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标准及其应用_科学发展观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标准及其应用_科学发展观论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标准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居民收入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已经成为我国各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实现公平分配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或核心。因此,对公平分配的探讨也就成为极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一、判断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关于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在学术界存在着相当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论。考察这些争论,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基本原因是对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进行,运用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因此,要对居民收入分配做出大家公认的判断,就必须找到公认的判断标准。

目前对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判断,主要是应用基尼系数的高低来衡量,而且也有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如基尼系数在0.2以下是绝对公平,0.4以上是不公平,0.5以上是两极分化等。此外,还有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城镇居民内部差距、农村居民内部差距等指标做进一步的说明。有了国际公认的判断标准,似乎这个问题就变得极其简单了。但问题就在于这个似乎简单的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因为,基尼系数只是一个数,它只告诉我们是什么,却没有解决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样是否合理等问题。库兹涅茨的倒U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但这样是否合理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判断,因为这个判断是一个价值判断。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水平基尼系数合理性的判断就会不同,从而就会出现不同的标准。

因此,要对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做出合理的判断,首先就要找到我国现阶段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发展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和胡锦涛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一贯思想,同时又是对这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即要求又好又快,不能忽视好而单纯追求快,但也不是要求好而不要快,应是二者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对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判断,必须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框架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就是要放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框架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生产力标准。

放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认识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手段。在传统体制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共同贫穷。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9%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由此也可以验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总体而言应该是成功的、正确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就很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做出解释。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分配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知识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就可以看出: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消灭城乡差距的过程。但这一消灭的逻辑是首先让绝大多数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然后才能对农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工业化改造,才能形成农村的适当集中进而实现城镇化。因此,一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也是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前提条件就是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即在收入最大化的驱使下,农民从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转向高收入的城市。这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消灭于工业化的实现。至于这个差距究竟为多大才能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刘易斯认为不应低于30%-50%,后来托达罗又加入了农民进城的就业概率因存在城市失业而不能达到1,使这一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我国的工业化还远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推进需要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试图在工业化进程中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的主张和做法是不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究竟需要保持多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才能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复杂,因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像刘易斯所描述的那样是简单两主体即农民与市民的关系,而是三主体即农民、农民工、市民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信号不是城乡收入差距,而是农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正是我国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却出现“民工荒”的真正原因。因此,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分配调整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工市民身份的解决。否则,在传统农业和农村的框架中根本解决农民问题是不可能的。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的收入分配 目前我国的经济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表现为大规模的投资和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由于消费不足造成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产品的市场实现只能依靠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投资拉动应该是必要的增长方式,这也是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储蓄、资本积累和投资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下,收入分配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有利于投资。由于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企业,所以收入分配就是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工资的增长总是低于GDP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不公平也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如二元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刘易斯就说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因而收入分配的价值导向就要使“收入分配变得有利于储蓄阶级”。这种“同利润相一致的不平等,而不是跟随地租的不平等,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也就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应该允许的。①

但是今天这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突出表现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越来越多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严峻的能源原材料短缺和环境污染。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求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标准从有利于投资向有利于消费转变,或者反过来说,只有收入分配的原则转向有利于消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下的收入分配必须要实现:(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必须改变。一是要求政府减税,藏富于民;即使不减税,也要改变政府的支出结构,即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和转移支付。二是工资侵蚀利润,如允许在一段时间内居民收入的增长可以快于GDP的增长、最低工资制度等。(2)消费主体结构必须调整。谁为消费所做的贡献大,分配政策就要有利于谁。通常情况下,一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因为中等收入阶层是消费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分配政策就要向中等收入阶层倾斜,以此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迅速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注释:

①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9页。

标签:;  ;  ;  ;  ;  ;  ;  ;  ;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标准及其应用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