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赶英美到三步走:毛泽东与邓小平发展战略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英美论文,启示论文,三步走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超英赶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则在总结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1979年到1987年经过8年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分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最终战略目标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代领导核心各自的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对我们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有益的启示。
第一,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毛泽东赶越战略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在其战略目标的设计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卖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为落脚点。不同之处是毛泽东急于求成,以赶超英美作为近期目标;而邓小平则循序渐进,在20世纪末,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则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奋斗目标。
自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刚刚开始执行时,毛泽东便开始酝酿和思考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问题,基本的设想是由10至15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可是到了1957年11月,面对着赫鲁晓夫提出15年苏联将超过美国的挑战,并受国内急于求成情绪的影响,毛泽东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个赶超英美的战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在头脑发热的“大跃进”浪潮中,又被各地各部门层层加码,竞相“放卫星”,吹嘘成三五年内就要达到目标,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严重挫折,不得不放弃。
邓小平在制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却非常慎重。他的战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过去,我国曾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几度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了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事实说明,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这个思想出发,邓小平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例如,把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调整为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曾准备争取21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大根据实际情况,去掉两个“高度”,定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所以,三步走的战略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第二,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标准有所不同
毛泽东当年的理想是以几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钢的产量为标准,而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争取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1982年全国人代会提出的“六五”计划正式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还把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控制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状况等指标,作为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具体目标。
三步走的目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角度来描述发展战略目标的。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这样直观的语言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人们能自觉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明显不同
1956年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在“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的发展战略时,吸取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的战略重点。首先,邓小平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其次,邓小平抓住了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邓小平认为这不仅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第三,邓小平提出,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实践证明,邓小平对三个战略重点的确定,是合理、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第四,两种发展战略的依靠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党的一项经验总结。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群众运动,这是毛泽东等人建国以来的一贯思想和主张。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上,还是有所侧重的,他认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而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还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是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因此,毛泽东更侧重于依靠工人、农民焕发出高昂的热情,而忽视了依靠知识分子的关键作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新时期我国阶级状况已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指出,只有紧紧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邓小平和毛泽东虽然都是主张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邓小平更加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没有希望,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研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两种发展战略,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尽管在许多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首先,两种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其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追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次,两种发展战略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从建国到现在,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许多曲折的道路,但是我们党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却始终都没有停止过。新中国诞生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压制和经济封锁的险恶环境下,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实施赶超战略的。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缺乏经验,对建设规律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为了防止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在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还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便提出了赶超战略。因此,这一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和冒进情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邓小平敏锐地抓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果断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条件实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两种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把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最后,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提出赶超战略,又很快在遇到挫折之后放弃这个目标,反映了这个阶段不成熟的思想状态。尽管如此,它毕竟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了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也为新时期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地构思和设计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造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新的实践阶段。我们党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地推向了21世纪。从前后两种发展战略的转变来看,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为邓小平战略思想的提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邓小平战略思想的形成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实践探索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渗透着党中央两代领导人几十年共同的心血。
总之,我们既不能把毛泽东的赶超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对立起来,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也不能把两种发展战略思想混淆起来,不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应该看到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三步走发展战略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