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实践美学同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05)03-0005-05
生态美学是一种新型的美学形态,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念——生态审美观发展而成。目前,有些学界人士提出了生态美学是一种完全超越了实 践美学的新型的美学形态的观点。他们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已经进入了一 个“超越”实践美学而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时代,对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基础的 实践美学提出了全面质疑,认为实践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学,它已成为古典, 成为历史。他们要求走出古典,超越实践美学,同时声称建立了“超越美学”、“生命 美学”、“生态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对此,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生态美学虽然 是一种新型的美学形态,但它并没有超越实践美学,它与实践美学同源。
只要对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以详细考察,就 不难消除把实践美学视为古典形态美学而把生态美学视为是完全超越了实践美学的误释 和曲解,就会明确实践美学具有的现代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开放性体系,从而明确生态美 学与实践美学的同源性。
一、实践美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唯物实践观
实践美学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话语的生成恰好开辟了世 界现代哲学的新方向:拒斥形而上学,建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现代的唯物主义。实践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范畴,全面揭示了哲学的现代性,并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提问 及其历史的解答。
张玉能先生认为,实践是一个多层累、开放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三个层累:物质交换 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而这三层累又分别包含着自己的内在子系统。物质交换 层包含三个子系统:工具操作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社会关系系统;意识作用层也包含 三个子系统:无意识系统(需要冲动系统)、潜意识系统(目的建构系统)、意识系统(情 感中介系统);价值评估层也包含三个子系统:合规律评估系统、合目的评估系统、合 规律和合目的相统一的评估系统。这三个层累和各自的子系统组成了实践的结构,并且 相互作用、交错运动构成了人的社会实践,其基本类型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 践。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活动,它包含着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它 既是物质资料和体力结合的活动,是感性、物质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渗透着观念形态 和意识活动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一个不断评估活动本身及其结 果,以调节整个过程,运用规律性来达到人的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实践的这些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尤其决定了美的特征。实践的物质交 换层决定了美的外观形象性(包括外观形式性、感性可感性、理性象征性),实践的意识 作用层决定了美的情感超越性(包括精神内涵性、超越功利性、情感中介性),实践的价 值评估层决定了美的自由显现性(包括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自由性)。所以,美是显现 人类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之根。在社会 实践中,自然界被改造为与人关系密切的,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人的 自然也被改造为脱离动物本能的“人化的人”,这种人化的人与人化的自然之间在实践 中不仅构成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且构成审美关系,即对象能满足人的审 美需要,而人也能使对象成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的实践达到 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这种审美关系及其自由体现在人的主体身上就成为美感,即人在 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产生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它在对象上体现出来就成 为对象的美,即显现了人的特定实践自由的对象的肯定价值。而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则 是这种审美关系的意识形态的成果和结晶。因此,实践唯物主义把美、审美、艺术当作 实践的产物合乎逻辑和合乎事实地显示出来了,是对美学问题进行解答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从实践本体论出发,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惟一源 泉,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出发,经过感性认识到知性抽象认识,再到理性具体认 识,然后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真理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根本上说,是 一个实践问题。在这种实践认识论的指导下,人类的审美认识也是一种特殊的把握世界 的方式,它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从对世界的外观形式的实践改造和变形 ,经过情感的中介作用(驱动、定向、弥散的作用),达到以感觉的方式全面地在对象世 界中肯定自己,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这种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所形 成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艺术,因而,艺术也就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活动和艺 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既是人对世界的能动的、“实践—精神”的、审美的反映(把 握),也是人类以审美的方式创造世界的感性显现,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 观到自身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的特殊方式。实践认识论使得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理解 ,由反映的层面深入到实践的层面。
实践的辩证法既包含着揭示自然、社会等存在的客观规律的客观辩证法,也包含着揭 示人的生存及其思维的主观辩证法,还包含着人类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 法。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的揭示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而且这些规律又通 过人的社会实践成为人可以把握并能够运用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手段,也就是 人由必然王国不断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中介。实践,作为人类生存的现实活动,不论是从 群体还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种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是受动与主动、 物质与精神、共时与历时的统一,也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由实用、逻辑(认知)、伦 理向审美活动错综超越的过程,因此,审美活动即是受动与主动、物质与精神、共时与 历时的统一,表现为合规律与合目的、感性与理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人类 社会实践的自由形式。美、审美和艺术都是人们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手段 ,它们自身也都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美和审美及艺术,必定会有合规律和 合目的的相统一的自由度的客观标准,即相对的客观标准;也有其随着实践条件不断变 易的开放的性质,即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美、审美和艺术就一定是恒新恒异的创造 。
由此可见,实践唯物主义从自己的理论体系的不同方面,可以合乎逻辑、合乎事实、 合乎历史地解释美学和文艺学的千古之谜,并且并不封闭这些领域中的真理,而且不断 开辟通往这些领域中的真理的道路。生态美学就是一条通向美学和文艺学领域中的真理 的道路的延伸和发展。
二、生态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新发展
生态美学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极度膨胀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极其尖锐的形势下反思历史的 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新发展。作为当代人类精神的伟大导师和理论家 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生态哲学当中,早就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眼光对人与自 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分析和预见,他们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为核心的生态哲学观 与我们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为核心的生态审美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它成为我 们在新世纪深入思考与探索生态审美观的极其宝贵的资源。生态美学所主张的生态审美 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普遍共生,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既突破了传 统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生态审美观的 理论根源就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实践观,因为它包含了浓郁的生态审美意 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创立,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对以黑格尔为代表 的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反对其中的形而上学和人类中心 主义的倾向,反对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放置于对立面之上。他们认为,黑格尔虽然 企图在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加以统一,但却将其统 一于绝对理念的精神活动之中,完全排除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虽然费尔巴哈充分肯定 了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与第一性,但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践性,而错误地断 言人的本质就是神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言:“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 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 ,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 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恩格斯则通过对自然科学与传统哲学关系的探讨,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反科学性,认为“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 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2]通过对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和 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以突破形而上学为特点的新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实践观 。
唯物主义实践观是一种迥异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以主观能动的实践为特点的唯物主 义世界观,它具有突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弊端的丰富内涵。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 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主 义实践观所具有的突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弊端的丰富内涵阐释得更为详尽而具体,他说 :“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 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间的存在;我们看到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 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4]就是说,只有在人的能动 的社会实践当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活动与受动、人与自然 之间的对立才能得以解决,从而达到统一,而只从纯理论的抽象的精神领域是永远无法 解决的。这实际上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否定,生态 审美观也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基础的。
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马、恩所创立的唯物实践观当中,还包含着要求尊重自然的 浓郁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费尔巴哈那里,“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都是他对个人的自我标榜,都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因而是不彻底的。“彻底的自然主 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 。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3]在这里,马克思所 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应该是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的统一。惟如此, 才能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真正结合起来,并真正理解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演进的世界 历史的行动。可见,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包含着“彻底的自然主义”这一极其重要的尊 重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生态意识。
马克思的唯物实践观不仅包含着生态意识,而且还包含着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这一 点主要表现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美的规律”的论述。他说:“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 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 ,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自由地 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 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 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尺度”(standards)不仅 包含着“标准、规格、水平、规范、准则”等之意,而且包含着“基本的需要”之意。 “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就是广大的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基本需要,“美的规律”就 包含着这种基本需要,不能使之“异化”为人的对立物。承认自然事物的“基本需要” 必然要承认其独立的价值,因此,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带有承认自然的价值之意。而人的 “内在的尺度”(Inherent standard),就是“内在的、固有的、生来的标准和规格” ,也就是人所特有的超越了狭隘物种肉体需要的一种有意识性、全面性和自由性。而人 的这种有意识性的特性必需在承认自然界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下,这就是自然主义与人道 主义的结合,就是自然的规律与人的规律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的洞见,也是马克思唯物实践观的重要内 容。马克思在1845年创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 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就包含 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可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所创立的崭新世界观——唯物实践观,不但包含着明显的生态意识,还包含了 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中包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意识,还表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 它有关生态观的论述当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多处论述了人的 生存与自然界的联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而包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平等的生 态观念。他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 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 同人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人靠自然界生活”,这是一个亘 古不变、不可动摇的客观事实。首先,自然是人类之母,是人类的真正来源。在《自然 辩证法》中,恩格斯以雄辩的事实阐释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从而 论述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的真理。他说:“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 社会化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最近的 祖先发展而来。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在每一个新的进展 中扩大了人的眼界。”[8]这就是说,人类是由猿类祖先在劳动中逐步演化、进步、发 展而来的,因而自然是人类的起源,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和朋友;其次,自然界提供了人 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前提条件,人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燃料、衣服和住房均来源于 自然界,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 再次,自然界还是人类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来源。自然界不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而且是艺术、宗教、哲学等一切意识活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 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9]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密切的,而且是 平等的。马克思把人本身看作是同一切动植物一样有生命力、有感觉和欲望的自然存在 物。他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 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 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在这里,马克思充 分肯定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属性,包含自然力、生命力、肉体的与感性的欲望要 求等。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平等的,因此人类 应当与自然共存亡、同命运。
人具有自然属性,但并不是惟一的属性,它要为人的社会属性所统帅,因为人是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毕竟是其社会性,而其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社会实践性。人类要 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只有依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社会 实践。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界的存在对他说 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 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 道主义。”[11]这就是说,即使作为社会的人,其本质也要求实现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还包含着生态学中的生态环链的思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恩 格斯在揭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诸多特性时明确指出的自然界的运动性和相互联系 性中看出来。他说:“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 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 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 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2]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整个 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的观点,明显包含了生态学中有关生态环链的思想,因而它是我 们建设生态美学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还为我们研究生态美学的“自然的祛魅”与“自然的复 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恩格斯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同唯心主义的激烈斗 争中,也充分阐述了大自然的神秘性、神奇性和许多自然现象的不可认识性,也就是说 ,在某种程度上,他承认了“自然之魅”。恩格斯在论述宇宙的产生与前途时说,“有 一点是肯定的: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宇宙岛的物质把如此大量的运动——究竟是何 种运动,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转化成了热,以致(依据梅特勒)从这当中可能发展出 至少包括了两千万个星的种种太阳系,而这些太阳系的逐渐灭亡同样是肯定的。这个转 化是怎样进行的呢?至于我们太阳系的将来的Caput mortuum是否总是重新变为新的太阳 系的原料,我们和赛奇神甫一样,一点也不知道”。[13]在这里,恩格斯意味深长地一 连用了两个“不知道”,只要我们对其加以深思就不难看出,尽管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当面对浩渺无限的宇宙和诡谲神奇的自然时,也不能不承认它所特有的神奇魅力。这 对我们在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所讨论的“自然的祛魅”与“自然的复魅”问题具有重要 而深远的启迪意义。
三、生态美学与实践美学具有同源性
我们通过对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建立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这一牢固的基石之上,因此,它们具有唯物实践这一同源性。 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虽然产生的时代不同,但它们是以唯物实践为沃土生长出来的两朵 美丽耀眼的美学奇葩,放射着绚丽的时代光彩。
虽然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研究的对象各有侧重和不同,但它们都同样以实践为基础, 同样能够克服矛盾。实践美学虽然侧重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但它也能够正确地克服人 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美学虽然侧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也能够有效地协 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之所以都能够克服矛盾,就是因为它 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为理论基础,都能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 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都能够使人成为自由的个体和多维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 人。
因此,实践美学并非是古典形态美学,生态美学也并非是对实践美学的完全超越。从 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态美学是从实践美学这棵繁茂的大树上生长出来的一条新枝,是具 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
蒋孔阳先生说得对:美在创造中。美是恒新恒异的创造。这就是实践美学的最终答案! 在这种创造中,人文理性、多维主体性和自由个体性必将在审美王国中实现。我们坚信 ,人类一天不灭,人类实践将一天不止,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必将与人类同寿。这两株 美丽的美学奇葩不但拥有实践这一坚实发达的理论根系,而且能够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 ,吸收其他美学流派的理论营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不断丰富自身,使其自身的枝 叶更加繁茂。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是与时俱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不但 是解决人类社会美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有着巨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着,在 不久的将来,在后现代美学之后的美学当中,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以其深厚坚实的基础 ,博大丰富的容量,科学严谨的体系,在美学的阵地上高扬起烈烈红旗,领尽风骚。
标签:美学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恩格斯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