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论文_范群婷

小班化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论文_范群婷

范群婷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310019

【摘要】在力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小班化”教学的今天,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做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因材施教”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可能,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小班化 小学语文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36-02

一、对小班化教学和分层式教学的认识

(一)小班化教学的含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载体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毋庸置疑,当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日益显露出各种弊端时,事实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班级规模过大就是其中最大的弊端之一。规模过大的班级不但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实施教学,而且也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便应运而生。那么,何为小班化教学呢?简言之,其实它就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和个性的一种新型班级教学活动形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是从教学技术与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地改革。

(二)分层式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接受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载体是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要想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充分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发展他们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所以,分层教学便是正确地对待这一差异的最佳策略,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有目的的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布置、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分层次提出要求,着眼于各层次学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好学生学有所获,同时也力求兼顾中、差生,让他们也能从课堂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分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学生分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不能片面地以学习成绩来划分学生,而应该在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基础上,再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划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将组内学生划分为三类,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如:A类是学习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好等各方面表现现优秀的学生;B类则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一般,智力因素却较好,上升的空间比较大的学生;C类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差,这类学生往往会感觉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力不从心,比较吃力。如此一来,教师不仅能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上课和指导,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迅速提高。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 只要给学生合适的帮助, 就能使95%的学生学好。”

但是一点是我们不可否认,人和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更何况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随着情况的改变而采取不同的分层方法。在不同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不同,有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语文素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有些学生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成不变思想,将某类学生固定地划分到哪个层次,忽视他们存在的个体差异,殊不知差异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某种共性。如果简单地将学生分层,不依据情况的改变而改变,部分学生肯定会有被歧视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无情地挫伤。毫无疑问,这样的分层教学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必须对分层教学有深刻的认识,结合教学情况灵活变通,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包含统一目标和个别目标,统一目标的设定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每位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个别目标则是为了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及时关注到个体差异而设定的。如:对于A类学生,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多进行课外延伸;对于B类学生,目标是了解阅读方法,理解重难点词、句,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C类学生,目标是掌握基础的生字和词语,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案例一:在执教《燕子专列》第二课时,制定的目标是: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③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④揣摩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大纲的基本要求是①和②,这是A、B、C类学生都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③则是B类和C类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④则是在大纲目标的基础做了相应的提高,这是对于A类学生的要求。

(2)课堂分层

制定完教学目标之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显得尤为关键。如果教师还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样,只和优等生进行对话和交流,那么班级势必会形成一种形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在小班化教学中,人数相对较少,教师获得了更多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忽略的中差等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设计一些简单具体的问题,也要设计一些灵活运用的问题,更要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有目的、有层次的设计问题,让差生回答简单具体的问题,再适时地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中等生回答灵活运用题,让他们独立思考的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优生回答延伸问题,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

案例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最后四个自然段时,设计了如下的思考问题:①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②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③你从女孩的说的话中感受到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显然,这三个问题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来的,他们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就体现了一种分层教学。当然,第一问是针对B类和C类学生的;第二问是根据B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最后一问则是对A类生提出来的。这样一来,教学就同时具备了指向性和针对性两个特征,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会积极主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做了真正的主人。久而久之,每位学生都能再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作业分层

作业的设计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同”,即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基本的要求,如:书写规范、格式统一,基础知识必须全面过关;第二个原则则是:“异”,学生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能让存在差异的学生做毫无差异的作业,因为这样的做法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需完成基础习题即可,对于进步空间较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地完成一些拓展题,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案例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可以设计三类不同的作业:一类是生字词以及课文的过关题;二类是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三类是关于鼓励和关爱的课外阅读。C类学生完成第一类作业;B类学生是完成第二类作业;A类学生则完成第三类作业。由于作业难度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所以学生乐意完成。总之,优生“吃得饱、吃得好”,差生“吃得了”是作业设计的宗旨。

(4)评价分层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一个好的评价便是对她们最大的激励和奖赏。因此,成功的评价反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原有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其他任何考评,这样的考评,不仅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还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地是,小班化教学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采取分层评价的同时,还能做到及时调整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C类学生,教师应该采取表扬评价,对他们多点耐心,多点辅导和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滴的进步,便多多鼓励和表扬他们,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及努力和前进的方向,要求他们一定在稳中求进;对于A组学生,则采取竞争性评价,按照高标准来要求他们,促使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而分层评价又绝对不能和传统评价一样方式单一,只关注试卷的结果。因此,在分层教学中,必须转变评价观念,坚持评价分层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评价、多元化和个性化评价、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首先,试卷仅仅只是某个阶段的某种测评方式,它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相反,学习过程中对每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其次,一直以来,学生的评价都是由老师单方面的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采取小组评价和同桌互评的方式更能突出评价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其中记录着学生学习的点滴,以及各种评价,放在教师的图书角,以便他们随时翻看,时刻提醒自己、鼓励自己。第三,考试并不是评价的唯一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听写、默写、阅读、写作、口语等都能及时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可以将语文试卷分块评价,有些同学可能有几大板块都能得优,只有一个板块发挥失常,考试的最终成绩也许不是很理想,但是并不能说明他大部分知识没掌握。分块单独评价的话,很多原来综合起来无法得优秀的学生都能得优秀了。这样的评价显然更人性化,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因材施教是小班化教学遵循的原则,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就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来评价存在差异的学生,评价最好体现出个性特征。例如:把试卷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有难度的、难度适中的、以及容易的。做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范围,完成自己相应层次的试卷,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成就。然后再把评价的结果按照五个等次来划分,依次是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一个较好地评价,至于极少数不及格的学生,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们,或者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三 、尊重差异,培养学生个性

(一)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个性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是与众不同的看法。

案例四:在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什么爷爷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并演一演。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此时,教师鼓励平常不爱表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大胆表演,并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再推选一名优秀选手到讲台展示,优秀的学生落落大方的表演,并汇报其他同学的想法。最后,教师再鼓励学困生竞演。表面看似是一种无谓的重复,其实是一种有意义的重复。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真正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个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育者必须承认学生富有独特化的个性,并赞赏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质疑和提问中,才能碰撞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综上所述,小班化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力求创设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照顾和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学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因材施教”不再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陈文艺.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

论文作者:范群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小班化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论文_范群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