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资本分割的世界中赢得主动权——关于我国境外投资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动权论文,境外投资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资本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增值的速度要远远高于劳动增值的速度。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了西方。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实现单纯的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与输入相平衡的战略转变,就只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处于最底层,靠廉价劳动力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他人赚取超额利润。中国加速境外投资,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克服国内人口与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巩固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地位,更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在下世纪中叶扔掉发展中国家帽子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
资本输出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划分,主要有四种形式:金融性资本流出、贸易性投资、证券投资和生产性投资。本文所谈的境外投资主要指资本输出中的生产性投资。近年来,中国在境外投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战略尚不明确,效益不理想,困难还很多。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之中,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集中有限的资金,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实施正确的战略战术,在与发达国家用资本分割世界的较量中赢得主动权。
一、推进境外投资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快了国际间直接投资的力度,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在总量上,投资规模急剧扩大。1996年全世界多国公司在它们总部所在国以外的国家进行的投资已经达到14000 亿美元,约占世界资本总额的1/5。在投资的区域格局上,对外直接投资大多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并且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合并与兼并引起的。进入90年代,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有所减少,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重要的投资场所。近年来中东欧地区经济逐渐回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热点,西欧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已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这仅仅是对外开放的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民族资本在国际上争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长远发展的立足点,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境外投资上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境外投资有助于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为了支撑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在下个世纪对资源的需求很大,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其全球战略出发,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向中国出口自然资源。我国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在境外直接占有石油、铁矿石、铜、森林等国内短缺的资源。
第二,境外投资有助于打破区域经济集团化对我国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区域集团对外排他性增强。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大小2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其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东盟也在由政治组织向自由贸易区发展。区域集团内部成员国实行商品、资本、劳务流通自由化。对非集团成员不但设有关税壁垒,而且还实行有差别待遇,随时都可以对非成员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在技术标准方面设置种种障碍。因此,到这些集团内部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不但可以打破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壁垒,也可以享受集团内部间贸易的种种优惠政策,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三,境外投资是主动维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国际直接投资的加速发展,使民族工业超出了本国工业的范畴,其本质是民族资本掌握的控股权和知识产权。靠被动的防止外国资本的进入某些领域,已难以一劳永逸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这就需要国家鼓励民族资本尽可能多地占领国内外市场,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把民族资本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第四,境外投资是遏制“台独”势力,提高我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很好的传统友谊,很多国家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时支持过我们,但是中国在取得引人瞩目的发展时,并没有增加对他们的援助。在台湾“银弹外交”的攻势下,一些国家与台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扩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可以广交朋友,扩大影响,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第五,境外投资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刚刚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间直接投资,是打破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分配格局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
第六,境外投资有利于企业走出国门,广集知识、技术和人才,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展境外投资现已具备一定条件。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到1997年底外汇储备达到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内长期保持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拥有大量剩余资金。人民币面临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对外投资。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国内过剩产品的生产线可以随资金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开发国外资源时,拥有熟练的劳动力可供输出。此外,遍布五大洲的华侨,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物质上都会为中国的境外投资提供帮助。
二、境外投资的成绩和经验
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项目有了较明显的增长。“八五”期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协议金额达5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约为25亿美元左右(不包括香港华润集团公司、招商局等举办的境外企业及其再投资的企业)。到1996年底,我国在境外共设立企业5千多家,遍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领域、科研开发型的高科技产业、出口带动型的制造业、贸易与金融型的服务业和劳务输出型的工程承包等多种行业。
——参与国外自然资源的开发。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伊拉克签定了共同开发伊艾哈代布油田的协议。不久前又参与了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等国大型油田区块项目的国际招标并中标。这几个项目的中方投资额近30亿美元,合计探明地质储量16亿吨,剩余可采储量达5亿多吨, 相当于目前国内已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四分之一。有效地弥补了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的不足。
——对历史上对外援建项目进行改造。常州蝶球纺织印染集团公司和坦桑尼亚政府将我1968年为坦援建的坦中纺织厂转成双方合资的坦中友谊有限公司,将中方过去提供的贷款全部转为合资企业的股本金。帮助津巴布韦枪弹厂转产取得初步成功,市场前景看好。
——转移国内过剩产品。上海在南非出资建立了两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投产两年即收回全部投资,现正投资生产音响和彩电。一汽在非洲合资建立了解放牌汽车的组装厂,就地销售,打开了市场。我国的发电设备、中小钢铁生产设备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市场也不断扩展。
——在非洲创办农场。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先后在赞比亚独资创办了两个农场,先后购置了3820公顷土地,两个农场共有11名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1996年盈利60万美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国拓展。
此外,我国在棕榈油生产以及卫星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高科技领域进行境外投资,年投资总额达十多亿美元。
这些项目的成功,为我国扩大境外投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投资前,国内投资方大都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选择有信誉的合作伙伴。我方一般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在合作中能较好地运用战略策略,使这种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国内政府部门能够积极支持配合。企业在境外经营,严格遵守法律,广泛使用当地人才,注意为中国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与所在国政府上层搞好关系,获得政治上、社会舆论上的支持。领导班子团结,主要负责人政治、业务素质过硬。严格进行内部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三、境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境外投资是去开发他国的资源、市场和技术,竞争和风险远比国内酷烈,可国内投资者对此往往还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目前境外投资中约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总体效益还不够理想。突出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少总体规划,政策依据不足。我国至今为止没有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跨国投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境外投资的政策依据主要是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境外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内容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2.投资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不高。 我国海外项目的平均投资额为110万美元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投资规模,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60万美元的水平。 海外经营归根结底是财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使我国的对外投资从一开始就形不成规模优势,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3.投资分散,融资能力较差。目前境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其国内的母公司本身就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在对外投资上经常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大都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除了资本金雄厚,很多都拥有控股的银行和财务公司。而中国海外企业的投资主体,即使在国内称得上是“航母”级的大企业,在国际上也只是中小企业,供血能力不足。而我国资本市场建设起步时间不长,无论是国内融资还是海外融资能力都有限,使得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投资力度不够。
4.投资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项目与我国国民经济互接互补性不明显,亏损项目大都与决策失误有关。
5.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力度不足。外交、外贸、外汇和国内产业指导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运作机制。
6.境外投资项目成为国有企业在国外的延伸。暴露出政府不适当干预、产权不清晰、运行机制不灵活等一系列国有企业的固有弊病。加之国有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强,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如武汉于志安事件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7.经营机制不活。我国海外企业的管理方式大多是参照外交人员的待遇进行人事和工薪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待遇不高,经营自主权有限。企业盈亏同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必然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海外企业的发展。
8.法制观念淡漠,不注意研究所在国的法律。如我对赞比亚援建的穆隆古希纺织厂改为合资公司后,由于没有按当地法律行事,引发了劳资纠纷、债务纠纷。
9.个体投资者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层次低,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些投资者不能很好遵守所在国法律,偷税漏税,违法经营现象比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大规模的境外投资埋下了隐患。
四、境外投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冷战的结束,许多曾经分别纳入东西方阵营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失去了既定的援助来源,政治上没有了大国庇护。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不景气,西方援助难以兑现。他们无不渴望外资的注入,可又往往受投资环境、政局不稳的影响,显得举步维艰。这无疑为中国在境外开拓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机遇。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时刻警惕着中国这个第三世界新兴的对手,使我国的境外投资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这里就几个热点地区的境外投资形势作一简单概述。
(一)非洲
非洲有丰富的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对中国今后石油等战略物资的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非洲很多国家都享受《洛美协定》待遇,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生产出的商品,出口到英、法等发达国家可以得到税收减免。
中国在非洲国家投资的不利条件是:第一,中国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和作用正在逐步削弱。由于中国对非援助停滞,在非洲各国国际收支恶化的情况下,中国近年对非贸易却保持大量顺差,使一些非洲国家不满,对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产生怀疑。第二,原宗主国英、法等,在非洲已具有相当的投资优势。第三,美国、日本近年来明显加快了对这一地区的投资,意图是先人一步抢占这个重要市场。
(二)蒙古
蒙古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数十亿桶,储油层厚,出油率高,油质较好,有些地方的原油质量相当于阿拉伯国家出产的石油。
中国参与蒙古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是:第一,天时、地利的优势。目前发现的油气区大都邻近中国边境,几个重要的油矿带与中国的大庆、二连和辽河油田距离很近。蒙古夹在中俄之间,石油出口必经中国。第二,政策优势。蒙古采取了积极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以期解决国内的经济滑坡、失业增加、贫困现象等日趋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第三,中国劳动力便宜,石油开采技术成熟,具有开采蒙古石油的资金、技术条件。
不利因素是:第一,尚缺人和。现任蒙古领导人走亲西方的道路,对中国怀有戒心。第二,西方国家的竞争。由于中国凭借地缘优势已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入巨资开采油气,大大削弱了西方石油公司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力,他们也希望通过在蒙古的投资对中亚国家施加影响。
(三)俄罗斯和中亚
俄罗斯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区,木材、煤炭、水利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低。在电力、工业基础、加工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拥有门类齐全、学科完备的科研机构。在地缘上与中国黑龙江接壤,交通方便,经济上业已有了广泛的联系。对我来说这一地区投资机会很多,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油气输送、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与东北现有的产业优势相结合。
在石油资源方面,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油气后备地区,有效勘探面积400万平方公里,预计石油资源360亿吨,天然气50万亿立方米。中亚其他国家也有着丰富的海上和陆上石油资源。
我国对俄和中亚地区投资的有利因素有:
第一,中俄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俄政府领导对大力发展远东地区的对华经贸持积极态度。
第二,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需要大量劳动力,为我国输出东北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机遇。
第三,开发西伯利亚是俄自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内部有些优惠政策正在酝酿之中。
第四,在政治上,俄政府拟利用向中国、韩国、日本、台湾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赚取外汇来发展远东经济,从而影响和确定俄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地位。
不利因素有:
第一,俄国内民族主义分子,对中国向俄远东地区输出劳务一直在煽动敌对情绪。
第二,俄和中亚国家本身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理想。在出入境签证、外汇汇兑、地方政府劳务输入自主权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不够配套。
第三,美国千方百计阻挠中俄、中哈能源开发合作,目的是削弱和遏制中国、俄罗斯开发中亚地区地下资源的影响力,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范围。
第四,其他西方国家的竞争。各国驻俄寻找合作开发机会的油气田公司有40多家,其中西方国家占多数,形成与我竞争的局面。
(四)海湾地区国家
自1996年以来,经济主要依赖原油出口的海湾国家,已着手实施从单纯出口原油逐渐向扩大原油产量加快天然气开发和与外国合作建立大型石化项目的战略转变。数十年来,海湾阿拉伯各国的石油生产、运输和加工均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把持,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可能打破这种固有的格局。另外,美、英等西方国家为达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目的,挑起海湾战争,并且利用战争建立了军事基地,长期驻军。这些举动也激起了沙特等国上层部分人士的反感。
有利条件是: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较高。一些海湾国家希望通过开展经贸合作方式,逐步把中国引到中东事务中来,使中国与沙特,乃至整个中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中国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替中东国家说话。第二,看到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是21世纪的能源主要市场,愿意与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合作。第三,中国石化工业实力雄厚,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技术和设备已有资格在海湾参与竞争。第四,海湾地区两个石油大国两伊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我可以相机利用。伊拉克已同我联合签署并实施石油换食品协议,目前它已在为解禁后恢复和扩大生产积极作准备;伊朗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比较陈旧,急需改造,而西方各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与其合作有所顾虑,形势与我有利。
不利条件是:这一地区国际关系复杂,参与开发免不了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上产生矛盾。
五、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思考
中国可供对外投资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了使分散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以智取胜,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政策配套,在重点地区占领重点资源和重点市场。
当前,应尽快成立全国统一的对外投资协调机构,由国内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外贸、外交、外管、行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组织制定境外投资总体规划,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加强行业内部的协调,避免相互挈肘。对今后我国境外投资有如下建议:
第一,对重点投资地区实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总体战略。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扩大在这些地区的政治影响。利用发达国家为争夺资源和市场产生的矛盾,为我境外投资创造机遇。加强对重点投资地区的外交、宣传攻势,树立华人、华资、中华产品的良好形象。为长期经营创造和谐的政治、舆论氛围。
第二,加快出台境外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国别政策。
——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应当是:能够获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而国内短缺的资源或原材料项目;能够明显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先进技术;有一定竞争优势和明显经济效益的国内长线产品,通过境外投资能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以我国较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或闲置设备进行投资,产品大部分在当地市场销售等。
——对国别政策的制定,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注意投资市场多元化。既要重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也要增强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以争取在更高的起点上换取世界先进技术。
第三,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积极同他国谈判,签订和修订有关税收协定,减轻企业税负;
——对符合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政策的企业,在产品返销国内及原材料、初级加工品的进口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简化商务活动的出入境手续;
——赋予对外投资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
第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减轻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
第五,组建境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第六,鼓励民营企业组织起来到境外投资。
第七,对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八,扩大对国外贷款规模,附带要求受款国优先购买我国产品,使资本输出成为商品输出的手段。
第九,培育为境外投资服务的金融体系。境外投资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投资指向哪里,银行就要办到哪里。要适时赋予条件适合的跨国企业以必要的国内外融资权。以中国银行为先导,并允许其他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向投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及信息咨询业务。这样既可拓展银行业务,又能分担企业的投资风险。
第十,组建集融资、生产、技术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作为境外投资的主体。中信集团、中银集团、中化集团、宝钢集团、中船集团等在境外投资中已取得一定成绩,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第十一,扩大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建立对外投资基金,吸纳国内外汇存款、港资向境外投资。
第十二,注意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充分信任和利用国内三资企业中的中方人才资源,在投资所在国要尽量使用当地人才。
第十三,韬光养晦,避免磨擦。发达国家争夺资源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海外公司的竞争力尚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抗衡的实力。一些亚洲国家仍受“中国威胁论”的蛊惑,一直警惕地注视着我们。海外投资虽然是企业行为,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引导和教育,防止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百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发家史,也是通过输出资本分割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历史,资本运动的同时也描绘出一幅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轨迹。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他们不再甘于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技术密集型工业,渴望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这就必定要通过直接投资,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宗主国进行资源与市场的争夺,这是国与国之间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决定胜负的不完全是资本,因为资本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更重要的创造资本的科学技术和掌握资本的高素质人口。中国要想成为发达国家,从现在起就必须在这些非自然禀赋的要素上创造出人为的比较优势,从而抢占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标签:境外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