶以及心电图检查,及早的进行治疗[4]。
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为西医治疗,其治疗方向为缩小梗塞面积为原则,及早的恢复患者的冠脉血流情况,阻止梗塞区域的扩大,由于该疾病在发病2d内的病死率较高,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降低对患者的移动,就地实施抢救,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予以镇痛、吸氧以及心电监护等治疗,针对于持续疼痛的患者,应实施止痛剂吗啡进行皮下注射。同时心肌梗塞的常见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因此应予以患者β 受体阻滞剂预防治疗。但是据相关报道称,中医在治疗该疾病的效果也较为理想,在中医学中,急性心肌梗塞属于胸痹的范畴,主要病机为心气不足、脾失健运、肾气亏损等,因此治疗中应以益气补血、疏肝通肾、理气补虚为主,进而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血液循环,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提高患者的排血功能[5]。
总之,针对于老年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熟悉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的实施相关抢救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其生命。
参考文献
[1]戚增明,吴晓杰,杨玉婷.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5):46-47.
[2]卢璐.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5-3376.
[3]李锋.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72.
[4]喜梅,吴永健,杨跃进,等 .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患者不同入院血糖水平的临床特点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8(8):596-599.
[5]杨爱民.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99-100.
论文作者:周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老年论文; 疼痛论文; 典型论文; 典型性论文; 疾病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