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试题中的常见错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常见论文,错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拟试题是一件严肃的工作,但目前一些正式出版物,甚至是各类考试的试题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除印刷过程导致的差错外,更主要的是命题者主观造成的。印刷的差错是外显的,一般容易识别,而试题本身的问题却是隐蔽的,常常使学生误入歧途,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对此,笔者摘录数例,分析其问题所在及产生的原因,以唤起同行的关注。
一、字词不恰当
题1.碳和碳酸钙混合物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完全分解,碳完全氧化,如果生成的CO[,2]的总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则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是()。
A.87.6% B.42% C.21% D.17.4%
点评:在化学上“碳”字是元素名称,而碳单质一般用“炭”字表示,如木炭、炭黑等。因此,本题所求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应理解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包括碳单质和碳酸钙中的碳,但按此理解计算,4个选项均不正确,进一步推测得知,命题者的原意是求碳单质的质量分数,答案为D。只因用字不当,引起“误解”。
改正:将题中三处表示单质的“碳”字改为木炭。
题2.有一含杂质为90%的锌片14.5g投入到100g稀硫酸溶液(杂质不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
(1)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氢气质量(x)的比例式。
(3)求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点评:对“含杂质为90%的锌片”应理解为杂质占90%、金属锌占10%,而从试题给定的答案:
(2)65/2=14.5g×99%/x (3)19.6%
可知锌占90%,显然,原题中的文字表述有误。
改正:将第一句改为“有一纯度为90%的锌片”。
二、数据相矛盾
题3.由SO[,2]和SO[,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求混合物中SO[,2]的质量分数。
点评:混合物完全由SO[,2]组成,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64×100%=50%;完全由SO[,3]组成,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80×100%=40%。由此,实际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在40%~50%之间,而题给32%是不可能的,若依此列方程求解得负数,不合题意。
改正:依原题答案50%,可将题中32%改为45%。
题4.锌粉与镁粉的混合物共8g,与一定量的浓度为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粉末18.56g,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气__________g。
点评:仍用上例的极端假设法可知,8g混合物与稀硫酸恰好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应在0.246g~0.667g之间,而题给答案为0.22g。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也得负数,所以,若认定原答案0.22g正确,则“混合物共8g”、“固体粉末为18.56g”均有误。
改正:将8g改为6.74g,18.56g改为17.3g(或其他合理的一组数据),此时,答案仍为0.22g。
三、设问不合理
题5.图1可验证木炭的还原性。用电炉丝缠在燃烧管B的外壁上,用石棉布或石棉绳包紧,固定并保温。燃烧管内装满木炭细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连好仪器装置,开始进行实验,首先接通交流电源,当____时,通过①加入稀盐酸,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3)略。
图1 实验装置
点评:此题为实验题,意在考查木炭和CO[,2]反应时吸热,反应条件为高温,同时也考查了实验的操作顺序。按题给答案,此空应填“木炭红热”,但学生在解题时却不知如何作答,因燃烧管B是用石棉包裹的,在实验过程中,看不到木炭是否红热。因此,试题中的设问应有明确的指向,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改正:连好仪器装置,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______。
a.通过①向A加入稀盐酸
b.接通电源,加热数分钟
c.用酒精灯点燃D处逸出的气体
答案:b,a,c。
四、条件不严密
题6.现将一定量不纯的碳酸镁样品加过量盐酸完全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生成沉淀质量与原样品质量相等,则样品中碳酸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点评:设生成沉淀质量为100g,原样品质量也为100g,根据MgCO[,2]—CO[,2]—CaCO[,3]可知碳酸镁为84g,样品中MgCO[,3]的质量分数为84%,与题给答案一致。但此题条件不严密,若所含杂质为碳酸盐(事实上MgCO[,3]中往往含CaCO[,3])与盐酸反应也放出CO[,2],则无法求得确切的解。
改正:注明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五、答案欠完整
题7.已知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气体物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质量有关,式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小。
在图2中,容器A(是一种瓷筒,器壁能允许气体分子通过)里面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并不断继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图2 实验装置
点评: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原答案为:“有水喷出;氢气分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快,因而在一定时间里进入容器A的氢气分子比逸出的气体分子多,使容器A与盛水的瓶子内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因而有水喷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够充分。试想,如果不断通入的是NH[,3],也能看到B管有水喷出吗?
答案欠完整虽不影响解题,但给评卷带来麻烦。特别是有机物结构复杂,副反应多,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因此命题者应格外慎重,力求给出的答案科学、完整。
改正:在答案中补充H[,2]难溶于水。
六、内容超《大纲》
题8.在生产上为降低成本,可用红热的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制取H[,2],欲在标准状况下用氢气充满一个容积为1m[3]的气球,至少需多少克铁粉与足量的水蒸气反应?空气的密度为1.29g/L,气球自身的质量为200g,充满氢气后气球的升力是多少?无风时应以多大的加速度升空?
点评:此题原是高中理科综合题,但却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初中化学的一本习题集中。初中化学未讲铁和水蒸气的反应和气体的摩尔体积,物理课也未讲加速度,所以初中生无法作答。
试题的编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等于可以超纲,超纲的结果是使试题失去应有的功能。
改正:改为信息给予题,给出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4H[,2]OFe[,3]O[,4]+4H[,2]和H[,2]的密度0.09g/L,删去加速度的计算。
笔者在此无意评论“题海”的功过,只是希望不要在“题海”中设置“暗礁”。
标签:质量分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