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60例论文_马俊荣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60例论文_马俊荣

海林市海林镇中心卫生院 157100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心内科普通病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基线资料和出院时药物治疗情况。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相对较重、肝肾功能减退、血钠偏低、β受体阻滞剂达到目标剂量的人数相对较少、联合用药情况较多。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关注,结合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特点慎重选择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加强指导,以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16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严重危害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CHF发病率、病死率高,5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本研究旨在将年龄作为危险分层依据,结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经验。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病历,入选60例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49~78岁,平均为(64.94±6.58)岁。病程最长27年,最短11个月,平均病程(75.18±60.9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入选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慢性心衰的基础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等。

排除标准: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炎、肺梗死等病因引起的急性心衰;合并严重感染、贫血、肝脏或肾脏等其他系统的原发性疾病;住院期间死亡。

1.2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以查阅病历的方式,回顾性收集6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出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因心衰住院次数、出院时心功能分级、心衰分期、病程时间、血压、心率、心电图相关参数、心脏超声相关参数、血生化指标(肝功、肾功、尿酸、电解质等)、改善心功能的口服药物及服用剂量等。主要记录我国2015年心衰指南中涉及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口服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洋地黄类制剂等。

分组方法。根据年龄将慢性心衰患者分为2组:年龄≥65岁为老年组,共37例;年龄<65岁为非老年组,共3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慢性心衰的病因和分期、心功能的分级等)、相关检查资料(血生化、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和出院时的口服药物,包括药物种类、口服药物剂量达到2015年我国心衰指南建议中的目标剂量的最低起始剂量的患者人数、各种联合用药方案的患者人数。联合用药方案包括:联合2种用药方案,ACEI/ARB制剂:加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联合3种用药方案,ACEI/ARB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或螺内酯等;联合3种以上用药方案,在前述联合3种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地高辛等。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时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使用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慢性心衰长期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的患者逐渐减少,而且变化明显。1年间慢险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住院时应用口受体阻滞有所增长,但是达靶剂量口受体阻滞心衰(CHF)的治疗正从“强心、利尿、扩血管”短期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转为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为目标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资料表明慢险心衰的药物治疗正遵循指南逐步规范化。

3.讨论

本研究表明,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升高(P<0.05),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会直接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可能会出现血药浓度过高或作用持续时间过久,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同时可以导致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慢性心衰,心功能减低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器官的低血流灌注和相关治疗心衰的口服药物的副作用等途径可以进一步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而受损的肝肾功能反过来会进一步限制心力衰竭药物的使用,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应该重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并注意用药安全。慢性心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的损害,这主要是由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导致,一方面心衰可以引起肝脏血流灌注不足,另一方面体循环静脉淤血也可以导致肝功能受损。CHARM研究已经证实慢性心衰患者中,可以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和ALT、天冬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标记物的不同程度的升高。

在本研究中,老年心衰患者与非老年组相比血清白蛋白相对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出现的多器官功能损害中,与慢性心衰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功能损害是肾功能损害。同肝功能损害一样,这主要是由于慢性心衰后肾脏血流量灌注不足导致的,也与患者肾脏自身疾病以及应用治疗心衰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有关。近期的相关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人的肾功能损害并非仅仅由于心输出量减低引起肾脏血流低灌注引起,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心衰患者的Cre较非老年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黄峻.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01:1-5.

[2]王翔,易省阳.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01:10-12.

[3]袁羚钟,唐泽念.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537-538.

论文作者:马俊荣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60例论文_马俊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