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经济投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_农业论文

加大农村经济投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_农业论文

增加农村经济投资 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劲论文,农村经济论文,农业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的旱涝灾害进一步表明: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结构向非农产业倾斜的偏向尚未彻底扭转,农用资金向非农领域分流情况严重,我国农业投资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农村经济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投资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经济投资运行的主体已成为由多层次、多方位供给渠道组成的复合体。在运行层次上,采取广辟财源,扩大农业投资渠道等有效措施,将过去的国家、集体单一投资组合,转变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以金融部门信贷资金为支柱,农村集体和个人为基础的多元化资金投入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也扩展了投资运行方位,从单一的国内资金到国内国外配套、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内部资金到农业内外兼有以及从单一的农村内部资金到城乡结合,完成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过渡。

在农村经济投资结构中,国家、集体和农户的投资比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部农村投资中,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增长较快,比重增大,从而使农业投资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改革以后的农村经济中,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已经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经济投资的一个主要特征。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单位:%

年份国家 集体农民

19915.3 30.9964.29

19925.3 47.0847.59

19934.5 56.2639.22

(二) 投资总量持续短缺

短缺是中国经济系统的普遍特征,而农业资金的短缺更具有典型性。

1.总供应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测算,我国各个时期农业基本投资份额和农业基建投资再投入的比重均低于理想值。虽然近几年农业投资年年有所增加,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2.资金短缺的趋势尚未减弱。1991年——199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比较农业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在扣除同期价格影响后,与农业总产值增长持平;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18%,农村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21%,扣除同期价格影响为8.6%,投资的增长落后于产值的增长。

3.资金投入全面短缺。国家、集体、农户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资占各自投资额的比重呈全面下降趋势。

(三) 投资轨迹仍不稳定

农村经济投资呈不规则运行轨迹,表现为投资额持续增长,但年度间增长不够稳定,且投资比重连续下降。

不稳定突出表现在农业投资上。我国农业投资的增长极不稳定,波动频繁,形成一种增长与波动并存的局面。仅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变化而言,1991年刚刚恢复到4%的投资比重,1994年又直线下降,比重仅为2.6%。

与此相对应的情况是,农村非农产业投资飞速增长。仅以农行贷款一项为例,乡镇企业贷款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农业贷款的增幅,非农产业投资无论在绝对量、增长速度和构成上,均大大领先于农业。

(四) 偏斜式的投资结构

从我国农村投资构成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投资明显向非农业偏斜。

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部门的投资比较,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投资比较,无论是在总量还是构成上都无法相比。建国以来我国采取的依靠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政策,工业向农业超度提取巨额资金,使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减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能迅速提高。

在农村资金内部,农业与非农产业投资的比重同样向非农产业偏斜。近年来,我国农业信贷资金的投放越来越强调择优性原则,即区别对待,择优扶持贷款所支持的行业必须符合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经济要求,这样使农业信贷投放方向着重于效益高的乡镇企业项目。1994年农业银行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达37.2%,而向农业的贷款比重仅为32.3%。在农业贷款中,支持种殖养殖业贷款比重下降,支持林、牧、渔各业贷款比重上升。农村集体和个人的投资也向非农倾斜。由于近年来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利益悬殊不断扩大,农业投资环境不利,淡化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意识,而非农产业则对农民的投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农民向非农产业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1994年达47.7%,比对农业的投资高出52.3%。

农村经济投资运行的主要问题

与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的需要相比,农业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94年水旱灾害严重,部分农副产品供求关系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实际上是农业不稳的一个严重信号。综观农村经济投资的运行全局,农业投入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投资总量不足、比重偏低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农业。

1.资金短缺形势依然严重,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

农村投资环境不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投资的实际、有效增长起着制约条作用。近年来,农村投资额年年虽有增加,但同期投资价格指数提高得更快,这样投入的增长多半为价格的增长所抵消,有时甚至是负增长。1993年农业投资扣除价格指数以后,全面下降°这种投资短缺的强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2.忽视农业投资的征兆已很明显。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逐年下降,国家、集体和农户向农业的投资呈全面下降趋势。经济的高速增长使非农用途的资金对农业的排挤效应明显加强。特别严重的是农业主要产区的农业投资普遍减少,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非农产业投资的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可喜现象,但是,如果资金投向过于倾斜,势必影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这一点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3.资金分流情况严重,农用资金“非农化”现象值得关注。

近几年,农村资金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改变流向。在当前农业资金投入颇感拮据的情况下,一部分农业资金却悄悄地向农村非农领域转移,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本来有限的资金更加减少。根据来自部分农业大省的调查,资金分流有多条渠道,如农村信用社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借贷,部分乡镇企业打还贷“时间差”,还有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中各环节、各渠道的截留和挪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的趋利性分流,农村资金重新流入城市和非农业的逆向式分流等表现形式。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如何改变农村经济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现状?笔者以为,出路在于重塑农业投资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 未雨绸缪,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历史的经验证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程度很度,而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属“弱质”产业。要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则是增加农业的投入。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以创造更大的产出。在农业投入中,资金投入的消长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投入规模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规模。为了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保证给农业以足够的资金。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易波动等特殊规律,农业投入积聚的物质能量转化成为农业生产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农业形势好的年头,缩减农业投资,可能不会立即导致农业的下降,但这个“断裂带”必定要在滞后一段时期导致农业的波动,这时再增加农业投资已为时晚矣。资金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波动,形成恶性循环,再次产生农业的波动。因此,我们对农业问题一定要未雨绸缪,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六五”和“七五”期间大幅度降低农业投资的经验教训,应当认真汲取。

(二) 投资适度向农业倾斜是增强农业发展实力的关键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政策,不仅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而且关系到工农业是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已为工业提供了高达上万亿元的巨额积累资金,而工业的反哺则微乎其微。近年来,工农产品剪刀差连年扩大,使农业以隐蔽方式转出资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

目前,工业与农业平等协调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国家应该矫正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农业应停止向工业提供积累,重新调整投资结构,在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重新安排投资比例,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使农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在国家财政状况尚不宽松、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调整现已形成的投资结构上,要有上有下、有增有减。宁可少上几个工业项目,把工业的速度放慢点,也要优先保证农业。过去几年工业增长速度过快,农业发展明显落后的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三) 规范多元化投资机制,实行全方位投入,增加农村经济投资总量

规范农业投入机制,改变农业的“贫血”状况,增加农业投入。在宏观上必须健全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保证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提高农业投入经济效益,建立“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合作经济为基础、以家庭经营为细胞,以利用外资和横向资金流动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格局。国家、地方、集体、农户各尽其力,实行全方位投入。首先,应正确引导农户的微观投入,调动农民增加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发挥农户微观投入的潜力和优势,鼓励农户承担对简单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投入,保证生产经营性投入的增加,解决小型农田基本建设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其次,健全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中观投资机制,开展农业投资系列化服务,集中投资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承担诸如中低产田的改造、农业资源开发、道路修筑等项目,这些是分散的农户经济不可能承担,而国家又无力顾及的中型投资。与此同时,国家宏观投入应从投资政策、投资份额、投资管理等方面加强,既要为加强农业后劲提供充足资金,承担大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开发性农业投入,又要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和调控农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四) 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合理的农业投资机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为了达到本世纪末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使粮食生产登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目前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与实现这一目标很不适应。农业要上去,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投入。

一是建立合理的农业投资金融机制。增加农业信贷投资总量,国家对农业贷款的增长比例应提高到与国家信贷总规模的增长比例相一致的水平上。制定产业利率倾斜优惠政策,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发展。二是深化农业投资的积累机制。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对从事工商、运输、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以及从事高盈利的农业多种经营项目,征收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三是确定合理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关系,扭转农副产品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状况,抑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扩大,为农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行文至此,笔者可欣慰地告诉大家,为了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纷纷推出一系列加强农业、增加农业投资的新举措。一些农业生产大省,在加强农业基础的新举措中,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明确规定了基本建设资金中地方机动财力用于农业的比例和各级财政支援农业生产与农业事业费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地方财力增长幅度,并做到足额、及时拨付到位。同时,抓好社会集资办水利,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多渠道引进利用外资,为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今年农村经济投资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将向农业倾斜。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1995年国家计划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预计比1994年增加24.9%,在国家新增加的非经营性投资中,安排给农业和农用工业的部分占40%。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标签:;  ;  ;  ;  ;  ;  ;  ;  

加大农村经济投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