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认知护理干预对改善耳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价值论文_张霓

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探讨耳鸣患者采用认知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以及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任意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耳鸣患者,依据其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等两个不同组别,各组别病例数均为28例,其中前组别均行认知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后组别均单纯行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与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患者两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护理后干预组患者耳鸣适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统计学意义具有显著性。结论:耳鸣患者采用认知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耳鸣适应率,应用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认知护理干预;耳鸣;焦虑;抑郁;影响

在当前医学研究成果与先进的医疗环境下,我院为探讨耳鸣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减轻其内心焦虑、抑郁情绪,特选取56例患者展开本次研究活动,现将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开展于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从我院同期所收治的耳鸣患者中任意选取56例作为研究病案,所有患者经病史与听力学检查均确认为耳鸣。为明确研究效果,特将此56例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组均28例患者,其中干预组中13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区间为39-86岁,平均年龄为(57.6±2.4)岁,病程为2个月-22年,平均病程为(10.5±1.6)年,左耳耳鸣11例,右耳耳鸣13例,双耳耳鸣4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各14例,年龄区间为38-87岁,平均年龄为(57.2±2.6)岁,病程为1个月-23年,平均病程为(10.7±1.3)年,左耳耳鸣10例,右耳耳鸣14例,双耳耳鸣4例。研究开始前经临床咨询,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均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其常规治疗,如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病房基础护理、患者个人卫生护理、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干预组加用认知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包括:①认知干预,通过“一对一”教育法、宣传册发放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实施认知干预,详细告知其耳鸣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以及其可治愈性,增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并指导其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心理测评,掌握患者内心情绪变化及其性格特点,之后对患者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鼓励患者参与其他集体活动或培养其个人兴趣,以转移注意力。同时,指导患者认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4-6h/次,增强其耳鸣适应程度,或可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分享以往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其治愈信心。③睡眠干预,指导患者睡前放松,放平心态,缓解焦虑,可在睡眠期间播放轻音乐,减轻耳鸣干扰,增强患者睡眠质量。④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自行记录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不同环境下的耳鸣自觉症状,增强患者对耳鸣的认识。同时,引导性地教会患者将耳鸣声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声音,并尽量忽视它,提高其适应性,减轻患者抑郁与消极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耳鸣适应情况等。分别采用SAS自评量表与SDS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量表内容共包括20个(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评分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标准得分=总粗分(各项评分之和)×1.25(取整),同时两项评分均以53分为分界值,SAS评分与SDS评分越高,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总结、整合,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与计数类资料分别采用(`x±s)与“%”表示,并分别通过t与卡方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SAS评分与SDS评分

观察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情况,对比其SAS评分与SDS评分变化情况。护理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P<0.05,数据详见表1。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耳鸣适应率

护理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鸣适应情况,其中干预组28例患者中耳鸣适应10例,不适应18例,耳鸣适应率为35.7%;对照组28例患者中耳鸣适应5例,不适应23例,耳鸣适应率为17.9%。两组患者耳鸣适应率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耳鸣在临床耳鼻喉科中较为常见,该病症是人体听觉系统中许多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累及的结果[1],患者发病率与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其听觉功能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耳鸣并不具备特效方法,一般多采用药物治疗或掩盖疗法[2],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耳鸣,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易加重其原有病情,增加临床处理难度。所以,在耳鸣患者接受对症治疗的同时,尚需临床给予其适当的护理措施,以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次我院为进一步研究耳鸣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特选取56例患者分别于其护理工作中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展开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认知护理干预+常规护理)SAS评分、SDS评分与耳鸣适应率等指标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均P<0.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总而言之,于耳鸣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认知护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其耳鸣适应率相对较高,护理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慧.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95-1796.

[2]王丽霞.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状态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03):345-346.

作者简介:张霓(1973-1-),云南玉溪人,汉族,大学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张霓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探究认知护理干预对改善耳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价值论文_张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