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科学思想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科学论文,谭嗣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798 (2000)03—0228—07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维新运动中的“栋梁”,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活动家,被誉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这颗彗星不但闪耀着维新变法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芒,而且放射出近代科学思想的光辉。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史上钻研西方科技译著较多、较广、较深的一位“佞西学”的杰出思想家。本文拟从近代科技的发展以及谭嗣同科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谭嗣同科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和戊戌维新的关系。
1 科学论述中的爱国精神
谭嗣同科学思想的产生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谭嗣同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钻研西方科技译著,怀着强烈的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刻苦学习。所以谭嗣同的科学论述中深深刻下了爱国思想的烙印,没有一点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他学习西方科技的目的是寻找救亡图存、改革维新的真理。他在学习西方科技后深感“西人致思之精,益叹我华人之无学”[1]。 他学习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感到“俄日益富强,凌逼中国,而中国之边境削矣!”([1],115页)他学习进化论后在《思篇》中写道:“今之时,中西争雄,中国日弱而下,西人日强而上”([1],131页),深感西强我弱之危。谭嗣同在南学会演讲《论全体学》时说:“独是天必造此一种全体之精巧机器,果何为哉?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诸君当知此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仆、当牛马的。诸君诸君!我辈不好自为之,则去当奴仆、当牛马之日不远矣!”([1],405页)以此激发人们保卫祖国的爱国热忱。 这类激情豪语在谭嗣同的论述中,不胜枚举。他的科学论述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甚至可以说他是以科学新知唤起国人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这是第一个特点。
2 科学知识的广博性和先进性
谭嗣同在《仁学·仁学界说》中说:“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1],293页),非常重视这几门学科。
2.1 天文学和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
哥白尼学说在清末以前已传入中国。洋务期间李善兰等翻译出版的《谈天》系统地介绍了哥白尼学说。当时中国知识界听之者众,信之者少。清代学者阮元(1764—1849年)认为哥白尼学说是“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李善兰在《谈天》出版序言中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1898年3月, 谭嗣同在南学会第二次演讲地球绕太阳转的哥白尼学说时,宣讲科学真理,纠正错误观点([1],400页)。谭嗣同宣讲地圆地动说时,举出我国古代的学说,再举出海面行船、月蚀时的地球影子,说明地球是圆形,用地球和太阳体积大小之比说明地球绕日而行。这些都是近代天文学家哥白尼等观察、实验、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谭嗣同已从古代思辨式的天文学观点转变为近代以实验为根据的科学的观点。
他在著《仁学》一书时,说明了宇宙运行图:“月与地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地绕月,又与金、水、火、木、土、天王、海王为八行星;又与无数小行星,无数彗星,互相吸引,不散去也。金、水诸行星,又各有所绕之月,互相吸引,不散去也。合八行星与所绕之月与小行星与彗星,绕日而疾旋,互相吸引不散去也。是为一世界”([1],284页)。谭描述的这“一世界”,就是指太阳系九大行星。“不散去也”就是牛顿万有引力的作用。接着还描述了银河系和总星系。在这里谭嗣同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表述了他的宇宙观。
2.2 地学和进化论
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地质进化论——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 系统论述地质进化过程的是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harlesLyell,1797—1875),他在1830年著《地质学原理》,“第一次把理性带到地质学中去,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2]。 这是一部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赖尔的地质进化思想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产生有过一定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是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科学总结。
在严复译《天演论》之前,进化论传入我国是在洋务时期出版的地学译著中,其中最早出版,影响最大的是《地学浅释》。该书原著是赖尔的《地质学纲要》,由华蘅芳、玛高温合译,1874年江南制造局出版。梁启超认为“《谈天》与《地学浅释》二书不可不急读之书”[3]。 谭嗣同认为地舆是“不可不知”之学问。他在《石菊影庐笔识·思篇》中,讲述了阅读地学的心得,描述了地质进化和生物进化的过程([1],113页),概括地阐明了从地质进化到生物进化的理论。 他在《仁学》一书中还描述了地球形成、地层变化的过程:“天地万物之始,一泡焉耳。泡分万泡,如熔金汁,因风旋转,卒成圆体。日又再分,遂得此土。遇冷而缩,由缩而干;缩不齐度,凸凹其状,枣暴果膜,或乃有纹,纹亦有理,如山如河。缩疾干迟,溢为洚水,干更加缩,水始归墟。沮洳郁蒸,草蕃虫蜎,壁他利亚(细菌),微植微生,螺蛤蛇龟,渐具禽形。禽至猩猿,得人七八。人之聪秀,后亦胜前。 ”([1],330页)谭嗣同应用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和生物进化论表达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2.3 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
谭嗣同于1898年4月23日在南学会作第八次演讲, 题目为《论全体学》。他根据人体解剖学说阐明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明确指出西方以解剖学为根据,西医比中医“确而可信”([1],403页)。
谭嗣同这次论全体学演讲,主要讲解西方人体解剖学的有关内容,对脑、肺、肝、脾、胆、胃、小肠、大肠等人体脏腑的形状、位置、生理功能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他重点讲解了人体的思维功能在脑而不在心,纠正古人心是思维器官的错误观点。他指出:“中国言心主思,西国则谓心不能思,而思特在脑”。《泰西人身概说》一书中,已经说明“人记含之所,悉在脑囊”。而清代有些迂儒提出洋人身体构造与中土之人不同,信仰宗教亦不同,成为反洋教运动的“理论”。谭嗣同在这里讲明脑的功能主思,启发人们尊重科学实验,尊重事实,用科学的解剖学批判谬论。
谭嗣同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心肺的功能和血液的小循环和大循环:“心之所以变血,因血历周身,而后化红色为紫色,养气之功用已竭,血中含足炭气,如不将炭气放出,其毒立刻足以杀人,赖由回血管仍回到心中,由心入肺,有呼吸以吐故纳新;俟再经心中,即复为红色,毒去而可以养人矣。故心之时时跃动,皆为上下四房红紫血出入之故,信足为生命之本矣。”([1],404页)
心肺循环理论(小循环),是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Migua Serveto,1511—1553)在1546年撰写的《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第一次描述的。他指出肺的功能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血由紫色变为红色,回到心脏。血液循环学说(大循环)由英国生理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于1615 年著的《心脏及血液循环论》一书中创立。他论证了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机构。谭嗣同详细讲述了塞尔维特和哈维的科学理论,对传播西方近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2.4 数学和《几何原本》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西方文明飞速发展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系统的实验方法为基础。谭嗣同非常重视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科学实验方法。他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1],293页)。他为什么认为几何学是“不可不习”的学问呢?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 —前275?)总结整理了亚里斯多德提出的逻辑、论证、推理的严密性并灌输到他著的几何学中。这为后人树立了科学研究中构造体系和论证的典范。学习几何学,可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几何原本》最早传入我国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皇帝第一个接触欧氏几何学。1606年明代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 250年以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续译《几何原本》后9卷,上海墨海书馆1857年出版。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中记录了他演算《几何原本》论三角形第46题。他学习几何学,不仅作为科学知识学习,而且他以哲学家的慧眼认识到学习几何学,可以培养人“论事办事”有条理和严密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几何原本》成为他“不可不习”之书的原因。
谭嗣同不仅重视几何学,他对数学也非常重视。首先他接受了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础的观点,“算法……为格致入门之始”([1],190页)。第二,他认识到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学。“格致,制造、测地、行海诸学,固无一不自测算而得。故无诸学无以致富强,无算学则诸学又蘼所附丽。层台寸基,洪波纤受,势使然也。”([1],180页)第三,数学的逻辑性很强,是一门富有哲理的科学。《仁学界说》就是模仿《几何原本》书前的“界说(定义)”制定。界说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他拟从数学逻辑建立《仁学》中的哲学体系,这是他的一大创新。
2.5 化学与道尔顿原子论、物质不灭定律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ritus, 公元前460—前370)提出了朴素的原子论。科学的化学原子论是1803年由英国著名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提出的, 从此开辟了研究化学的新时代。近代化学在洋务运动期间引入我国,徐寿父子和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译出化学各分支的名著,将近代化学系统完整的引入我国。1871年出版的《化学鉴原》第15节《质点理论》最早介绍了道尔顿原子论。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用道尔顿原子论来论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如:“质点(原子)不出乎六十四种之原质(元素),某原质与某原质化合,则成一某物之性;析而与他原质化合,或增某原质,减某原质,则又成一某物之性;即同数原质化合,则多寡主佐之少殊,又别成一某物之性”([1],306页)。谭嗣同用拉瓦锡的物质不灭定律说明世界万物不能造也不能消灭:“不生不灭有征乎?曰:弥望皆是也。如向所言化学诸理,穷其学之所至,不过析数原质而使之分,与并数原质而使之合,……岂能竞消磨一原质,与别创造一原质哉!……譬于水加热则渐涸,非水灭也,化为轻气养气也。使收其轻气养气,重与原水等,且热去而仍化为水,无少减也。”([1],307页)谭嗣同将以太作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同意道尔顿所说的原子。“至于原质之原,则一以太而已”。他用以太来推测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一大创新。
2.6 现代科学领域的X射线和算学器
1896年3月,谭嗣同在上海会见了西儒傅兰雅,他“见算器, 人不须解算,但明用法,即愚夫妇,可一朝而知算,句稽繁隐,无不立得”。“又见照相一纸,系新法用电气照成。能见人肝胆、肺肠、筋络、骨血,朗朗如琉璃,如穿空,兼能照其状上纸;又能隔厚木或薄金类照人如不隔等。此后医学必有大进!”([1],458页)1888年由美国工程师霍勒力斯(H.Hollerith,1860— 1929 )试验成功第一台卡片程序控制计算器。1896年他创办制表机器公司,后来发展为IBM公司, 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子计算机公司。谭嗣同见到的算器,是采用弱电能作机械动力,计数器用的是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是一台电动机械计算机。1895年12月28日,德国科学家伦琴(W.C.Rntgen,1845—1923) 将他发现的X射线相片的报告送到维尔茨堡学会发表。事隔3个月,1896年3月,谭嗣同亲眼见到了X射线相片,确是西方的最新科技。
综上所述,谭嗣同的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近代学科,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原子,内涵非常丰富广博。如开创近代科学的哥白尼学说、划时代的进化论、近代生物和医学的奠基理论人体解剖学和血液循环学说、“千古不朽”的欧氏几何学、开辟化学“新时代”的原子论、现代科学的先导X射线和计算器,还有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这些先进的重要的近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谭嗣同都深入钻研、吸收、传播和应用。所以广博性和先进性是谭嗣同科学思想的第二个特点。
3 求实、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精神
1894年甲午战败后,我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由思想宣传转变到政治行动,开展戊戌变法运动。谭嗣同在这历史转变的重要时刻,毫不犹豫全力投入变法壮举。他的变法总纲就是“尽变西法”,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为富国强兵的武器。甲午[乙未]秋七月他给贝元徵《短书》中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之策:“一曰利变法之用”([1],229页)。谭嗣同深有远见的提出煤和石油“耗多而势必竭”, 不能再生而必有用尽的一天,所以他建议利用再生性能源地热、日热、潮汐等。石油作为机器动力,是19世纪中叶才开始,1859年美国才钻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1886年,德国试制成第一辆汽车。1894年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发动机,石油开始成为机器动力的能源。再生性能源的利用,在19世纪末,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刚开始采用,主要在20世纪才开发利用。谭嗣同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利用再生性能源的创见。他真是一位“天才卓荦,学说绝伦”的人才。
谭嗣同在另一具体的变法之策“严变法之卫”中提出制造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以御外侮。“夫甲船枪炮,日出新奇,久之必更有一物焉驾乎其上,而他具皆废。涂大围师深痛战具酷烈,尝曰:‘不识气学电学能御枪炮否?’”([1],229页)谭嗣同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洋务派经营30多年的甲船枪炮,已不是先进武器,必须试制新式武器替而代之。得到涂启先老师的启发,他提出试制电气武器的设想:“西人精治电学,创为电气飞船,无论风之顺逆,皆可飞行无阻,进退升沉,旋转如意,……今幸西人尚未极精,使中国从而精之,则可无敌于天下”([1],229页)。
谭嗣同建议要研制西人尚未极精的电气飞船,使中国“从而精之”,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创新精神,在19世纪末的知识界实属凤毛鳞角。
谭嗣同还设想利用物理学上物体重力加速度原理,试制一种“巨弹而下坠之,即已无坚而不摧”的炸弹,又提出利用光学原理,使大凸透镜聚光发热而焚敌([1],230页)。
在19世纪末,我国知识界的有些人将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加以反对和攻击。谭嗣同有深邃的科学远见,从西方科技发展的苗头中,大胆提出制造飞船、炸弹等新武器,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赶超世界科学水平的先进思想,确实难能可贵。
谭嗣同在变法之策“求变法之才”中,提出变科举出人才的呼声。“前言变学校变科举,是求才矣”([1],230页)。谭嗣同认为“广育人才,为变法之本”([1],237页),所以他在维新时期办算学馆、测量会,其目的为变法培养科技人才,使人“业有专长,学有实用”,“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1],182页),“学校者,人材之根本”([1],181页)。这是当今“科教兴国”的先声。他创办算学馆、测量会,培养科技人才,为我国创立科学团体之先导,他在南学会讲演天文学、全体学,开科学讲座的先河。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变法之策,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充分表达了他在应用科学方面的求实、创新、赶超世界科学水平的科学精神,这就是他科学思想的第三个特点。
4 科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对戊戌维新的影响
谭嗣同科学思想的产生与戊戌维新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联系。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年代。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的凌辱和清庭的腐败,激发了谭嗣同反帝和变法的爱国热情。他自称“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1],259页)。这个大变就是他从学习儒家“考据辞章”,改变为学习西方科技,“前后判若两人”([1],259页)。谭嗣同的爱国思想和古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有着不同的内涵。谭嗣同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正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他反清庭腐败,实行变法,用西方的科技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因此在他的科学论述中,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谭嗣同科学思想中的主线。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是西学东渐第二次高潮。洋务派为了“船坚炮利”、“求富求强”主动引进西学。江南制造局创设翻译馆,聘请中外著名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反映西方先进水平的科技著作,自1843—1890年这40多年间共译出科技书490多种。 这些译著涉及西方近代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声、光、电、军工等各门学科,门类齐全。还有京师同文馆等20多个教育机构开设科技课程传播西方科技。1872年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所以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界学习西学逐渐成为风尚,我国古代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转变。谭嗣同就在这一社会转型和科学转型时期开始学习西方科技。19世纪90年代初,谭嗣同从江南制造局购买了大批科技译著自学,在这“学问饥饿”年代,他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涉猎过、探索过。他初步掌握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形成了他科学思想中具有广博性的特点。
江南制造局出版的科技译著中,有大批是西方名人名著。如恒星天文学之父赫歇尔著的《谈天》,将近代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著的《地学浅释》,引进了地质进化论思想。美国化学家韦尔斯著的《化学鉴原》,系统介绍近代化学知识和道尔顿原子论等。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丁铎尔著的《光学》、《声学》,介绍了近代物理学等。这些当代名人名著代表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知识。谭嗣同钻研了这些译著,在他的科学思想中具有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先进性。
谭嗣同学习了这些广博和先进的自然科学理论,启迪了他的维新思想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他学习进化论观点后认识到天地万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进化而来,都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冲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束缚,产生了他的“日新说”。他以“日新说”说明社会也要不断变化,故必须“革古鼎新”。他从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引伸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从事物运动变化的哲学观点,理解变法的合理性。这就是谭嗣同从自然科学理论中悟出了变法理论的发展过程。
谭嗣同在著维新变法的“檄文”《仁学》一书时,将算学、格致学作为此书的思想渊源之一。在《仁学》中,他引用了大量西方近代科学理论来阐明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谭嗣同提出世界万物是由比原子更小的物质“以太”组成,“以太”是世界宇宙的本体;用化学中物质变化的规律,说明世界万物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可改变的、不可消灭的;用道尔顿原子论和拉瓦锡物质不灭定律来阐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自然科学理论成为《仁学》的唯物论基础。
甲午战败后,维新运动进入了政治行动的阶段。谭嗣同运用他学到的自然科学知识,开创性的提出了“尽变西法”的总纲领。他拟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来改造中国的落后面貌。他的变法主张有:开议院、改官制;开矿,修铁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变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度;译书、办报、推广科学技术等。他实行变法的第一步就是推广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创办算学馆、测量会,在南学会开展科学讲座,提倡实业救国等。谭嗣同将西学运用到维新变法的实际活动中,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他的科学活动进入了务实的新阶段。
西方科学到19世纪末,由于X射线、电子、 放射性的发现而进入到现代科学阶段。谭嗣同在1896年,见到了X射线相片和计算机, 深感西方科技“日出新奇”,洋务派仿制的甲船枪炮,不能御敌。他提出要研制西方“尚未极精”的新武器,方可“无敌于天下”。谭嗣同的科学思想上升到赶超、创新的更高阶段。这种赶超、创新的科学精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我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促使谭嗣同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西方科学的引进,哺育他科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思想,启迪了他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的科学思想是他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广博、先进、务实、赶超、创新的科学思想,不但推动了我国科学近代化,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本文获“卓达杯”1998年纪念戊戌变法100 周年等五大系列有奖征文优秀奖(二类)。获奖名单刊于199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12 版、《光明日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