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与环境保护手段的重新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经济学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广义环境问题可以分成三大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优化整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学表征——环境资源供需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
1.一般资源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
市场经济是一个以价格为导向的经济状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产品(资源)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因供需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当供需相等时的市场状况称为市场均衡,此时的价格和数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图1所示。任何脱离这一均衡点的状况都称之为失衡。在失衡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供求力量的自发作用最终会实现均衡。例如,假设某种产品的供给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为,需求超过供给。此时,消费者会争相以高价购买该商品,从而抬高市场价格。然而较高的市场价格会降低消费者的需求而提高生产者的供给,此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会沿着如此,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图1 一般资源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
2.环境资源供需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
价格机制对市场上一般性资源起到基础性调配作用,对于环境资源的优化却存在“市场畸形”。在环境资源市场上,价格几乎不随市场需求的增加而上升,与市场供求定理中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规律的相背离,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资源的供需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如图2所示)。
图2 环境资源供需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
图2中是一组需求曲线,曲线在价格较低(见图2,如价格小于时)处富有弹性,表明当价格做较小波动时消费者愿意消费的环境资源数量发生很大波动,这也符合当前市场上环境资源的消费情况。目前,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十分低廉,有些甚至为零,远远低于其真实价格。消费者在支付很小的情况下就可以消费环境资源,从而导致过度消费甚至大肆浪费。因此,在短期内,只要对环境资源的价格做一定的提高(即使离真实价格差很远),消费者大肆消费环境资源的现象就会得到抑制,其愿意消费的环境资源数量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资源的价格仍然远低于其价值,消费者对资源仍有浪费的倾向。因此,要想把环境资源消费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调整环境资源价格幅度必须足够大,因为环境资源需求曲线在价格较高处缺乏弹性(见图2的以上部分),逐渐地使其反映真实价格。
从环境资源的供给曲线S来看,目前环境资源的价格仍然很低,普遍处于的状况中。加之长时期以来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费价格始终保持很低水平,几乎不变。环境资源的价格可以看成不受其供给数量的影响,即价格在处供给曲线S的弹性无限大。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费量逐渐增长,以至有一天达到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就会借助科技进步花大力气去挖掘新的环境资源。此时,环境资源的供给数量开始随着其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如图中在价格介于处,环境资源的供给曲线的弹性开始从无限大逐渐减少。环境资源供给曲线的弹性最终会减少为零(图2中点以上部分)。
市场供求定理表明,产品价格的调整是通过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过程来实现的。环境资源价格的高低理应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曲线由这就与市场供求定理中需求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增加规律相背离,我们把环境资源市场上出现的这种异常现象称为环境资源供需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
由于环境资源供求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导致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调配中存在盲区。价格不变或缺乏弹性,引起环境资源市场上出现恶性循环,价格极低且弹性极差导致消费者消费心理及行为急剧膨胀,最终会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就是环境问题在经济学上的表征。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
1.环境问题与经济效率
为说明环境问题与经济效率关系,可以假设某种环境资源M(这里把环境的自净能力及生态系统也看成是环境资源)现时刻的真实成本为A,其用于生产时的收益率为r(有可能小于0),该环境资源在n年后其自身价值折现为现在价值的折现率为e(即保持环境资源不变的环保收益率,一定是大于0)。
方案1:将环境资源M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用于生产。方案2:严格保护环境资源M,不让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根据以上假设,经过n年后,方案1将使环境资源M的价值变为,并且定义两个方案的差额为:
所以有:(1)当r<e时,环境资源M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用于生产的收益小于严格保护环境资源M带来的收益。这时,环境资源M的消费是缺乏效率的,应该选择严格保护该环境资源;否则将会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2)当r=e时,两个方案获得的收益是相等的。这时环境资源M消费与否没有什么区别,两种方案的经济效率一样,可以任选其一。(3)当r>e时,环境资源M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用于生产的收益大于严格保护环境资源M带来的收益。这时,环境资源M的消费是有效率的,应该选择消费该环境资源。所以,环境资源的消费与否及多少(见图2,是在处?),应该主要看该环境资源的r与e的大小。由此可见,并非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消费行为都是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效率问题,因为并非所有的环境资源消费都会产生环境问题,但是这也并不等于说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不包括效率问题。这是因为:首先,消费者由于不能获得充分的信息而不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断,在r<e时采取消费环境资源的行为,这样的环境资源消费就是缺乏效率的,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一种情况;其次,即使消费者能够获得完全的信息,但是由于目前环境资源市场的混乱以及环境资源价格过低,而采取“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环境问题。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经济效率的问题导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所以说经济效率会引发环境问题,但不是导致环境问题的全部。
2.环境问题与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假如环境资源消费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则无论采取何种决策,对于后代人都会是公平的,对于当代人当然也是公平的。因为,假若要使环境资源消费经济有效率,就必须综合考虑该种环境资源的生产收益率r、环保收益率e以及生产成本A。首先r>0是环境资源消费经济有效率的必要条件。只有r>0,A价值才不会下降,该种环境资源用于生产才有产生经济效率的可能;反之,如果r<0,则任何对该环境资源消费的行为都是无效率的。其次,r>e(已经假设e>o)是环境资源消费经济有效率的重要条件。只要环境资源消费是经济有效率,则一定有r>0以及r>e。而要使r>0,在环境资源消费与否的决策时,就要充分考虑其真实价值A,把全部价值作为决策的初始成本进行考虑,此时该种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就会等于其真实价格。即有: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二真实价格二决策时考虑的成本。如此,对于当代人来讲就不可能产生进行生产时其环境成本由外部人分担或者产生的收益被外部人分享的外部性问题,也就实现了代内公平。对于代际公平是通过r>e来实现的。经济学家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是指“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不能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当代人只要在环境资源消费的决策时,充分按照r>e来进行,那么使用该环境资源在若干年(代)之后,其价值将会超过不使用它时的未来价值,这样就可以增进后代人的福利,从而也就实现了代际公平。
3.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效率、公平与外部性的内在矛盾
r>0和r>e是理想状态下所做的假设,但是在现实环境资源市场上,r>0和r>e很难得到满足,这是因为环境资源市场上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过高以及产权不明晰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能独立作用,又能综合作用于环境资源市场(见图3)。从前面分析可知,信息不充分容易导致环境资源决策者决策错误,在r<e时,甚至在r<O情况下也采取消费环境资源的方案,直接导致环境资源市场的无效率,这种无效率还可以直接引起代际不公平,因为对资源的无效率使用将会直接减少后代人的福利。产权不明和市场混乱可以直接导致环境资源市场外部性产生,但是不会直接导致代际不公平的产生;而环境资源的外部性与代内不公平几乎是相互依存的。外部性是对同一代人而言的外部性,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相反,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私人净收益小于社会净收益,这就产生了代内不公平。这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过高、产权不明晰以及市场混乱各因素独立作用的结果。
(注:箭头粗细是表示作用的大小)
图3 各因素对环境资源市场以及环境问题的作用流程图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环境资源消费者所消费的环境资源成本A大部分由社会上其他成员所承担,即其环境资源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真实价格,所以生产成本A对环境资源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几乎不构成影响。此外,由于环境资源供求状况与价格的市场畸形,环境资源消费者可以通过采用低价高消费环境资源数量来弥补生产收益率r,以获取其个人的收益,而把大量的成本抛给当代人和后代人来承担。外部性的存在是环境资源无效率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强度远远大于由单因素所造成的环境资源无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归结出,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是环境资源消费的经济效率以及代内、代际公平与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三、环境保护手段的重新整合
通过前面的分析及图3所示可知,环境资源消费的经济效率以及代内、代际公平与环境资源外部性之间内在的矛盾是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而环境资源市场上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过高以及产权不明晰等又是这种矛盾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对这些因素进行概括,则表现为环境资源市场交易主体的“契约人”特征以及环境产权的“模糊性”。
1.环境资源市场交易主体的“契约人”特征以及环境产权的“模糊性”
“契约人”是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假定,是与新古典理论中“经济人”假定相对应的。经济人是守规矩的并且具有完全理性,其交易成本很低或近似为零。因此相对于“经济人”的契约是完备的,市场交易足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契约人”则是机会主义且具有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及信息不对称,加之机会主义,人们签定和履行契约就不是无代价,而是需要依据交易的类型付出交易成本。于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就不再是有效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的唯一手段,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资体具有“契约人”特性。因此,在环境资源市场上,价格机制不能完全有效地配置其资源,从而导致效率的低下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产权是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分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因此,环境产权涉及到一系列影响资源利用的权利,对这些权利的不同分配和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产权形式。完备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及其合理的产权安排。但是,环境产权从客体上分成的自然环境产权和人工环境产权,虽然极少数产权已经明晰,如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就是建立在排污权明确的前提下进行的;大部分的产权具有极大的“模糊性”。自然环境产权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其显著的(纯)公共物品特性导致的产权复杂性及产权安排的困境。例如,目前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环境资源的产权几乎还处在“模糊状态”和“公共区域”。而人工环境产权的“模糊性”则主要表现为其明显(准)的公共物品特性所导致的产权复杂性及产权安排的困境。如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人工环境产权既可以归为全体公民,也可能归为某个社会经济实体或公共组织,彼此间权利界定十分困难。这种由于“模糊性”和“公共区域性”的产权造成的环境资源几乎无价格状态,必然导致人们竟相追逐和争夺环境资源,进而引起环境问题。
2.环境保护手段重新整合的依据
环境资源市场交易主体的“契约人”特征以及环境产权的“模糊性”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有效保护环境资源,就必须从这个制度性根源入手。环境保护手段设计与选择的直接依据应该是外部性的内部化,而根本依据应是有效地抑制该制度性根源所起的不良作用,即在环境保护手段的建构中要依据各环境资源各自交易主体“契约人”特性和环境产权的“模糊性”,合理设计并整合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表1 环境保护手段的重新整合
①科斯原理是指假若交易费用为零,则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产权界定格局与资源配置效率无关。
②规范的科斯原理是指由于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则若要使私人协议与交易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尽可能实现资源较优配置,则必须通过建立法律结构以消除私人协议的障碍。
3.环境保护手段的重新整合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资源本身的特性和技术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观念上的原因,而后者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环境保护手段的设计和整合可按照有效地克服制度性根源的依据来进行。在已有的环境保护手段中,直接管制在环境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效率上缺乏有效的灵活性;而经济手段中的排污收费、使用费、产品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等实施,都必须具备一些制度上、技术上的必要条件。加之,往往没有有效地结合各环境资源自身的“契约人”特性和产权模糊性的程度,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么在环境管理中强调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庇古手段,要么偏重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科斯手段,有时又强调其他如法律、行政、教育、公众参与等手段,不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笔者结合前面关于各因素对环境资源市场以及环境问题的作用流程以及各环节之间内在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环境资源自身的“契约人”特性和产权模糊性的程度,重新设计与整合了现有的各种环境保护手段,见表1。
标签:外部性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外部性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产权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