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第一中学,679100)
摘要: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艺术。随着素质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中语文课改大潮逐渐深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认同的培养,在这一重要目标下,教好文言文,学习好文言文,发挥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承载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好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发掘其中的宝藏,就能充分地学习古人的智慧。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讲究方法,教好文言文。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入选的文本都是千百年来的名篇佳作,其厚重和丰富不言而喻。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并未提高,反而呈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能力日渐低下的窘迫局面。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陷入教学目标单一,片面强化字词积累的困境。学生的学为考试简单应付,教师的教为巩固基础疲于奔命,二者陷入恶性循环。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要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不断创新,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学好文言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仍是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此,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管中窥豹,以一斑之见求共勉。
参考文献
[1]潘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研天地.2007.02
[2]孙颖玉. 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教海探航.2010.07
[3]陈付春.浅议高中生文言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J〕语言文学研究.2010.09
论文作者:李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