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目标论文,自由兑换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内部平衡,还是外部平衡?
任何一个开放经济,在追求内部平衡的同时必然要顾及经济的外部平衡,反之亦然。按照丁伯根定律,要达成某一个既定的目标,必须有一种有效的工具,而要达成n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则至少需要n个相互独立且有效的工具。单凭货币政策无法使经济同时达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例如,当经济一方面处于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国际收支保持盈余时,要消除通货膨胀,恢复内部平衡,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缩减国内支出以减轻膨胀压力。但是,货币紧缩在减少国内支出水平的同时,也使国内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在国外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本国经常项目盈余增加;另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本国利率水平上升,在国外利率水平以及汇率预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促使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从而增加资本项目盈余,因为在利息平价成立的情况下,本币生息资产和外币生息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相等,构成了外汇市场出清的条件。
因此,不论从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来看,货币紧缩都将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使国际收支更不平衡。如果要消除国际收支盈余,恢复外部平衡,则应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国内支出以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抵消经常项目的出超,使贸易向既无盈余又无赤字的均衡状态移动;从资本项目来看,货币扩张意味着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这必然造成国内利率水平的下降。在国外利率水平与汇率预期不变的条件下,促使资本流出,表现为当期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既然如此,货币政策就面临一个目标选择的问题,即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实现内部平衡还是为了实现外部平衡?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货币政策与其它经济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因为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至少需要两个彼此独立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只能实现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是什么则直接取决于政策搭配中目标与工具的配对。因此,影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可能的政策组合;(2)政策组合中目标对工具的最适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问题其实就是既定政策组合中目标对工具的最适分配问题。
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实行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以内部平衡为目标
一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的动机往往出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尤其对于长期被国际收支赤字困扰的国家,外汇管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情况下,汇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往往是本币的高估。外汇管制下的官方汇率往往不只一个,即管制机构对不同的交易分别制定不同的汇率。多重汇率实际上相当于对进口征税而对出口实行补贴的财政控制手段。
以上分析基本适用于我国在1994年1月1日以前的情况,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是不可兑换货币。在外部平衡依靠直接控制手段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可以专注于经济的内部平衡,这种政策搭配的作用机制在于忽略资本项目。
如果外汇管制机构完全有能力控制所有的外汇交易,使之符合管制目标,同时,假设外汇管制不会招致别国的报复,那么将外汇管制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工具,而将内部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恰当的。根据蒙代尔的有效性市场分类原则,每个目标应该跟能对目标产生较大影响的工具搭配。外汇管制无疑能够对国际收支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影响。
但是,完全控制所有的外汇交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试图保持对所有外汇交易的控制的努力都将导致巨大的管理成本,而且,外汇管制还将导致寻租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考虑到外汇管制存在的负面影响,是否应将货币政策用于外部平衡呢?由于下面的因素,这种方案显然不是最优的:(1)1994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控制手段基本上沿用信贷限额管理;(2)如果以货币政策来平衡国际收支,其传递机制如下:信贷限额—→货币供给—→国际收支。信贷限额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直接的(假设信贷限额完全有能力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可见,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如果限额管理控制货币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对于外部平衡目标的有效性也将降低;(3)外汇管制可以对国际收支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影响。
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实行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应如何选择?
前面曾指出,影响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因素主要是货币政策与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以及既定政策组合中目标对工具的最适分配。下面的分析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而且假设只有三种工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这样,货币政策有两种选择:或者与财政政策搭配;或者与汇率政策搭配。
(一)基本模型
假设一个开放经济中存在三个市场:产出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当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经济将实现均衡。由于我们的分析是短期性质的,故假设国内价格不变,为了简化,假设国内价格为1。
产出市场的均衡条件是:Y=D,其中Y是产出,D是对产出的需求。对一国产出的总需求包括居民和非居民对该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或者说成是总吸收(支出)减去进口加上出口,即D=A+X-M,A、X、M分别表示总吸收、出口、进口。总吸收A包括民间吸收F和政府支出G,民间吸收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是产出、国内利率以及汇率的函数,用i、F分别表示国内利率和汇率,民间吸收可以写成F=F(Y,i,E)。用CA表示经常项目差额,则CA=X-M,而经常项目差额取决于实际汇率、国内可支配收入、国外可支配收入,即CA=CA(EP[,f]/P[,d],Y-T[,d],Y[,f]-T[,f]),其中EP[,f]/P[,d]是实际汇率,P[,f]、P[,d]分别表示国外、国内价格水平,Y、Y[,f]分别表示国内和国外产出,T[,d]、T[,f]分别表示国内税收和国外税收。假设P[,f]、T[,f]、T[,d]保持不变,且将P[,f]设为1,再根据前面的假设P[,d]=1,则经常项目差额是名义汇率与国内产出的函数,即CA=CA(Y,E)。这样,总需求D=F+G+CA=F(Y,i,E)+CA(Y,E)+G,产出市场均衡条件可以写成:Y=D(Y,i,E,G)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s]=P[,s]L(Y,i),M[,s]为名义货币供给,L为实际余额需求,P[,a]为包括外货价格在内的总价格指数,P[,a]=aP[,d]+(1-a)P[,f],a是国货在总价格指数中的比例,根据假设,P[,d]=P[,f]=1,则P[,a]=1。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M[,s]=L(Y,i)
外汇市场达到均衡的条件是CA+KA=0,KA表示资本项目差额,假设外国利率水平、风险预期保持不变,资本项目则取决于国内利率水平,即KA=KA(i),在资本完全不可移动的情况下,d(KA)/di=0,即KA保持为常量。为了简化,假设KA=0,故外汇市场均衡条件为:CA(Y,E)=0
因此,经济的总体均衡(短期均衡)可以表示为以下的方程组:
Y=D(Y,i,E,G)…………………………①
M[,s]=L(Y,i)…………………………②
CA(Y,E)=0…………………………………③
(二)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
在完全忽略资本流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要使经济同时达到内、外平衡,必须增加一项支出转换政策,如汇率政策。在下面的分析中,假设政府支出G保持不变。
由上面的方程②可以解出i,即i=f(M[,s],Y),将此式代入方程①,消去i,可得:
Y=D(Y,f(M[,s],Y),E,G)…………④。
因此,对于任何一组给定的(E,M[,s])值,由④式可以确定相应的产出Y,如果将Y定为充分就业产出,则相应的(E,M[,s])值可以有无数种组合,这些组合就代表了维持内部平衡的汇率、货币政策组合,用图(1)中的内部平衡线Ⅱ表示。贬值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会增加经常项目盈余,从而使国内产出增加。M[,s]的增加也会导致国内产出增加,因此,要维持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E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的紧缩,货币扩张则伴随着E的下降,所以Ⅱ线向下倾斜。
根据方程③可以得出Y=Ψ(E),将此式代入④式,得:Ψ(E)=D(Ψ(E),f(M[,s],Ψ(E)),E,G)
由这个方程可以解出无数种(E,M[,s])的组合,这些组合就代表了维持外部平衡的汇率、货币政策组合,用图(1)中的外部平衡线XX表示。如果忽略资本项目,则E上升会使经常项目从而是国际收支出现盈余;M[,s]增加则会导致经常项目从而是国际收支出现赤字。
图(1)
所以,要维持外部平衡,E,M[,s]应该同向变动,也就是说,XX线向上倾斜。比较图(1)中的A、B、C三点,A点表示国际收支平衡,产出为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即经济在A点同时实现了外部平衡和内部平衡。同A点相比,B点的货币供给小于同充分就业相应的货币供给水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B点处存在失业;反之,C点的货币供给超过了维持充分就业所需要的货币供给水平,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表明C点处出现物价膨胀。所以,内部平衡线的左边区域表示失业而右边区域表示物价膨胀。另一方面,C点的货币供给高于A点的货币供给,而A点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过多会导致国际收支赤字。因此C点的国际收支必然是逆差,而货币供给减少则会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因此B点的国际收支必然是顺差。所以,外部平衡的左边区域表示国际收支盈余而右边区域则代表国际收支赤字。
那么,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搭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内部平衡,还是外部平衡呢?
以β[,II],β[,XX]分别表示内部平衡线与外部平衡线的斜率,由前面的分析可知,β[,II]<0,β[,XX]>0。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取决于内部平衡线与外部平衡线斜率绝对值的相对大小。当|β[,II]|>|β[,XX]|时,II线比XX线陡,说明在汇率变动幅度给定的情况下(如图(2)中的△E所示),维持内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增加量小于维持外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减少量,如图(2)所示,△MS’<△MS,换句话说,较少的货币供给变动就足以维持内部平衡。从政策效率角度看,显然应该将货币政策目标定为内部平衡,而将汇率政策目标定为外部平衡。当|β[,II]|<|β[,XX]|时,II线比XX线平坦,这时△MS’>△MS,说明在汇率变动幅度给定的情况下,维持内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增加量大于维持外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减少量,也就是说,较少的货币供给变动足以维持外部平衡,因此货币政策应该以外部平衡为目标,而把内部平衡交由汇率政策去完成。当|β[,II]|=|β[,XX]|时,货币政策既可以外部平衡为目标,也可以内部平衡为目标。
图(2)
应该指出,上述结论是在对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与收缩货币的能力完全对称的假设下得出的。如果中央银行扩张与紧缩货币的能力不对称,例如在我国,存在着扩张容易紧缩难的“棘轮效应”,央行扩大货币供给的能力大于紧缩货币供给的能力,那么,货币政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制于货币政策变动的方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从政策效率的角度而言显然不及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效率,也就是说,如果选择了某个既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其效率最优,这个目标就是合适的。如果以△E>0表示人民币贬值,△E<0表示人民币升值,△M>0表示货币扩张,△M<0表示货币紧缩,则存在下表所示的选择标准:
汇率政策 货币政策变动方向 货币政策目标
变动方向内部平衡
外部平衡
△E>0
△M<0 △M>0 外部平衡
△E<0
△M>0 △M<0 内部平衡
可见,如果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变动的方向,那么它必然同时取决于汇率变化的方向,即只存在两种组合:扩张的货币政策用于外部平衡而贬值用于内部平衡;扩张的货币政策用于内部平衡而升值用于外部平衡。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政府支出不变,汇率可以自由浮动。现在则假设汇率固定,将政府支出看成是财政政策变量。
同前面的分析类似,我们可以得出:
Y=D(Y,f(M[,s],Y),E,G)
对于任何一组(G,M[,s]),必然存在相应的产出Y。如果Y是充分就业产出,则相应的无数种(G,M[,s])组合就构成了维持内部平衡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用图(3)中的内部平衡线II表示。
图(3)
由于G增加将导致产出增加,M[,s]增加也会导致产出增加,要维持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财政扩张必须伴随着货币紧缩,而货币扩张则要求财政紧缩,因此,II线向下倾斜,而且在II线左边的区域表示失业,右边的区域表示物价膨胀。比较图(3)中的A、B、C三点,政府支出均为G[,1],A点的货币供给小于B点的货币供给(B点代表充分就业),也就是说A点的产出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即存在着失业;C点的货币供给大于充分就业时的货币供给,意味着物价的膨胀。
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平衡线上各点的贸易差额CA(Y,E)都是相同的,因为根据假设,汇率E是常量,同时,内部平衡线上各点的产出都等于充分就业的产出。如果忽略资本移动,贸易差额CA就代表了国际收支,因此,内部平衡线II上各点的国际收支差额都是一样的。如果II线上各点的贸易差额CA等于0,那么II线上各点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国际收支也处于平衡,但此情况并不多见。一般说来,I线上各点的贸易差额不等于0,也就是说,II线上所有点的国际收支都不平衡。因此,外部平衡线(使国际收支平衡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必定与内部平衡线平行,这说明财政货币政策不能同时实现内、外平衡。
上述结论的成立有赖于一个前提:资本完全不可移动,即d(KA)/di=0
我国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同时仍然保持资本项目管制,这是否意味着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也不可能同时实现内外平衡呢?答案是否定的。蒙代尔证明了只要资本移动对利率差异存在感应,即d(KA)/di>0,财政、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平衡。同国外利率相比,我国的利率水平偏高,这是导致短期套利资本流入我国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并未完全消除资本移动。既然我国目前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资本移动,国内外利率差异又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那么有理由认为可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适当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平衡。
如图(4)所示,A、B、C均位于内部平衡线上,当B点向A点移动时,政府支出增加而货币供给减少。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国内利率上升,在d(KA)/di>0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增加;货币供给减少也将使利率i上升,并导致资本净流入增加。由于A、B两点的经常项目余额相等,A点的国际收支必然是盈余。当B点向C点移动时,政府支出减少而货币供给增加,国内利率下降,从而使资本净流入减少(或者净流出增加),导致C点出现国际收支赤字。因此,在A点和C点之间必然存在唯一的一点,在该点上国际收支既无赤字也无盈余,而这一点也是内部平衡线与外部平衡线的交点,不妨设这一点就是B点。
图(4)
由于货币供给与政府支出增加均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因此,要维持外部平衡,货币扩张要求财政紧缩,财政扩张则要求货币紧缩。也就是说,外部平衡线必然向下倾斜(斜率<0),如图(4)所示。
但是,货币政策应该以内部平衡为目标,还是以外部平衡为目标呢?类似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搭配时的情形,上述问题同样取决于内部平衡线和平衡线的斜率。
用r[,II]、r[,XX]分别表示内部平衡线和外部平衡线的斜率,根据前面分析,r[,II]<0,r[,XX]>0。那么,|r[,II]|和|r[,XX]|究竟孰大孰小呢?如图(4)所示,当货币供给增加△MS时,为了维持内部平衡,政府支出必须相应减少,即从G[,B]下降到G[,C],这时在内部平衡线上从B点移到C点。根据前面的推论,在C点存在国际收支赤字,要恢复外部平衡,就必须继续降低政府支出,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即从图中的G[,C]下降到G[,D],从而到达XX线上的D点。可见,G[,C]必然大于G[,D]而小于G[,B],也就是说C点必然位于D点以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外部平衡线必然比内部平衡线陡,或者说|r[,XX]|>|r[,II]|。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该选择内部平衡还是外部平衡呢?
如图(5)所示,给定政府支出的减少量△G,如果将货币政策用于内部平衡,则货币供给必须从Ms[,1]增加到Ms[,3],增量△M=Ms[,3]-Ms[,1];如果将货币政策用于外部平衡,则货币供给只须从Ms[,1]增加到Ms[,2],增量△M’=Ms[,2]-Ms[,1]。显然,△M’<△M,也就是说,较少的货币增量就足以维持外部平衡,因此,应该把外部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而把财政政策用于内部平衡。
图(5)
结论
1.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是选择内部平衡或是外部平衡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可能政策组合;政策组合中目标对工具的最适分配。
2.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以内部平衡为其目标,而外部平衡则依靠直接调控手段得以实现。
3.在经常项目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既要看政策的搭配,又要看政策组合中目标与工具的最适分配。
4.在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搭配的情况下,且汇率的变动幅度是既定的,如果维持内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增加量小于维持外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减少量,从政策效率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目标应定为内部平衡,而汇率政策目标应定为外部平衡;相反,如果维持内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增加量大于维持外部平衡所需的货币供给减少量,则货币政策目标应定为外部平衡,而把内部平衡交由汇率政策去完成。
5.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以内部平衡还是外部平衡为目标?类似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搭配时的情况,取决于内部平衡线和外部平衡线的斜率。
标签:经常项目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国际收支论文; 货币供给论文; 资本项目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外汇管制论文; 外汇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