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语文 传统节日 传承优秀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如何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优秀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体现在小学语文课上,我觉得要立足语文教学,以文本为抓手,以生活为资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把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1]
一、立足教材,激发兴趣,播下种子。
1.立意深远,统编教材,守住根本。在偏远农村孩子们心中,最喜欢的就是过节,因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除了暑假外,放假就是过节,过节就是放假,就是吃喝玩乐,就是走走亲戚,一家人吃吃饭,说说话,买买新衣、玩具……孩子们读不到相关有益书籍,根本不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真正内涵;偏远农村家长大多农民出身,为了生活长年奔波在外,也说不清楚传统节日内涵;作为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教材没涉及,很少有老师会有意向孩子们渗透,以至于孩子们分不清哪些节日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大多数学生经常把西方节日同我国传统节日混为一谈,甚至长大了也分不清哪些是传统节日,不必说传统节日的来历及蕴含的正能量,更别说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习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华民族要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近年来,祖国发展不断提速,西方文化也迅速冲击着我国文化,让很多中国人迷失了我们应该坚守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初衷之一。
2.立足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2017年部编版教材开始使用,到2019年秋,小学阶段已全面使用,每册教材对传统节日都有彰显,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一年级语文第十课《端午粽》,二年级识字专题,三四年级古诗专题,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牛郎织女》,六年级古诗《清明》,课文《北京的春节》,让传统节日教育回归课堂的重要体现。学习这些内容,必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
在学习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粽》时,一年级同学年龄尚小,对事物的感知力刚刚起步,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教师用较直观的方式进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粽子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端午节吃粽子是有原因的。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交流交流。于是端午节习俗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些习俗?自然而然引出了端午节的来历,今天过端午节的意义等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践,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心中迫切想要了解端午节,了解屈原,了解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爱国之情。老师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节日有很多,但有一些节日是我们祖先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有浓浓中国味的节日叫做传统节日。说一说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从而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兴趣,也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二、深挖教材,整合延伸,生根发芽。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思想的结晶,具有深远的内在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植根到孩子们心中,自觉生长出一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深挖教材,整合延伸,借助信息平台,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学习古诗《望洞庭》,我开展了一个走近中秋的拓展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身边人、寻求网络,搜集挖掘中秋节深层文化。中秋在我国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积淀。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北宋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围绕着中秋,五百多年中还推出了“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互联网+中秋节”,使得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中秋文化中包含着团圆、爱国等文化传统,互联网为中秋节增添了生动丰富的特色。中秋节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带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互联网元素,促进更好的传承,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文明的意识,复兴中国文明的自信精神,涵养着13亿多炎黄儿女的文化自信。[2]
根据不同传统节日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我来说”,通过活动述说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内容;“我们的节日我来做”,通过活动,明确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需要做哪些事;“我们的节日我来画”,通过活动把在节日中看到想到感受到的画下来,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的节日我来诵”,通过吟诵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的节日我来写”,通过活动,把心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出一颗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文化种子。
三、联系生活,主动实践,开花结果
要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学生生活中传承,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过好这些节日,弄懂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懂得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神,从内心深处感知节日文化与内涵,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在2019年寒假前,我们课题组就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个主题实践作业,让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关注春节看到的,听到的传统文化。2019年春季学期正式上课后,我的第一节语文课就是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让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个春节里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知道的。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说看见买灯笼和大人贴春联,看春晚;听见各种鞭炮声;做的事有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吃团圆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我们就顺势让学生换位思考,春节大都是全家人集体行动,热热闹闹的,这就说明这春节所代表的意义是团圆,幸福吉祥的家文化、民族文化。孩子们说得可高兴了,一个个涨红了小脸,畅所欲言。我就趁机告诉他们,其实大家说的这些高兴的事情,就是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心的同学还查阅了春节的来历及涵义,这样一分享,有血有肉,学习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知道了春节,了解了春节的习俗,更懂得了中国人之所以重视春节,是因为春节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人的思念,情感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达成了。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和熏陶,是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相信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必能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对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而使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星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雪丽.传统文化素材面成荣与核心素养关系及应用策略研究——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9):72-74.
[2]达煜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渗透的策略和方法》《新课程》2016(34)227
论文作者:何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传统节日论文; 文化论文; 节日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材论文; 春节论文; 端午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