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观念与审美需求的契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商品的使用价值可分为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些都是由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的多样性所决定的。现代的消费者,既要求商品内在质量的优,又强调外在质量的美;既讲求实用价值,更注重审美价值。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可以说,消费者是最好的质量检验员。因而,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及其审美价值,以赢得消费者的睛睐,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偏好和审美需求。
一、商品和服务质量中蕴藏着美
一般认为:商品质量是指商品在一定条件下,适合于其用途所具备的各种特性。具体地讲,可以把商品质量归纳为八性:适用性、多功能性、安全性、结构合理性、操作简便性、美观性、营养性(指食品)、智能性(高科技产品)。也可以把质量的要求列为十个字:好用、美观、方便、安全、环保。还可以把商品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包括性能、可靠性、寿命等,外观质量包括造型、图案、色彩等。而至于科技含量(智能化、数字化)、以人为本(人性化)、售后服务,则是现代商品质量概念的题中应有之意。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喜欢欣赏美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美,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真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比如,灿烂的阳光、浩瀚的大海、秀丽的山川、鲜艳的花朵、可口的佳肴、华丽的服饰、舒适的住宅;以及名家字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这些都是美的使者。美,就在我们身边。用一位哲人的话来说,因为人类爱美,所以这个世界才美。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到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等,无处不充满着美,无处不打上文化的烙印。
请看,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诸如陶器、瓷器、玻璃和塑料器皿,以及搪瓷和铝铁等金属制品,到出门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轮船、飞机、火车、地铁等,以至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等,都有一个造型设计的美学问题。从人们日常穿戴的衣服鞋帽,到工业用品的包装、装璜,到人们居住的房屋和厂房车间,及其它一切建筑物(如桥梁、公园、亭院),以及城市建设等,都有一个装饰美、建筑美、环境美的问题。现代各种家用电器,诸如电风扇、空调、洗衣机、电冰箱、DVD、CD、MP3、电视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电脑等,无不有一个造型、装饰及色泽美观的问题。至于纯供欣赏的装饰、艺术品,如项链、戒指、化妆品、玩具、游艺品、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电子琴等)书画作品及其工艺美术品(花束、盆景等),它们本身既是(也主要是)审美对象,又是“实用”物品。也就是说,它们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同一的,二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和统一。上述这些,都是讲的商品,有形物,至于服务,如理发、美容、导游、演唱、讲授知识等等,其(生产)劳动过程(亦即消费过程)的本身,就“美在其中”。
不言而喻,提高商品的质量、审美价值,乃是每一个制造商、经销商和消费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正是从这些美丽的商品和服务身上,折射出了人类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光芒。当今世界,举凡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无不深谙“以质取胜”之道。他们成功的秘诀,说一千,道一万,最终归结为一点:无非是善于不断推出款式新颖的优质商品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以扩大自己商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二、审美需求更能影响消费行为
大家知道,商品的短缺或积压,是需求量与供应量不平衡的表现。而从需求方来讲,需求量的大小,决定于人们的购买力,决定于人们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嗜好,即需要。比如,服装款式和移动电话款式变化多端,日新月异,它正是为了迎合、吸引消费者的审美情趣或效用倾向,而企业生产的终极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的总体市场由“短缺型”转向“过剩型”,即由供给不足转向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刺激需求,启动消费,尤其显得重要。商家们更应着力研究消费者的有支付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多种需要,各种消费偏好和审美需求。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兴趣、爱好,且都因各自所处的地位、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各异。真可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对商品质量的评价和检验,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它的质量,更不能由商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为所谓商品,乃是用于出售的产品。这就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它的质量,要由使用者、消费者来作最终的裁判。现在的消费者大多越来越理性,往往追求个性化消费,希望与众不同,以体现个人身份,个人风格,个人气质。总之,展现个人独特的性格、品位和价值。
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当然,效用是捉摸不定的,也是不宜计量的。如每当你到麦当劳或湘菜馆、粤菜馆去美餐一顿之后,你能说出来获得了多少效用量吗?恐怕不能。另外,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歌声“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多么动听,多么令人陶醉!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难得几回醉?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是会品尝美酒的。有些人的确可以从饮酒中得到很大的效用,飘飘欲仙,回味无穷;另一些人却往往可能会觉得酒“不是好东西”,不堪一尝,似乎天生与酒无缘。而在饮酒者中,有人爱喝白酒,有人爱喝红酒,有人爱喝啤酒,有的人则爱喝洋酒。有的人偏爱高度酒,有人则喜欢低度酒。有人独爱“五粮液”,有人只喝“二锅头”,有的人对“酒鬼”情有独钟,有的人杯中尽是“茅台”酒。当然,应感谢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酒并创立了酒文化,否则,哪有今天的酒家林立,百酒争宴?看来,人类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消费心理、审美需求和消费行为千差万别,而这正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此话虽有些夸张,但把它用在强调注重商品的外在质量上,则是不无道理的。比如,同样一本书或同样一瓶酒,显然,精装比简装会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利润。而家具、服装、移动电话和轿车款式的不断花样翻新,各类依山傍水、花园式、智能化住宅小区的不断推出,不仅仅是表现在更新和提高了这些商品的内在质量,更多的是体现了这些商品的外在质量不断美化的新的文化创意。总之,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和战略:不断提高商品质量,不断地创新,不仅要着力打造商品的内在质量,同时也要潜心研制商品的外在质量;不仅要讲求商品的实用价值,更应注重商品的审美价值。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商家就提出了“美是外贸成功的钥匙”的口号。
三、审美价值高于实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产品(商品)的实用与美观,并不是并驾齐驱的。如像在生产力低下时人们往往只偏重于产品(商品)的实用而不计较美观一样,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步充分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将日趋强化。这样,人们对商品的实用价值不一定看重,甚至会不屑一顾,而将主要去追求商品的审美价值。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不断的喜新厌旧,不断地弃旧图新,原来认为属于审美价值的,将会被视为实用价值,从而再去追求新的审美价值。这也和生存、享受、发展资料的范畴会伴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一样。比如,过去被当作奢侈品的(例如空调、电视机、电冰箱等),现在都变成了必需品了,而这,正是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所在。
当然,商品(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难解难分的。比如,在原始人那里,石斧是实用的,但同时它也是美的;羊是实用(食用)的,它同时又是美的。中国字的“美”字,就是“羊”和“大”的结合。我国一部很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记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故:“羊大则美”。至于现代,哪一件产品(商品)不是既要求实用,又要求美观呢?一盘食肴,一件衣服和一栋房屋,它是实用的,但其本身又是“一件艺术品”,是美的“载体”。DVD、CD、MP3、收音机、彩电是实用的(收听、收看节目),但同时又是美的——作为传播美丽的音乐和美丽的图像的天使,它的“外表”造型也是美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分为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是相对的。这种区分,是根据其主要用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定的。人类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因而,任何商品都必须具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效用。虽然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二者不可截然割开,但不妨可按其主要用途,把它们大体分为:(1)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如饮用水、燃料、厨具、食物、工具等;(2)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如玩具、乐器、音响音像制品、照相摄像器材、艺术品、装饰品、书籍、电话、移动电话、电脑、软件等;(3)兼而有之,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这类商品是众多的),如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家具、家用电器等日用品。满足物质需要的称之为实用价值,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称之为审美价值。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美感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差不多所有人类生产的东西都是在这种渴望的巨大影响之下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如舒适的家庭生活必需品(家具、器皿、屋内的陈设)、衣服、花园等等”。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服饰、家电、日用品,还是居室装饰乃至饮食及其它用品,都越来越具备审美效用。至于健美用品、美容商品,音响、音像制品,美术品及装饰品等,其功能自不待言。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可以说追求的是一种对美的享受。“食以裹腹,衣以蔽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从吃、穿到用、住,早已失去了其原始的单纯意义,而具有了享受、娱乐、名誉、审美等文化涵义。
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及其审美价值,无疑是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天职所在。国外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有一种工业艺术,它的最终的宏伟目标是使整个人类生活成为尽善尽美的生活,建造美丽的城市和乡村、房屋、家具、服装和日用品等”。马克思也曾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作为一家企业,唯有不断推出更新、更美的商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爱美是人的本能欲望
当我们蓦然回首,不难发现,“美丽经济”(“审美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美食一条街、时装大展、美景豪宅、健美房、美容院、汽车美容、香车美女、封面女郎、美女作家、“人造美女”、名模明星广告大战、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文化艺术节等等,无处不有,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尤其是,国内许多城市小姐选美比赛,港姐、世界华裔小姐、亚洲小姐、世界小姐选美大赛接踵而来,真是美女如云,千姿百态,竞相争夺人们的眼球。但切莫认为这些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的性感美女,搔首弄姿,翩翩起舞,只是为了争夺人们的眼球。在这些天使般美女的背后,在文化的背后,始终是由市场的商业游戏规则导演的。当然,还是要十分感谢这些美若天仙的女郎,正是她们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构成了一道道靓丽诱人的“美丽经济”(“审美经济”)的风景线,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阳光,更加多姿多彩。不用回避,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与生俱来的一双明亮的慧眼,不正是为了欣赏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吗?
现在,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这是20世纪70年代朝鲜一部电影中的台词。而如今北京24岁的郝璐璐小姐,为了脸蛋的漂亮及身材之美,不惜受皮肉之苦,在200天之内,经过大小10多个整容手术,改头换面, 成为“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其经济成本也够可观:30余万元人民币。之后,“长春第一人造美女”、“深圳第一人造美女”、“广州第一人造美女”、“成都第一人造美女”……呼之即出,其他一些城市也呼之欲出。美容业之所以兴旺,是因为社会需要更多的美女。现代商家的营销,无不用大量的美女作品牌代言人及促销小姐。各大星级酒店、宾馆和酒楼的迎宾小姐、各级各类大小活动的礼仪小姐、各大航空公司的空姐、节目主持人、城市形象大使等等,都需要美女。可以说,“成为美女”几乎乃是每一个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种潜意识的东西,在她们孩童时代就已深深植根于脑海。在这个世界,文化似乎就是要塑造美女: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几乎成了每一个女孩幼小心灵的无意识的偶像或梦中自我。
其实,一种美好的商品或服务,若由美女做营销,当然会给消费者带来美上加美的享受。比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有这样的理论,他指出:“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 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这位科学大师, 当年就是用“爱美是人的本能欲望”这一通俗易懂的普世原理,来形象生动地解释他那深奥的广义相对论的。据说,爱因斯坦曾经亲自做过“火炉—美女”的试验。而这位美女是谁呢?她就是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妻子、电影明星宝丽·戈达。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非空谈即便是爱因斯坦这等科学巨匠,亦毫不例外。
总之,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无不受到“爱美之心”和审美需求的激发。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一种商品要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有的商品甚至其审美效用是第一位的。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现代的消费者,愈来愈具有审美能力。如今的市场竞争,许多商品的竞争乃是其审美功能的角逐。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以更新、更美的商品赢得消费者,谁就能占领并不断扩大市场,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