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线谱》的记谱法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线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五个世纪以来,五线谱记谱法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字,经欧洲到世界,给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普通性的巨大贡献。今天,由于历史进展的原因,五线谱记谱法中存在的难题和固有的局限性,给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束缚,这使它与音乐发展的要求正在增大着距离。敏感的音乐家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期望和寻求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近二百年以来,曾出现过许多有关记谱法的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欲求全面超越,必须全面继承,普遍的倾向是:重视了形式的革新,忽视了逻辑的研究。
应该承认,西方的音乐学术界和理论层是树大根深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树大根深,使它既有枝叶茂盛和相竞发展的一面,又有根深蒂固和相当保守的一面。这些,也给记谱法的改革带来了相对的制约和局限性,使它始终有难以解脱和不易突破之苦。因此,近两个世纪以来,尽管相继出现过220多项有关线谱应用的改革方案, 这扇大门却把始终未能被打开过。
要想解开这个历史性的学术难结和作继续的寻求,就要正视上述的事实。同时,还要正视这场改革所必将面临的实践和看到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实践要远比理论研究来的更难;其面对的是一个又老、又大和又难的局面——老在有五百年的应用习惯,大在有全世界的应用范围,难在有全部乐谱和应用理论的过渡和改编。因此,只有通过对五百年以来的五线谱理论的形成和近二百年来的记谱法改革的方案作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才可能不失要领地找到改革必然的方向和道路,确立改革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基于上述的认识和思考,从而确定了对于记谱法的改革方案理论构思的几个前提:
一、充分肯定五线谱记谱法的理论和艺术成就,深入研究和分析五线谱体系中存在的难题和固有的局限性,从而找到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理论构思所持的第一个前提。
五线谱记谱法初步形成于公元十五世纪,是在当时已盛行的四线圣歌乐谱——公元十一世纪意大利教会音乐家圭多·达雷佐(Guidod'Arezzo)总结了欧洲记谱法的成就而发明和创立的——记谱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它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和欧洲各国音乐家们的相继努力和创造,在逐渐统一的过程中得到确立。公元十六世纪末,随着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五线谱记谱法开始得到全面的应用,并由教会走向了整个社会和民间,在理论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全面的发展,先后有了半音、加线的应用和小节线的划分等等。到了公元十八世纪,五线谱已经达到了其自身发展的最高阶段,并初步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应用规模和理论框架。在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上,由于经历了巴罗克(Barocco, 公元1600—1750年间)同时代的影响,更是达到了完美适用和深入人心的地步。这也是历史的机缘所赐予它的特殊造就。公元十九世纪以来,五线谱记谱法已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成为世界唯一通用的音乐文字和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分母,它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艺术性以及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普遍性的巨大作用,已由历史和事实作出了最好的定论。因此,只有在充分肯定五线谱记谱法的既有成就的前提下,来研究和解决五线谱体系中存在的难题和固有的局限性,才能不失要领的找到改革唯一正确的方向。
人类文明演进和知识发展的长河是源源贯通和不可切断的,这是任何一门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都不可忽视的真理和常识。因此,改革不能是前无古人和后无来者,不可为标新立异而断源绝流。改革是为了承前启后和面向未来,是要把音乐文字发展的长河疏通开拓和引入大海;是为了使音乐文字的应用走向自由航行的海洋。改革还要使记谱法的进化,能真正符合我们时代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发展和再前进的要求,从而给音乐文字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应用,带来新的可能性。
二、全面考察和研究近二百年来的记谱法改革方案,认真分析和认识其中的成败和因果,从而找到改革的可行之路。这是理论构思所持的第二个前提。
对于五线谱记谱法的改革,从历史的和学术的观点来看,应是从十八世纪后期真正开始的。近二百年以来,欧美各国,仅提出的属于线谱范畴的改革方案就有220多项, 从一条线的到十六条线的都有(尚未发现有十五条线的),其中应用五条线的有41项,用六条线的也有31项。它们在形式上均属对于线条的纵横组合,其中有单线的、有复线的,还有四复线的组合;有实线的、有虚线的,还有使纹线的和宽隐线的组合;有等距离平行横线的或纵线的组合,也有不等距离平行横线的和纵线的组合等。它们在音符的改革方面,更是多种多样的,有点、有圈、有三角、有方块、有长短不一的带条,还有不同的线图和文字的记号等等。对于谱号的改革和应用也是各式各样,且不在此一一例举。另外,还有许多构思奇特和颇为有趣的线谱范畴以外的改革方案,等等。对于这些方案的全面考察和研究,不仅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反映出五线谱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展现了对于改革的各种构思,设想、建议和要求。真是各抒己见和各显其能。这些,既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又可以给人带来启迪。然而,只有在全面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来认真分析和认识其中的成败和因果,才能从中找到改革的门路,不致于重蹈前人的覆辙。
纵观了全面之后,也得到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即上述的所有改革方案:普遍存在的偏向是,求得了局部的解决和突破,失去了全面的贯通和继承;未能成功的原因是,重视了形式的革新和创造,忽视了逻辑的研究和运用;令人遗憾的方面是,富有改革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缺少知识的全面化和互补性。这些,都是值得后来者们深以为鉴的。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诸多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效应的。因此,既要探求艺术、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补作用,又要寻找东西方之间文化的结合和相互对于共同的文明与进步的启迪和促进作用,从而找到改革的有效方式和方法。这是理论构思所持的第三个前提。
真理是朴实的。找到了真理才能抓住事物发展和运动的核心。现代文明的进展,已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从学术上讲,理论愈先进,概念愈简明;从技术上讲,科学愈发达,操作愈简单。艺术也不能例外,尤其是音乐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对于记谱法的现代化改革,也要符合上述的要求和方式。在学术上和体系上要符合理论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性,在形式上和数理上要具有结构简明和严谨的逻辑性。一切结论要基于推理,一切推理要合乎逻辑。新体系的成立,要符合电脑时代的要求,应该是以科学的内核为方式和以哲学的推理为方法的合理展开的结果。其不仅要全面解决旧体系中固有的难题和局限性,而且要把一切繁琐的和不实的,多余的和不当的都要革掉。要务必做到概念简明和操作简单。只有这样,记谱法的改革,才能符合今天的要求,从而完成时代赋于我们的使命。
再从因果关系谈谈“论六线谱”的改革方案学术构成的要素和理论应用的内涵:
六线谱体系的记谱法,是在上述的前述和启示下而产生的。它是对五线谱记谱法的全部继承和一个全面的演进,既贯通了音乐理论发展的逻辑,保留了记谱法中传统的知识和应用的习惯,又超越了固有的观念和应用的范畴,消除了记谱法中存在的难题和局限性,高度的统一和简化了记谱法中的既有形式和法则,使音乐文字的应用具有了更准确而又变通的作用和完善的功能,从而适应了今天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发展和再前进的要求。
六线谱记谱法的学术构成基于三个要素:五线谱记谱法的全部理论和艺术成就;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合理内核;《易经》〔1〕和“八卦”〔2〕的哲学思维体系和推理方式。它是一个结构合理、 概念简明、功能全面和法则简单的谱表体系。新体系形成的法则是:(1)以每三条一组的平行横线,形成半级谱表——恰好五线谱的“高音谱表”的下三条线或“低音谱表”的上三条线,结合过渡的自然加线(下加一线或上加一线),则构成一组可变动的音阶,即一个八度、一个十二平均律、一个廿四平均律;以每六条一组的平行横线,结合两组相邻对的音阶,形成一级谱表,则构成一组可以独立存在的音乐表现方式。(2)每一级谱表在形式上和数理上都是2:1关系的对称组合;每一级谱表都可以合乎逻辑的按二进制的方式演进和倍增,从而形成了“完全谱表”和“推理谱表”的两大系统。“完全谱表”是以二十七条谱线和八个八度音阶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谱表和七个应用层次的谱号组合而成,囊括了高低全部可以应用的音域;“推理谱表”是以模糊原理推理构成的可变性组合,能表现频率和想象的特殊范畴。它们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臆想的。这个体系的应用,只有一个唯一的法则和逻辑公式,它可以由小及大,从内向外,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既可超其象外,又能得以环中。
六线谱记谱法中的谱表结构和音阶体系,是以中央c音(do)为中心展开而形成的;各级不同的谱表和音阶,又是以中央c 音为中心结合而统一的。它们既是合一的,又是分离的;既是相同的,又是巧有区别的。因此,既可归于同一的法则,又可用于不同的范围。其学术结构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它的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也可以为现代乐派中的“示意谱表”奠定理论基础,为它的实用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可行的方式和规范的法则。
六线谱体系形成的要核,还在于能够把五线谱记谱法的应用理论,与中国《易经》哲理中的阴阳消长和象数变化的道理及其推理方式,与西方现代电脑科学中的二进制和2:1关系的原理,作了合理的结合与恰当的应用的结果。通过对于六条线结构的分析和对其中的形式和数理逻辑的研究,从而找到了合理的内核,求出了一个共有的可以全代的公式和变通的法则即:其演进的方式是对阴阳消长和二进制的应用,如阴与阳,0与1;1+1=10,10+10=100的进位法等。 其展开的方法是对象数变化和2:1关系的应用,好象与数,形式与数理;半与全,3+3=6的推算术等。这个全代的公式和合理的法则,乃是六线谱结构产生的基础和谱表的序列体系形成的核心。它的唯一的应用法则和逻辑公式,可以由小及大,从内向外,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以不变的方式和变通的方法展开,从而可以全面适应于电脑化的操作,也为它的应用广开了门路。
整个体系是由20幅构图和两个特定的应用理论框架组成;整个体系是一个对于谱号应用的序列结构,可以作全方位的展开。这个全功能的记谱法体系,也是一个形式、数理和哲理三结合的音乐文字现代化的准确有效的表现系统。
从理论的内涵来看,六线谱记谱法在全部保持和继承了五线谱记谱法的理论和艺术成就的同时,又对其传统的理论和形式作出了突破性的发展和全面的演进。它消除了五线谱体系中讫今尚存的难题和固有的局限性;统一了记谱的法则和读谱的方式;减少或避免了加线繁多的应用;废除了“中音谱号”的移动;纠正了转位记谱和总谱中心的移调记谱,从而解决了迄今为止在总谱中存在着的纵的关系和横的关系之间、视觉的关系和听觉的关系之间的错乱和矛盾;为现代乐派中的抽象的和表现主义的记谱法,在六线谱中也确了规范可行的法则。它还特别为解决当今记谱法的电脑化应用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方式,从而给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具有了承前启后而又超前的作用和意义。
当人们一旦陷于苟安和自满的时候,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退化;人类的希望在于不断寻求和不断演进。六线谱记谱法的出现,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普通发展,希望能是一个有效的奉献。附:
1989年夏初,伯恩斯坦大师带领了他的大师班的学习指挥的得意门生周游欧洲各著名交响乐团进行实习讲学,第一站来到罗马,与“圣·切奇利亚”(“S·CECILIA”)音乐研究院国家交响乐团合作一周(伯恩斯坦大师荣任意大利“圣·切奇利亚”音乐研究院的名誉主席),借此机会,我把当时正在准备出版的意大利文稿的“论六线谱”复印件,在大师离开罗马的前一个晚上送给了他的秘书(大师正在排练)并附有信件,希望给予指正和为出版写评论和介绍。第二天上午十时前,出乎意料地忽然接到伯恩斯坦大师亲自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按照第一个电话号码打到了我的合作的朋友安东内拉(Antonella)家了, 得知按第二个电话号码打到我家。他以很热情又亲切的态度用意大利语对我说:他于昨晚排练之后,以极大的(interessantissimo)兴趣连夜读完了我的《论六线谱》(“Trattato sull'ε sagramma”), 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Ottimo)改革方案;他指出这个体系很清楚(chiaro),很合理也很有可行性(praticabilita); 他认为从理论上是对五线谱记谱法的一个完美的(pcretto)发展和完全的进化(evolutionecompleta),他对于《易经》的哲学思维体系和“八卦”的推理方式对“六线谱”的关系特别有兴趣,要求我在书中作出“注解”,并要我尽快的把英文稿译出来寄给他,他很愿意为这本书写“介绍”……。为了消除一时在语言上的障碍,他当时便找来了指挥班中唯一的中国人、他的得意门生盛亮先生来与我对话,盛亮先生告诉我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在美国学习多年,现从师伯恩斯坦先生(以后任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他说伯恩斯坦大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特要托他与我通话和联系,向他解释大师所要了解的方面,由他直接转告大师并作为我和大师之间的联系人。他把在纽约父母家的地址给了我最后要我立刻先把中文稿本寄给他细读,并尽快把英文稿译出,由他转交伯恩斯坦先生。
由当时正忙于意文版的出版准备工作,所以英文版直到8 月底才定稿。经过修正后,把初稿寄到盛亮先生家,可是又过了两个月,近圣诞节才收到盛亮先生的贺年卡和回信,告诉我他已到芝加哥歌剧院乐团任指挥了。我的英文稿才收到,由于伯恩斯坦先生应邀赴欧洲维也纳搞歌剧的排练和完成一部创作,所以只顾把稿子转到维也纳去。不久,在电视上得知伯恩斯坦大师在维也纳因病住院了。大约89年底或90年初,在报刊电视得知大师已经逝世了。这是非常使人遗憾的事情,错误在于我没有能抓住时机,只力求做好,而没想到尽快的抢时间把英文稿本寄出,致今也不知大师是否收到我的英文稿本啊?1995.9.15
六线谱记谱法的谱表体系和应用法则
附:
1.六线谱的十三线“大谱表”
图式:以中央—c音(do)为中心线, 以每三条一组的平行横线构成一个八度的半级谱表和以2:1的关系对称展开;在五线谱“高音谱号”的上方和“低音谱号”的下方各扩充一条平行的谱线,把十一线的“大谱表”包括在其中,形成六线谱的十三线“大谱表”,结合过渡的自然加线,构成四个八度音阶的组合。两级谱表的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称的;它们既是相同的,又是巧有区别的。如例1 、例2和例3:
例1 六线谱十三线“大谱表”的对称格式
例2 六线谱十三线“大谱表”的音阶结构
例3 六线谱十三线“大谱表”的音阶体系
论述:两组不同的六条线,如同一组同一的六条线,一组同一的六条线,如同两组不同的三条线——恰如五线谱中“低音谱表”的上三条线加以“高音谱表”的下三条线。
结论:记谱扩大了,加线缩减了;读音统一了,法则简化了。以两层一组的结构和单一的形式,包括了一般应用的音域。(下略)
——摘自吴道恭《论六线谱》
吴道恭 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六十年代毕业和任教于原安徽艺术学院。文革期间,下放淮南文工团从事教学和演奏。1979年后任教于安徽艺校。1983年赴意大利罗马进修从师意大利国家圣·切奇里亚音乐研究院著名小提大师阿里戈·佩里恰教授。同时,在罗马“圣·切哥里亚”音乐学院,参加小提琴大师费里克斯·阿级教授的上课,研究和学习西方小提琴教育5年……
《论六线谱》一书,是经过多年的思考后,于1984年在意大利进修期间开始潜心考察研究和经过反复修改而写成的。1990年意文初版发行后,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圣·切奇里亚国家音乐图书馆给予了正式主要编目。1995年4 月《论六线谱》的中文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由赵沨先生主持,召开了专家学者参加的中文版首发式座谈会,得到了一致的肯定。
注释:
〔1〕《易经》——又称《周易》,中国古代哲学名著。 它以阴阳消长概括和说明事物的形成,以象数变化分析和论述事物的运动。其哲学的思维体系和推理方式,为六线谱理论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例如:整体观念、节律观念、变通观念和对立统一观念;系统思想、序列思想和周期循环思想;中心理论、对称图式、均衡原则和模糊原理等。
〔2〕“八卦”——《易经》中由“六条一组”的横线组成的六十四个不同的线图体系,形成于八个不同的“三条一组”的基本线图的相互结合,用于卜卦和推理。其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是2:1的关系,具有对立统一和可以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特点;其阴阳消长符合二进制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