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

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

一、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董鹏林[1](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黎育生[2](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曦[4](2020)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文中提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之后到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2004年)、2004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等五个时间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革,积累了五条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经验。建设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第一,需要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第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将国家意志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第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第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和历史研判,不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也给高校思政课课程指明了新趋势,提出了新要求。本文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社会发展现实,结合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勇挑重担,不断探索和发挥新的宣传职能,在促进硕士研究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科学本领、高涨服务意识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和要求。这具体包括,第一,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第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人才储备充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在认识、总结新中国七十余年思政课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面向江苏省九所高校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认识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为提供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出谋划策。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表现出教学时效性更加突出、教学反馈不断深化、教学针对性逐渐强化的特点。在发展成就上,表现出课程重要性更加凸显、领导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三个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则体现在教学方法有待丰富、教学模式有待深化、学生获得感较为欠缺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形势。在各类教学软硬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之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成为硕士研究生思政课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全民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日益临近,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鼓足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建设本领,凝心聚力,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发展建设中去。从实际工作来说,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制,需要从全局角度考虑、从细节之处入手。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第一,需要强化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性,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第二,需要强化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考核。第三,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强化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最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具有“民族担当、爱国热情、时代关怀、世界视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高超[5](2020)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以Y学大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随着国际与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培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下,探求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顺势被提上新日程。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各大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建设方针,同时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就整体水平来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日渐向好的趋势,大学生党员质量得到提高、党性修养得到加强、制度建设得到完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强化。瑜不掩瑕,高校党建工作在复杂的环境中尚存有待完善的部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对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和改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进行论述。本论文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校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分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首先总体介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相关理论部分,包括党建工作的内涵、主要内容及特点。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后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并以Y大学为例,具体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情况,总结其经验成就。最后,通过Y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能够改善Y大学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希望本论文的分析与调查,能够对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阳[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纪律是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掌握管党治党的阶段性规律,在继承建党以来执政党建设成功经验、借鉴西方政党治理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严明的纪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始终是我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约束党组织和党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始终是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方式,在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治党能力水平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使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执政党自身治理也提出更高要求,以往的纪律建设已经很难全面系统的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党的建设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命题由此而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是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自身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尝试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党建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紧迫性、前沿性研究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为研究对象,阐释和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理论、历史进程、运行机制、发展成效、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完善纪律建设的可行之法,力求建构科学合理的纪律建设体系,发挥其在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为活动、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具体来说,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纪律建设这一问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解析着手,分别对纪律、党的纪律、党的纪律建设进行界定。其次,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体系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党的纪律的体系由内容体系和制度体系两部分构成。接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即严明党的纪律是适应党的执政环境的必然选择、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党纪支撑。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西方国家关于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三个层面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探寻完善纪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主要对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脉络做系统梳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纪律建设的具体情况,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与探索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导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内容做好铺垫。第四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目标、原则及运行机制。这一部分首先从治党、管权、治吏三个方面明确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次,从坚持标本兼治原则、以点带面原则、一切从严原则三个方面明确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原则。最后,介绍了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引导机制、制度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执行落实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是本文的重难点。第五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实评价。这一部分首先从党员纪律意识、党的纪律体系、党的纪律实践等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成效。其次,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的基本经验。接着,从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破“旧”与立“新”相促进三个方面概述了十八大之后纪律建设的基本特征。最后,从党员干部主体作用、纪律体系、纪律落实与执行、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纪律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六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完善路径。这部分从纪律建设存在的不足出发,结合有益经验与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纪律建设的四点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纪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纪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党的纪律的执行力,完善纪律监督机制。

祁琦[7](2019)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推动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树立党员的先锋形象。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指导高校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战斗堡垒。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生党支部是党和广大青年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主体,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学校、落实到广大学生中的责任。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仅有利于党在日常工作中制度的完善,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背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陕西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比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异同;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结合本人学生工作实际,通过研究现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研究学生党支部特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六大方面提出对策,实现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组织育人功能。本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背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相结合,利用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组织育人功能,结合当前政策要求提出可行性对策,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实现“三全育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张川[8](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积极探索、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凝练出一套体系结构完整、逻辑层次明晰、内容覆盖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并对它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已然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支柱,在当今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渊源和传承,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提出的缘由。以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形成目标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尝试描绘和构建起逻辑框架图。然后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思想功能和重要思想意义。最后进行进一步升华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突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与引领作用。努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研究,以期为国家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期通过本研究,对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的发展作出理论贡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在此部分中,对此次针对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将目前对激励、政治激励、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在目前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由此发现本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为之后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做好铺垫。第二章是研究和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理论渊源和思想传承部分。首先对政治激励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深入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三大理论渊源,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激励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分析共产党执政以来历届领导集体政治激励的主要内容,并且研究其与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内在的关联,探究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同时,在本章内容的最后,概括分析了历届领导人政治激励思想的主要特点,总结我国中国共产党政治激励规律。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即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激励路径。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重要内容与路径进行梳理和划分,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分为五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根本目标与愿景,这一部分主要是以“中国梦”的提出为代表;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基本思想与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为代表;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重要领域与对象,在这一部分中,“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政治激励的重要领域、“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政治激励的重要对象;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微观措施与体现,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进行展开。第四章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主要特点,构建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内在逻辑图。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产生基于的四个基本遵循,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中国梦)以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重要举措。也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所具备的四大特点,即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系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特点、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点以及政治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特点。第五章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使全国人民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同努力;其次使全体党员内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再次使全体师生时刻以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另外,从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重要意义角度看,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和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和弘扬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方案与智慧、坚定和增强了群众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智慧和先进经验。第六章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突出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精神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微观反映。同时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启示。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对于文章研究的重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今后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进行展望,并且针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

李莹[9](2018)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多元化文化激荡与社会发展机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又被赋予新的使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纪律严、作风正的新一代大学生,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更多的努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上新征程。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方针,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自主意识较强,学生党员质量逐渐提高、党性修养不断成熟、制度建设逐渐完善、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的环境,大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新时期,必须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这事关高校党务工作者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能否坚持从严治党这一治国方略。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就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沿用更好办法、改进老旧办法、探索更新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办好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任鹏[10](2018)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党的作风,既表现为高校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具体体现出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地位、高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党建理论知识,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的突出问题、形成原因,着力就如何推进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的目标、原则、内容、机制等展开探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是我们党基于不断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由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党必须对作风建设进行经常性地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等的经常运用,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体制机制,逐渐塑造出科学有效的作风建设体系,作风建设由此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常态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过程。论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主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表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缺失、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滋生、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蔓延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等。常态化是解决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要在“一个核心”,即群众路线为核心;“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制度意识、法制意识;“四个常态”,即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建设、常态化的群众监督、常态化的法制方式的框架基础上,重点从构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着力。

二、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当前国外思政课课程的体制及研究介绍
        (二)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与经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阶段
        一、起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到60 年代中期
        二、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之后到80 年代末
        三、稳步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期(2004 年)
        四、深化发展:2004 年到党的十八大(2012 年)
        五、新时代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地位
        二、认清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将新思想新理论贯彻到课程体系中去
        四、妥善处理好教材、教师和教学的关系
        五、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第二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历史方位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意识形态要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生思政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发展的新要求
        一、建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打造高水平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继续加强党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第三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现状——基于江苏省九所高校的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及样本
        二、思政课现状及观点
        三、研究提炼
    第二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成就
        一、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更加彰显
        二、课程教学协同机制更加健全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普遍提高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二、教学机制体制建设亟待加强
        三、学生学习动机仍需加强
第四章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
    第一节 强化课程改革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性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
        四、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第二节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注重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提升
        二、注重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关怀机制
        三、注重教师队伍考核
    第三节 强化教学科研协调保障机制
        一、加强教学科研机制设计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三、提高学生研究水平,实现以研促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江苏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表

(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以Y学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概述
    2.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论概述
    2.2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2.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第三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成就及经验——以Y大学为例
    3.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
    3.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
    3.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累的经验
第四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4.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4.2 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的原因
    4.3 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解决对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卷调查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解析
        2.1.1 纪律
        2.1.2 党的纪律
        2.1.3 党的纪律建设
    2.2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体系结构
        2.2.1 党的纪律的内容体系
        2.2.2 党的纪律的制度体系
    2.3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严明党的纪律是适应党的执政环境的必然选择
        2.3.2 严明党的纪律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重要保障
        2.3.3 严明党的纪律有利于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3.4 严明党的纪律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党纪支撑
    2.4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
        2.4.2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2.4.3 西方国家关于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发展阶段
        3.1.1 初步规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3.1.2 明确提出并初步践行党的政治纪律
        3.1.3 明晰完善纪律执行主体与执行程序
    3.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与探索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
        3.2.1 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
        3.2.2 设立专门纪律执行机构
        3.2.3 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
    3.3 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发展阶段
        3.3.1 注重“关键少数”的纪律约束
        3.3.2 不断加强纪律检查监督工作
        3.3.3 实现纪律建设制度化民主化
        3.3.4 纪律处分体系初步形成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目标、原则及运行机制
    4.1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
        4.1.1 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从严治党
        4.1.2 严明党规党纪反对特权现象
        4.1.3 坚持从严治吏优化干部队伍
    4.2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原则
        4.2.1 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标本兼治原则
        4.2.2 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坚持以点带面原则
        4.2.3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一切从严原则
    4.3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
        4.3.1 构建教育引导机制
        4.3.2 构建制度约束机制
        4.3.3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
        4.3.4 构建执行落实机制
        4.3.5 构建绩效评价机制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实评价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成效
        5.1.1 新时代党员纪律意识不断提升
        5.1.2 新时代党的纪律体系不断完善
        5.1.3 新时代党的纪律实践成效显着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5.2.1 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党的纪律发展
        5.2.2 以从严执纪为支撑增强党的纪律威力
        5.2.3 坚持以上率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2.4 注重党纪与国法之间的协调统一
    5.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特征
        5.3.1 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5.3.2 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
        5.3.3 破“旧”与立“新”相促进
    5.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不足
        5.4.1 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5.4.2 纪律体系仍需与时俱进调整
        5.4.3 纪律落实与执行力度不到位
        5.4.4 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完善路径
    6.1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纪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6.1.1 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6.1.2 推进教育培训机制
        6.1.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6.2 推动纪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6.2.1 增强各项纪律之间的衔接匹配
        6.2.2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
        6.2.3 促进党纪国法之间的衔接协同
    6.3 提升党的纪律的执行力
        6.3.1 优化纪律问责机制
        6.3.2 完善纪律惩戒机制
        6.3.3 培育先进纪律文化
    6.4 完善纪律监督机制
        6.4.1 加强对纪律执行的督查力度
        6.4.2 推进纪律监督机制法治化建设
        6.4.3 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督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7)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概念梳理
        2.1.1 党支部的含义和设置要求
        2.1.2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设置与职责定位
        2.1.3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特点
    2.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论述
        2.2.2 列宁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论述
        2.2.3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发展
    2.3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
        2.3.1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概述
        2.3.2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要求
        2.3.3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时代意义
3 我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样本选择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样本选择
    3.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
        3.2.1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分析
        3.2.2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要成就
4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理想信念模糊
        4.1.2 部分学生党员身份荣誉化,榜样作用不强
        4.1.3 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
        4.1.4 学生党支部工作制度凾需完善,长效机制不足
    4.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4.2.1 新时代学生党员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成长环境
        4.2.2 学生党员及党支部组成的独特性造成学生党支部的差异性
        4.2.3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侵蚀
5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5.1 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建设
        5.1.1 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循序渐进培养党员
        5.1.2 严肃支部政治生活,坚持党领导一切
        5.1.3 严抓支部政治文化,重视学生社团组织
    5.2 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
        5.2.1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意识形态引领
        5.2.2 重视党史教育,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5.2.3 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寓教于乐
    5.3 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5.3.1 保证学生党员质量,夯实组织基础
        5.3.2 建设创新型党支部,发挥组织育人功能
    5.4 学生党支部的作风建设
        5.4.1 强化宗旨意识,建设服务型党支部
        5.4.2 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5.5 学生党支部的纪律建设
        5.5.1 完善纪律教育体系,保证有纪可守
        5.5.2 加强党内外监督,实现自觉守纪
    5.6 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5.6.1 建立学习制度,规范培养教育
        5.6.2 完善考勤制度,规范组织生活
        5.6.3 疏通出口,规范党员退出机制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8)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渊源与传承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治概念界定
        2.1.2 激励概念界定
        2.1.3 政治激励概念界定
        2.1.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概念界定
    2.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列宁政治传播理论
        2.2.2 我国传统激励理论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传承
        2.3.1 毛泽东政治激励思想
        2.3.2 邓小平政治激励思想
        2.3.3 江泽民政治激励思想
        2.3.4 胡锦涛政治激励思想
    2.4 历届领导人政治激励思想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政治目标与愿景
        3.1.1 中国梦的提出
        3.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内在关系
        3.1.3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3.1.4 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3.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
        3.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3.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与重要价值
    3.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重要对象与领域
        3.3.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重要领域——党内政治生态
        3.3.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的重点对象——青年群体
    3.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微观体现与保障
        3.4.1 目标激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4.2 制度激励—全面深化改革
        3.4.3 法制激励—全面依法治国
        3.4.4 党内激励—全面从严治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特点
    4.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内在逻辑
        4.1.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基本遵循
        4.1.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
        4.1.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重要举措
        4.1.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逻辑架构
    4.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特点
        4.2.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4.2.2 系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4.2.3 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4.2.4 政治性与群众性相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功能与意义
    5.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功能
        5.1.1 使全国人民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同努力
        5.1.2 使全体党员内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5.1.3 使广大师生时刻以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5.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意义
        5.2.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2.2 明确和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方向和目标
        5.2.3 提出和弘扬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方案与智慧
        5.2.4 坚定和增强了群众美好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关系
        6.1.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精神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
        6.1.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是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的微观反映·
    6.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6.2.1 科学明确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2.2 宽严相济的教育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6.2.3 尊重不同的教育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6.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
        6.3.1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
        6.3.2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
        6.3.3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职责··
        6.3.4 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水平..91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选题的基本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大学生党建工作概述
    2.1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2.1.1 党建的界定
        2.1.2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界定
    2.2 大学生党建工作发展历程
        2.2.1 探索阶段
        2.2.2 发展阶段
        2.2.3 深化阶段
    2.3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2.3.1 加强思想建设
        2.3.2 健全党组织建设
        2.3.3 加强作风建设
        2.3.4 完善制度建设
    2.4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2.4.1 有利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开展
        2.4.2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保证
        2.4.3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力量
        2.4.4 优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
3 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党建特点
        3.1.1 大学生的特点
        3.1.2 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
    3.2 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进步
        3.2.1 党员质量不断提高
        3.2.2 党性修养逐渐成熟
        3.2.3 党建工作制度不断完善
        3.2.4 党组织作用逐渐增强
    3.3 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进步的原因
        3.3.1 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
        3.3.2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着
        3.3.3 党建工作载体进一步创新
        3.3.4 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4 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原因
    4.1 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4.1.1 部分党员政治信仰模糊
        4.1.2 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
        4.1.3 党团活动重形式轻内容
        4.1.4 党员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4.2 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原因
        4.2.1 工作理念与社会环境不匹配
        4.2.2 学生主客观因素占主导
        4.2.3 党建工作载体缺乏创新
        4.2.4 党建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5 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5.1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理念
        5.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
        5.1.2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5.1.3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党员发展新模式
    5.2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5.2.1 明确责任合理规划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5.2.2 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素质
        5.2.3 以人文关怀发挥学生党建工作主体作用
    5.3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模式
        5.3.1 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探索党建工作新渠道
        5.3.2 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
        5.3.3 以“互联网+”为平台,创建网上党建工作新模式
    5.4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
        5.4.1 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党员质量
        5.4.2 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加强监督
        5.4.3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建管理新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10)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党的作风概念
        2.1.2 党的作风建设内涵
        2.1.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2.2.2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
3 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常态化新要求的提出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反思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的简要回顾
        3.1.2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反思
    3.2 常态化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与新目标
        3.2.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
        3.2.2 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3.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4 常态化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要求
    4.1 新时期高校解决作风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4.1.1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4.1.2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4.1.3 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水平
        4.1.4 深入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4.2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4.2.1 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
        4.2.2 学风方面的问题
        4.2.3 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4.2.4 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
        4.2.5 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
    4.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官本位思想与教条主义滋长
        4.3.2 校园行政化影响与和谐校园环境受到侵蚀
        4.3.3 作风考核体系不健全与监督体系不完善
        4.3.4 学校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与制度缺陷
        4.3.5 权力过于集中与实用主义蔓延
    4.4 通过常态化来破解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难题
        4.4.1 常态化是践行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4.4.2 常态化是落实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内容的根本途径
5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构建
    5.1 制度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时效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2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常态化建设
        5.2.1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5.2.2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学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5.2.3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5.2.4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5.2.5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5.2.6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监管与落实
6 完善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6.1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6.1.1 永葆高校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6.1.2 提高执校能力的重要措施
        6.1.3 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6.2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6.2.1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
        6.2.2 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宣传机制
        6.2.3 建立健全高校组织领导机制
        6.2.4 建立健全高校干部管理机制
        6.2.5 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预警机制
        6.2.6 建立健全高校惩处激励机制
7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
    7.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
        7.1.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作用
        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学风建设的作用
        7.1.3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作用
        7.1.4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作用
        7.1.5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的作用
    7.2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
        7.2.1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7.2.2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开展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7.2.3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实效
        7.2.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夯实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7.2.5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来优化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宏观环境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高校思政课的问卷调查[D]. 马曦. 南京大学, 2020(12)
  • [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以Y学大为例[D]. 高超. 延边大学, 2020(05)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7]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D]. 祁琦.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习近平新时代政治激励理论研究[D]. 张川.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9]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李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10]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D]. 任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