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江南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吉祥小学 广西 河池 547115
【摘要】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合理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好小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104-01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状况来进行。虽然,在经历了新课改及教育改革之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一定地提升,但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太过深远,导致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布置的作业经常与课堂教学脱节,反而不利于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作业设计中往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甚至存在超纲现象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在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上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哪怕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敏锐度就会渐渐出现个性化的特征,有的学生擅长运算,有的学生擅长逻辑解题,还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有所区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业的设计应该考虑好学生的实际状况,兼顾基础知识与课堂教学难点,注意作业的层次感。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还会存在超纲现象,因为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就想通过这样的作业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但是这种作业却往往与小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不符,不适合他们的发展。
(二)作业形式太过单一,容易引发学生厌烦心理
小学数学因为与其他课程不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存在很多问题,而数学课本的课后习题往往都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为计算题,形式比较单一,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外的作业设计时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状况,设计的题目大多千篇一律,不太注重题目的形式,也认为数学就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不太在形式及趣味方面下功夫,导致设计出的作业大多没有什么趣味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忽视了对数学思想的应用
作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巩固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学习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督促他们养成自主解题、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的传导及养成也是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教师应该要注意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思维,从而掌握学习数学以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也应注意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让学生适应、熟悉并树立数学思想,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教师设计作业时却往往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解题,并没有养成数学思维,数学素质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新课程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作业的设计工作,提升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注重作业的设计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设计,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不要一味地以课后习题、各种测验卷等作为作业形式。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注意力不够集中,有趣的东西才比较能够吸引他们的关注,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而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比较枯燥,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的要求较高,如果作业不经过精心地设计,也避免不了枯燥的结果,会使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作业的设计工作,创新作业的表现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做作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作业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设计作业时注意层次性
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擅长的东西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存在差异的根本所在,教师在教学以及设计作业时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情况开展工作,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地设计,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保证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作业中受益,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多进行查漏补缺
小学生正处于系统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较弱,而且在学习上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遗忘的现象,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因为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从而忘记了之前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不能只针对当前学习的知识点,要做好前后知识点的兼顾。
(四)增加作业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自己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数学思维,并掌握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不能仅仅只是针对让学生依靠课堂的公式定理来解题,而应该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作业原有的局限性,在作业设计时增加其开放性,通过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以及课程目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教学安排。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好学生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产生厌烦心理,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及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来鑫.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作业设计现状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陶端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1):81+83.
[3]宋锦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4):108-109.
论文作者:覃江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新课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