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展开探讨。方法:选择240例2018年1—8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而将2019年1—8月于我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于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而观察组则运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之后,需要分级开展专科技能合格率、风险评估合格率以及患者身份准确率的评估工作,发现这些指标都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伴随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沟通以及饮食指导等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评分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使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能够达到增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存在几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前言
2010 年国家卫生部颁布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提出“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满意度”的指导思想。心血管内科作为护理不良事件高发的科室,其护理安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监测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影响护理管理和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为此,我科设立了与本科室相关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并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8月我科收治的24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这些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50例,男性患者有9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25±5.62)岁,年龄范围在56~89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 120例患者患有冠心病, 100例患者患有高血压, 20例患者患有心肌病。将我科于2019年1—8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女性患者有156例,男性患者有8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72±5.57),年龄范围在57~90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131例患者患有冠心病, 94例患者患有高血压, 15例患者伴随心肌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共有14名护理工作者,都是女性,护理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1.46)岁,年龄范围在23—34岁之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2人,专科学历2人。其中有5名为主管护师, 7名为护师,只有2名护士,在实施护理工作前后,护理工作者没有出现变动。
1.2方法
1.2.1成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小组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小组的成立,由本科所有护士组成,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科室敏感指标设立的统筹管理的;下设4个质控小组,小组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工作时间超出10年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质控小组主要负责查询资料以及收集相关科室的意见等方面的工作。
1.2.2护理安全管理
在患者入院之后的2小时,护士全面负责每位患者的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病情的详细观察工作,及时对患者中有无压疮、是否存在坠床、跌倒事件进行评估,同时还应该对其落实相应的护理分级机制。应该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脉搏等进行密切监视,做好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患者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认知度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使患者家属能够熟练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有异常现象出现,需要及时通知护理工作者。患者多数都是老年患者,具有很多高危风险因素,如果患者自身具有心肌梗死的风险,长期卧床就会出现压疮风险。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不高,会出现跌倒以及坠床的风险,这就需要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按照患者的实际症状对是否存在心梗风险进行判定,并且还应该在高危风险患者的床头放置标识卡,用来提醒医护工作者强化防范措施,同时强化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
1.3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责任组长制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调查表,两组均分别抽取120例患者( 每月抽取 10例,连续 12 个月) 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进行评定,包括护理人员的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高危药物管理及使用合格率 5个方面。(2)不良事件。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肌梗死。(3)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 6 个方面,分值为 1 ~ 5分,得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比较
在观察组患者中,专科技能的合格率、护理工作落实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以及患者身份的辨识都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冠心病、高血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如表2所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对于护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医患沟通、饮食指导等专业技能的评分都应该高出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医疗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医疗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医患关系和护理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心血管内科作为具有较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坠床、跌倒、心博骤停以及急性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要比其他科室多。在设定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时候,应该使其满足灵敏、科学以及实用等方面的要求,这对于护理工作者而言具有非常关键的评估以及指导意义。所谓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也就是程序、原则以及评价的标尺,是强化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关键测量手段。怎样建立一个实用的、科学的并且统一的护理质量敏感体系,是确保患者住院安全以及增强质量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护理质量的敏感度要比对照组的高(P<0.05),由此可见,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可以起到提升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具有突然发病的特点,而且一旦发病病情比较严重,如果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出现,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要想保障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就需要强化护理工作质量,并且还应该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几率,这样一来也能够起到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在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沟通、疾病治疗、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随之使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逐渐提升。
总而言之,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中开展量化动态化管理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不良事件出现的几率,增强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的缺陷是没有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影响到了结果的准确性,再加上设立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只能立足于本科心血管内科的角度,其实效性、可行性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古丽加汉·麦提努日,布威海丽且姆·拜迪尤甫.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7):302-303.
[2]王英,王莉,赵宏洁,潘丽,李瑞娇.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2):134-135.
论文作者:杨新春, 李淑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患者论文; 质量论文; 指标论文; 敏感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