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儿童多动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忽视论文,儿童多动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多动症是学龄期儿童的一种常见多发行为问题。家里有个“坐不住”的孩子,是源于精力旺盛,还是得了多动症?家长朋友们别苦恼,听专家来讲讲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儿童多动症在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称谓是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异常多动、注意力障碍为主要特点。本病患病率一般在5%左右,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虽然爱玩多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表现,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
活动过度 孩子入学后小动作不断,坐不住、爱插嘴、骚扰他人、惹是生非;
注意力难于集中 孩子易受外界干扰、分心、作业完成困难;
情绪冲动任性 孩子缺乏等待和控制、需要立即满足,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甚至伤人毁物,行为不计后果;
学习成绩不佳
动作不协调 孩子手眼不协调,如翻掌、对指、指鼻不灵活等。
到底儿童多动症需不需要矫治,有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家长认为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也有些家长认为不需要特殊的矫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多动症可以不治自愈。国内外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规范治疗与放任不管其预后差别很大,特别是早期,如果不采取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使病情迁延,最终可能发展成为“成人多动症”,或伴发品行障碍,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及前途命运。因此,早期规范、有效的综合矫治至关重要。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242名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进行长达1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多动儿童”的症状虽有减轻,但仍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力集中障碍、活动过度、情绪容易波动、冲动、任性等,这影响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就业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与“非多动儿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低,多从事个体行业,较少从事管理行业。这也说明早期诊断、早期实施正规治疗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家长如何发现孩子多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如果发现6周岁以上的孩子仍然存在活动过多、不听管教、任性冲动、不能完成需要注意集中的活动,应及早看医生。一旦专科医生确诊为多动症,既不要大惊小怪,也无需悲观失望,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系统治疗,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以求尽早获得治疗效果。专家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及实践提出以下矫治措施。
药物治疗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只能是暂缓症状,而无法根治多动症。一般的药物治疗原则是只有症状特别明显,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和学校秩序时才使用。
行为矫治训练 这种疗法如果实施得当,效果肯定、持久,是治本措施,但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持之以恒,才能获得好的疗效。家长和教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在分配任务时,一定要从简单的任务逐步过渡到复杂任务,即使孩子只有一点进步,也要给予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抑制多动。同时还要给这类儿童的过剩精力找到出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学一些肢体运动项目,特别是男孩子,如学习跳舞、体操、武术、打球、轮滑、游泳等。如有时间,还可以陪同孩子参与感觉统合训练,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训练项目,改善大脑功能。
以往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系脑轻微功能失调,让孩子在类似的游戏中调整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改善教育环境 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动症的患儿,不能总在人前人后给孩子标注多动症的“标签”,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国内外研究证实,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干涉孩子活动、管教不一致等都会造成孩子多动症的发生或症状的加重。家庭环境不佳,如父母经常吵闹、打架、父母离婚等也不利于多动症患儿的康复。
家庭、学校的应对法则
★家长要认真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努力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为孩子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长要有意识地学习儿童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多动症的神经活动特点,采取适合孩子个性的教育措施。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对患儿的“过失”不能一概指责、打骂、贬低或惩罚,而要耐心观察分析,要与孩子沟通、交流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多动。此外,对孩子的活动不宜干涉过多,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造成更加多动和不听话。
★教师对这类孩子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经常在课堂上大声批评训斥,要温和委婉地表扬、鼓励,这样会明显减轻多动症状,还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促进孩子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和老师的有效配合、及时沟通是行之有效的改善途径。
饮食治疗原则
●少吃或不吃含人造色素、香精及食品添加剂、糖类较多的食物和饮品;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高磷脂类食物,如牛奶、瘦肉、海产品、鱼类、大米、玉米、核桃等,还应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含铅食物的摄入。
总之,家长要抓紧时机,认真细致地制定康复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孩子以适当的综合疗法,尤其要重视行为矫治和家庭环境的改善,为孩子的全面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标签:儿童多动症论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论文; 育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