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孩子中式的和西式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邀专家/华爱华 胡育
从“早期教育”到“早期关心与发展”——教养概念发生了新变化
在中国,“早期教育”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成为家长“严重”关注的词语。而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早期关心”取代“早期教育”,对这一概念引申出具体的涵义,即“早期关心与发展”(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
特别需要你注意的是早期“关心”而非“教育”。
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关心和发展是指关注宝宝的健康和营养,关注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活动能力,关注他们的心灵,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专家认为,所谓“科学育儿”,首先应当是变自发的教养行为为自觉的教养行为,并对各种养育行为进行科学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
科学教养涉及到宝宝生活照料的方方面面。宝宝月龄越小,父母“养”的任务越重要。而当爸爸妈妈采用某种养的方式养大宝宝身体的同时,对其心理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时,我们必须关注其对宝宝心理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父母比较关注宝宝的教育,殊不知吃饭穿衣等养育行为,就是父母对宝宝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宝宝的一种学习,而且这样的学习更为自然有效。比如,吃饭可以帮助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学习口头表达等。“教”并非只有专门的智力开发这一种方式。对3岁前的宝宝,教养是融合在一起的,日常的生活照料、言行举止都是“教养”的过程,宝宝在感受和体验中,既满足了生长需求,也发展了认知和心理。
每个宝宝都有一个成熟的时间表,应尊重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书上所提供的只是平均指标,在其范围内都属正常。父母不是简单地照着书上做,而应关注“新行为”是否萌芽。
注:上述是中国国家哲社“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课题报告的观念,于2007年的6月在上海公布。
蜡烛包,包还是不包
中式:包/西式:不包
对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照料行为就是将他赤裸的身体包裹起来,俗称打“蜡烛包”。这一行为其实也是怀抱婴儿的一种方式。
包裹可以让新生儿的体温逐步适应母体内外的温差,让他们刚刚离开母体的身体有个依靠,体验舒适和安全。如果:蜡烛包“捆绑”了宝宝的身体,使他活动受到限制,甚至四肢受到伤害,肺部呼吸受到影响,就等于让宝宝遭受受约束的痛苦,那么,“捆绑”式的蜡烛包是绝对应该制止的。
西方人会让新生儿赤裸裸地躺在同样赤裸的母亲怀里,让新生儿与母亲直接肌肤接触,这对宝宝非常重要。宝宝可以从母亲的怀里获得安全感,情感有了依恋,宝宝就有了归属感。这种肌肤的紧紧相贴,不仅让宝宝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是他逐渐独立的过渡。
指导提示:
1.蜡烛包包扎不宜太紧。
2.制造机会让宝宝能经常与母亲肌肤接触。
母婴同睡与分床独睡
中式:母婴同睡/西式:分床独睡
西方人喜欢让宝宝自己独睡,认为这是培养宝宝独立的一种养育方式。这对刚刚脱离母体的新生儿的确挑战很大。中式的母婴同睡可以对这一分离的过程有一个自然过渡,让宝宝体验安全,这也是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的一种健康的养育方式。
当然,宝宝应从母婴同睡渐渐进入分床独睡的阶段,即新生儿时采取母婴同睡,以后过渡到夜间母婴同睡,白天宝宝独睡,再过渡到宝宝完全独睡自己的小床。父母可以在宝宝醒来时,拥抱他(她)到小床上玩耍,以熟悉和适应自己的小床。
指导提示:
母婴同睡过渡到分床独睡,是建立母婴依恋和培养宝宝独立性的需要,但必须注意母婴同睡时的安全卫生。
“尿不湿”用还是不用
中式:较早训练大小便控制/西式:一直使用“尿不湿”,学会控制大小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养育方式对宝宝排泄自控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曾将婴儿排泄自控能力与心理上的自主意识相联系,认为这是婴儿自我意识和意志力的初萌。宝宝排泄自控能力,一方面是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或许不用专门训练,随着月龄、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形成;另一方面排泄自控能力形成的个体差异却也表现在是否受到专门的训练。
中式倡导训练,西式注重自然形成。
棉布做的尿布吸水性好,同时能刺激宝宝的触觉。当宝宝受到刺激后感到不舒服就会以特定方式表达出来,在成人的照料下,宝宝重新回到舒适的状态,这一互动过程本身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经验的累积。不舒服的刺激也会加速宝宝神经生理成熟并让他提前学会自控。
“尿不湿”的吸水功能强,能避免湿布对皮肤刺激可能引起的皮肤炎症,但同时也使宝宝失去了皮肤触觉的感受性和敏感性,虽然方便成人省去洗涤的麻烦,却无意间推迟宝宝对控制排泄能力的形成。
指导提示:
1.交替使用两种尿布可促进宝宝的心理发展。
2.当神经系统发育还未成熟时,过早训练排泄效果并不好。
安抚奶嘴和吮手指
中式:不提倡/西式:宝宝正常需求,应该满足
吮吸是婴儿满足生理需要的最初方式,进而会转化为心理上的满足。婴儿的口唇触觉有其特别敏感期,如果宝宝没有在其敏感期得到足够的满足,便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弥补,奶嘴和手指可以通过满足宝宝的吮吸需求,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西方父母更强调这种观点。
传统的中国父母一般不给宝宝奶嘴,也不允许宝宝吮手指。这是出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无可非议。但是,宝宝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某些需要并不是坏习惯,吸吮奶嘴和手指对2岁以内的宝宝而言,是一种正常的自我安慰。允许或是纠正吮吸行为,关键看宝宝的年龄和这个行为是否过分。
指导提示:
1.在宝宝的特定敏感期应满足宝宝的特定需求。
2.在排除生理性原因如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而导致过分吸吮手指的前提下,奶嘴和吮手指等行为可能是宝宝的自我安慰,不必强行制止。
吃饭,喂还是不喂
中式:喂/西式:不喂
喂饭,令不少中国父母特别头疼。西方的父母一般会让宝宝独立自由地用餐,搞得一团糟也没关系。
宝宝独立吃饭的方式,吃饭多少会直接影响父母的心理和行为。当父母想到脏乱不堪的桌面和地面,就不让宝宝自己吃了。除了怕麻烦,父母更多的是担心宝宝吃不好、吃不饱。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选择了“喂饭”。包办代替将使宝宝养成吃饭拖拉、含食不咽等不良习惯,并影响宝宝今后入托、入园等集体中的进餐独立性。
宝宝独立进餐的习惯一般在2岁左右形成,而培养宝宝独立吃饭则应从更小年龄开始,可以先在父母帮助下进行,从手扶杯子喝水、手抓食物吃东西等简单的自理行为到自己吃饭。一般来说,当宝宝饿的时候,只要提供食物和相应的工具,他必然会自己吃,只不过刚开始学习独立吃饭时,必定会吃得满脸满桌一塌糊涂,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和良好进餐习惯的过程。
如果父母包办的话,宝宝就习惯于不用自己操心和动手了。于是,本来自然的事情,反而变得不自然了,甚至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
指导提示: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在宝宝不饿或不想吃时吃饭。
2.宝宝喜欢自己吃饭,父母就该给他学习的机会。
专家简介:
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托幼机构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幼儿游戏、0-3岁婴幼儿教养。负责研究的项目:0-6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目前参与国家“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并担任总课题组副组长。
胡育,现任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上海市社会心理学学会家庭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情报研究和家庭教育研究,目前参与参与国家“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并担任总课题组副组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