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_复数论文

中学数学“讨论班”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数学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9月,笔者承担了校“钱学森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力图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其创新和研究能力.本文以其中的“讨论班”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线索,将自己的做法和感受进行了粗浅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一、“讨论班”式的教学模式简介

“讨论班”亦称“专题讨论课”,是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主要流行于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之中.讨论班上课时,由一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主题报告,报告完毕后,参加讨论班的全体师生共同就这个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实践证明,通过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可以开阔思路,促进研究工作的进展.

为了加强对“钱学森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笔者尝试引入“讨论班”教学模式,并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了适当改造:

教师事先给定讨论主题,要求全体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和研究;

指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分享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除了听讲和对讨论进程进行引导之外,还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必要时可以进行细致的讲解;

下课前,教师需对问题进行总结提升,并对讨论过程和学生表现进行评价.

二、“讨论班”式教学过程例说——以“复数”教学为例

(一)教师备课并布置讨论主题

根据“复数”这一章的教学要求,计划进行两个课时的“讨论班”式教学.提前给学生提出了4个问题,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自行探究这几个问题并获得自己的答案,以便在讨论班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或者提出自己学习时遇见的困难与疑问.这4个问题是:

什么是复数?(希望学生对概念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为什么要有复数?(了解复数存在的意义)

如何进行复数的运算?(了解复数的代数运算规则)

为什么要如此进行运算?(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直观感受虚数的存在)

(二)学生准备

学生在课后,自行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期间了解学生(尤其是将进行主题发言的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

(三)课堂交流讨论

上课开始,教师主持讨论进程;

教师:现在我们先请A同学介绍一下关于复数起源的研究成果.

学生A:远古时代……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与医生卡尔丹提出:将10分成两份使其积为40.这就引发了负数的平方根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数——虚数,数就扩充到了复数集C.(学生从数学的起源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自然数、分数、无理数等数系的起源和发展,也正确地介绍了复数的提出过程,其他学生听得非常有兴趣)

学生A发言结束后,学生B主动要求发言.

教师对学生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并补充介绍了封闭运算的概念:A同学和B同学讲的都是数系的扩充过程,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他们讲得非常好,各有特色.对于B同学说的运算性质,实际上我们把它叫做“封闭运算”.我们定义:对于一个数集,如果其中任意两个数在进行一种运算后,结果仍在这个数集中,那么我们说这个数集对于这种运算是封闭的.

同时,也对学生A、B的发言给予肯定和表扬,维持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言.

A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同学们讲述,特别的生动、风趣,特别有意思.B同学则从封闭运算的角度来解释数系的扩充,很有做学问的风范,也别有一道风景.

学生C的发言引出了著名的欧拉公式,但这已经超出了预定的课程范围,因此教师在肯定了学生C的研究深度后,简要地介绍了欧拉公式的相关知识.并重新将讨论主题引导回复数的概念上:“到底什么是复数?”

学生D主动给大家讲解复数概念及相关概念,并根据概念揣测可以出些什么样的题型进行知识的练习和巩固.

教师感叹:哇!D同学可以当老师了,还可以自己编制习题呢,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

至此,复数的概念已经基本清晰,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对为什么要有复数的问题也已经有了答案.因此教师继续提出后续的问题:“如何进行复数的运算?”并请E同学介绍关于复数的运算的研究.

学生F:根据B同学所说的数系的扩充,我们知道实数范围内的加减乘除的运算律,在复数范围内仍然成立,所以,刚才我计算了一下:

除法结果可以设未知数,利用乘法求解得到最后结果为:

有同学质疑了E同学的一一对应关系,大概由于课上比较紧张,E同学没有回答上来.此时A同学帮助E同学进行了解答,A同学讲述了丹麦测量员维赛尔,法国会计师阿冈,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这里不赘述),解释了向量和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同学A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讲述到了有向线段的积与商,阐述清楚了复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几何意义,并举例让同学们体会用几何意义做复数乘除法的便捷.

此部分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并不是跟书上一样直接定义复数的加法和减法,而是从复数的几何意义出发,从而得到复数代数加减法的运算公式.从讨论进程看,已经同时解决了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复数的代数运算和几何意义.

教师对此进行总结:刚刚E同学通过类比,得到新的知识,是一种获取新知识的办法,讲得有条有理,非常好;A同学补充得也非常漂亮,生动有趣,知识到位.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类比发现的角度来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一开始人们用有向射线来表示所有非负数;法国数学家阿贝儿·吉拉尔将有向射线扩展到了大家都熟悉的数轴,从而可以表示所有的实数;实数集扩充到了复数集,那么其他的数,又在什么地方存在呢?于是数学家高斯建立了复平面,也称之为高斯平面,即直角坐标系,实轴以外的所有点都和复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接下来的课堂中,同学们继续讨论自己对于复数的理解和观点,有的同学讲述了一些和复数相关的有趣故事.比如:

故事2 伽莫夫问题——荒岛上的宝藏埋在何处?

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埋藏有非常值钱的财宝.有一页留传下来的古老文字,关于埋藏地点是这样记述的:岛上有一个绞死叛徒的绞刑架,还有一棵柞树和一棵松树.先站在绞刑架前,向柞树走去,记下走到柞树跟前的步数.然后向右拐直角弯,走同样的步数,在那里打下第一根桩.回到绞刑架,这次向松树走去,记下走到松树跟前的步数.然后向左拐直角弯,走同样的步数,在那里打下第二根桩.财宝就埋藏在第一根桩和第二根桩之间的中点处.有个年轻人意外地得到了这页文字,他到岛上去挖宝.柞树和松树还在,但是却没有见到最关键的绞刑架.大概是年代太久,腐朽消失了.年轻人只好到处乱挖,始终未能找到宝藏,最后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小岛.

如何找到宝藏,引起了同学的很大兴趣,大家经过讨论,最后通过复数的运算解决了问题:其实,即使不知道绞刑架的位置,也是有办法找到宝藏的.

这些故事,实际上是复数的应用例题,通过故事的讨论,同学们对于复数的概念、运算规则、应用等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学们讨论热烈,争先恐后,意犹未尽,此时已临近下课,教师适时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进行了鼓励和肯定.

三、“讨论班”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通过课后与同学的交流访谈得知,“收获很大”成为他们的基本共识.典型的几种反应是:

①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很新鲜,感觉自己更投入了,思考更积极了,虽然有时同学讲不清楚,但有老师的及时解答.

②我觉得这种方式让我更加专注,也更专心听同学讲例题,讲故事,同学们各有各的讲述方式,而我可以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中得到很多启发.

③这种方式不错,可以让自己通过“备课”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期待更多同学加入讨论,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④这种形式的课感觉很好,形式新颖,利于理解,气氛活跃,似乎听得更认真,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及时提出来,知识也应该会记得更牢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⑤我觉得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共同语言,同学容易懂.让同学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学习,思路更开阔.

⑥我认为,这种讲课的形式好.对主讲人是一次挑战.这需要他有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心态,并且还要有很强的条理性,能让其他同学明白他在讲什么,主次是否分明,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哪些又是只需了解的,这都需要讲清楚.

⑦充分学到了复数的内容.有的同学将知识拓展丰富,知识面横向跨度大,生动形象;有的同学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知识授予彻底,大家都各有千秋.

总体来说,学生的反响比较好,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认同这种上课方式,只有极个别同学仍然怀念传统式教学,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授课形式.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暴露了小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应该提早进行类似的训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让他们的自学能力更强,让他们的合作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此开展教学活动,只是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自学研究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

另外,讨论课后,相关课题的交流探索仍然在继续,有同学课后还通过e-mail继续探讨关于欧拉公式和复数的三角函数式、无穷级数等问题.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进行更深、更广的数学学习.

四、“讨论班”式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一)备课

采用讨论班式教学,由于学生的自由度大,因此教师备课也需要更加广泛、详尽和深入.备课时,尤其要预估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好解答和处置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显然,这会导致备课工作量会比其他教学方式大得多.

(二)课题的选择

“讨论班”式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拓展知识面.所以,笔者认为,课题的选择需要符合下列几点要求:课题难度要适应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基本完成;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要有足够的探索空间,可以不局限在高考范围内,甚至可以选择能纯粹锻炼学生做学问搞研究、提升探究能力的课题.

(三)主讲学生的选择

主讲学生的选择最好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实践表明,学生们报名非常踊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实际能力确定主讲学生.并给定学生足够的时间做自主学习(一般至少给学生3~4天的时间,初期阶段可以有一周以上).

对于确定的主讲学生,教师要重点跟踪其自主学习的进度,并进行适当指导,以保证发言的基本质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通过示范效应,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他同学看见该同学的表现,也会很想展现自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能力暂时不够的学生,可以采取让学生在课堂外给教师试讲的方式,给予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能力,建立信心,在合适的时候再让他们进行课题主讲.

(四)课堂的引导

首先,要保证激励学生,除了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之外,当学生的研究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发现他正确的地方,成功的部分,先给予肯定与鼓励,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其次,学生的发言很可能超出原课题的范围,甚至出现较大的偏离.讨论内容的广泛是讨论班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对拓展思路和视野非常有益.但教师也需要注意把握课堂方向,避免讨论方向偏离过多,及时将讨论内容拉回到既定的范围,部分内容也可以暂留至课后继续探讨.

当课题与高考相关时,还要把握课标要求的内容与层次,在学生没有讨论到相应内容时,要适时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探究与讨论,保证对课标内容的掌握.

最后,课堂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提升.包括对知识内容的总结,研究方法的总结等.

中学数学“讨论班”式的教学模式,仅仅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尝试,从教学效果看,它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有益于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经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惊世一问,扣动着国人心弦.回答“钱学森之问”,需要教育、科技、乃至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思考.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思考,为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定稿过程中得到了我校特级教师赵多彪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敬致谢意!)

标签:;  ;  

“讨论课”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_复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