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玲 甘肃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课堂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针对固定学生进行的,有效教学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做到“有效果”;还要“讲效率”,不能“投入多、产出少”;更要“讲效益”,我们的教学不能只面对少数“优生”,应尽最大可能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一、变“满堂灌”为恰当的引导、适时的点拨
就教学过程而言,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满堂灌”,用知识结果代替知识形成过程,一切由老师安排好,老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灌送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独立、自主、实践、体验。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制定了新的课程大纲与课程标准,同时还启动了新教材,教师的教学技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只有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方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扩充培养动手能力的内容,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启发学生主动探究,不可过于强调课前预设。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也获得了自己终身受用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在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当我们遇到火灾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灭火?(学生答:用水,用灭火器……)那么你相信滴水反能生火吗?学生惊愕不已,齐声说“不可能”。紧接着演示实验:在包有过氧化钠(事先不告诉学生)的棉花团上滴加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燃烧起来的现象后,明知水使棉花燃烧是不可能的,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该案例创设的情境是,能灭火的水竟能发生燃烧,学生根本意想不到,也就是学生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竟然成为可能,学生倒要看看老师的能耐。老师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步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引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而产生了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对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讲《铝的化合物》的时候,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你们见过鸭子长毛的过程吗?学生立刻说:太慢了,根本看不清。于是就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自动长毛的鸭子”。我用铝皮剪成一个鸭子形状,用棉签沾上Hg(NO3)2溶液涂在铝皮上,过几分钟后将铝皮上的Hg(NO3)2擦干,接着就可以看见铝鸭子自动长出白毛来!学生大感兴趣,迫切地要求知道为什么。接着我就给他们讲解实验原理:铝为活泼金属,但由于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与空气的反应。Hg(NO3)2溶液涂上去后,破坏了致密氧化膜,同时形成了Al-Hg合金,使得Al表面不能再形成致密氧化膜。Al可以持续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Al2O3。那一堂课,学生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类似这样的课堂情境使我的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也学得很快乐。
三、运用教学媒体,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集于一体,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送效率。其次,运用多媒体能增大教学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尤其在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运用多媒体可优化化学试验。
同时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时候,其观察、分析、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是有重要的作用。某些带有一定危险性、毒性、操作复杂等因素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和播放录像来进行演示,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情境条件,增强直观教学,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必须凸显出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点,教师作为先行的组织者,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知识结构,才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首先,教师应该有效提炼教材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其次,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课题引入方法,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性。这种教学结构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激发、补充和发展,采取密切的合作态度,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
论文作者:王菊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情境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结构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