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探索论文,新路论文,误区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就是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展开的,它是打开这一理论大门的钥匙,也是指导我们走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又是问题的主要方面。然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并非易事。从马克思以后,不同社会主义流派对它的看法是“五花八门”,据说现在已超过500种之多。早在十月革命前后, 列宁说过:“怎样设想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已经解决了”。因为马克思对此已有所论述。但“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列宁全集》27卷134页)毛泽东在1961 年也说过:“对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不甚了了。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边建设,边学习。”邓小平又说:“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太清楚。”他还说:“多少年来,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邓小平文选》3卷291页)。
那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呢?前提条件是解决思维方法问题,也就是认识问题的角度所在。当我们囿于经典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局限于头脑中已固有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特征,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上,就很难认识发展着的社会主义,也就很难理解接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甚至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越搞越糊涂。所以,只有走出我们头脑中已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导式的理解;摆脱社会主义固有模式的束缚,改变已形成的思维方法,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边,放眼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一、认识社会主义,首先要理清一个思路
这就是要理清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清楚什么?不清楚什么?我们清楚什么呢?我们清楚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按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看,它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货币、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阶级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可见,我们对社会主义的高度抽象、基本轮廓、发展趋势,是十分清晰的。正因如此,我们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共产主义能够实现。
那么我们所不清楚的又是什么呢?按列宁的话讲是“还不知道”,毛泽东说是“不甚了了”,邓小平则说“不太清楚”。这其中实际是不清楚理论怎样变为实际,理想如何成为现实。就是说,我们清楚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大趋势、大轮廓、大目标,不清楚到达这个目标过程中的具体特征、具体途径、具体方法。
为什么不清楚?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对这一社会的科学推测、描绘设想,只是行动的指南,具体怎样行动只有靠实践,除了实践,没有别的办法。人们对社会主义由不清楚到逐步清楚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将随这个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其实践的深入而深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二、认识社会主义,要看到两次历史转变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首先作为一个运动,再进而作为一个制度,已经历了两次历史转变。第一次从经典社会主义转变到现实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从传统社会主义转变到现代社会主义,由制度进一步具体到了体制。
1.经典社会主义向现实社会主义的转变,使资本主义一极世界变成资社并存的两极世界,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具体地说就是从苏联十月革命后开始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现实社会主义的特点是突破了以经典社会主义的设想,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成就基础上,而是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就带来一个新问题: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和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经典的或设想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距,建立在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缺少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这一客观物质条件,按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不够格”。这样,如何使现实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具备起来,就十分尖锐地摆在了社会主义各国的面前。
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大基本特征为标志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苏联模式,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模式。我国长期以来受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为的是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过去一直是这种观念,长期以往形成了思维定势,一说社会主义,就拿这“三大基本特征”作为标准,作为参照系。我们这样搞的结果,同样是没有根治贫穷落后,没有解决好“不合格”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尽人意,同时和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呈拉大趋势。人们不禁深思:是资本主义不再腐朽?还是社会主义不再优越?这就使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也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结果就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现实社会主义找到了与落后经济水平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现代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中正在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各具特色的新模式,它是总结、借鉴传统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结果,是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题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典型代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基本框架是:“政治一体化,经济多元型”;基本运行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这条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新道路,标志着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已从制度的基本特征,具体到深化到了经济运行体制和经济管理方法,即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光有基本制度不行,还必经有良好的运行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意味着社会主义将走出它发展的低谷,因此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