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科学论文,中国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加强科学管理,是企业固本治标的大计”(江泽民语);“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朱镕基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管理科学的大力提倡和重视,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预示着中国的管理科学建设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发展中国管理学,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方向,同时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来补充我们的不足;发展中国管理学应高度重视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从前人的经验总结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再建中国管理学,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主持人:
孙明泉 本刊主编
日前,来自美、英、日、法、德、意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学学者和国内20多个省市的专家汇聚于东方大都市上海,出席国际管理学界最为权威的世界管理大会,就21世纪世界管理主流和中国式管理进行了认真研讨和交流。这是国际管理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国管理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契机。
近一二十年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大量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同时,管理在许多国家也受到了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认为,战后五十年间,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和同一时期科学技术上的任何突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企业界同样注重管理,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从总体来看,与国外还有不少的差距。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对搞好企业意义重大。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天津等地视察企业改革时所指出的:“加强科学管理,是企业固本治标的大计”,“要努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赋予企业管理以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科学管理”。朱镕基副总理也曾再三呼吁:“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如何发展中国的管理学,几位管理学的资深研究者和企业界人士谈了他们的理解。
急起直追:发展中国管理学是实践的要求
主持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管理科学的大力提倡和重视,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您怎么看?
郑学益:党中央如此重视管理工作,并强调发展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很有远见的。这预示着中国的管理科学建设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管理学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管理。管理如何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如何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都是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发展中国管理学,才能对企业管理的实践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我国经济正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不少企业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占有更多的制高点,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各国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在我们的家门口展开,外国品牌与中国品牌的较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国企业如何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提高竞争力?企业管理如何与拓展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这些方面的内容,同样急需我们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与探索。因此,发展中国管理学已是当务之急。
潘承烈: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效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企业经营好坏的原因固然千差万别,但从深层次来说,关键是看一个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是否真正实现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所提出的“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能否实现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经济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因此,加大管理科学研究力度,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紧迫。
张瑞敏:我国企业目前最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人才,而是管理。中国管理学的振兴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这不仅仅是理论界的事,也是摆在企业界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管理学的创新和发展,其基础和源泉是企业管理的实践,同时它又能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当前,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向管理要市场,要效益,离不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企业提供指导。我们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深深感到,企业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也要关注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为再建中国的管理学贡献力量。
洋为中用:发展中国管理学应“以我为主”
主持人: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由此也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对管理非常重视,有许多管理理论相继问世,也有许多成功的管理模式推出。请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国际上管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郑学益:世纪之交,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原动力。新推出的管理学说不胜枚举,但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理性管理。这是相对于理性管理即科学管理而言的,如强调管理艺术、重视以人为本、用直觉判断环境变化等。二是简化管理。即简化组织结构,把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简化产品,反对过分追求花色品种和功能而导致利润下降,把增加花色品种和功能与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结合起来考虑。三是弹性管理。如企业规模适度化、管理组织灵活化、工作时间分散化等。四是满意管理。即要求企业与顾客、社会、股东和员工保持最优化的关系,使各方面都感到满意。此外,还有绿色管理、国际化管理等,不一而足。
主持人: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都是共通的。那么,这些新的管理理论,是不是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再煞费苦心地研究和探索?
潘承烈: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战后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必须同时探索并形成适应本国或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而不能照搬别人现成的经验或模式。因为管理在涉及到生产力方面所采用的一些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固然基本上普遍适用,但在涉及到生产关系时,则随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体制,以及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异。如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管理方式”;德国的企业在组织上有工人占半数的监事会等等,都反映了这些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探讨中国特色的管理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坚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方向,同时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管理科学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我们要有意识地从经验的积累中领悟并摸索规律,形成真正在我国土地上生长、发育的管理科学。但也必须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技术比较落后,管理水平比较低。为迎头赶上,需要认真学习各国在这方面的成就、经验。但这种学习不是照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而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他人之长,来补充我们的不足,做到“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高度重视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
主持人:我国古代有很多论著涉及到管理,如《孙子兵法》、《论语》等,如今读来仍有启迪意义。重建中国的管理学,是不是也包含着对古代管理思想的批判继承?
郑学益:是的。在管理科学的重建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挖掘和运用。我国近代实业家刘国钧、陈嘉庚等就曾有意识地从《论语》、《孙子兵法》等古代著作中寻求启迪和借鉴,并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比较自觉地探索、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曾说过:他们在确立企业发展、经营大局,培育职工队伍威武不屈、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以及在制定企业竞争谋略方面,都曾吸取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的优秀思想。但总的说来,目前,不仅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历史遗产的挖掘和运用存在着严重不足,而且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总结和升华也做得很不够。
潘承烈: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中不能不反映出这些文化传统的痕迹与影响。我们需要积极去研究、筛选、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现代化管理服务。诚然,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论著中找到今天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具体答案,但从古人长期实践中所提出的哲理、格言、警句,以及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中,却可以得到知识和智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浩瀚的经、史、子、集,如能认真从管理的角度去重新研读,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定能获取丰富的营养。
我们既反对不加分析地沿袭古人的东西,抱残守缺,甚至“食古不化”,也反对全盘否定我们伟大民族过去对自己的老祖宗一无所知而妄自菲薄。
总结推广: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
主持人:再建中国的管理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条件是否已成熟?
郑学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管理理论,研究和总结中国的经营管理思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为再建中国管理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涌现出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卓有成效,各具特色,为再建中国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比如,青岛海尔集团近年来就在管理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在中国跨世纪发展中,勇敢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出要创国际名牌。这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主持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教授认为,管理科学是关于寻求人的最优才智和最满意行为的理论。海尔的管理实践是不是也借鉴了这一理论?
张瑞敏:我们广泛借鉴了多种管理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天、每事进行清理和控制,其主要内涵是贯穿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日事日毕日清”制度。具体地讲,就是企业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的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计划执行,每日将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日控、事控的目的,确保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有人认为工人劳动效率不高,是由于工人“懒惰”和“不负责任”造成的。实践说明,这是完全错误的。另有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如果工人工作没干好,就得从管理本身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显然,后者比前者大大进了一步。但加尼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乌契在他的《Z理论》一书中又对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Z理论”把企业当作一个亲密的组织,强调对工人的友谊与信任,认为每个工人都能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并能把自己最优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我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现代的管理思想,我们应借鉴参考,同时要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创新。
主持人:包括海尔在内的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总结推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在不同的企业推广和嫁接这些成功的管理模式?
郑学益:我想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一些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值得学习,但不能照搬,而必须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批企业从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法,大胆地实践,敢于打破常规,终于闯出了一条新路。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循守旧、顾虑重重,或者步子迈得太小,一遇到阻力就打退堂鼓。极其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关键在于思想要解放,观念要变革,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先进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才能真正学到手。
顺应潮流:全面推进管理方式的变革
主持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此也带来了观念的变革。比如,信息网络目前在全球飞速发展,网络内的用户可以与同一网络内的其它任何用户即时沟通。这些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对管理会产生哪些影响?
潘承烈:通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正改变着传统企业管理中的许多做法。比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继续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便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
主持人:现代管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重视人的作用。我国企业应如何跟上这一发展步伐?
张瑞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谁拥有了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进一步看,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进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是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整体运动过程。伴随着经济结构变革与推动,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如果没有这种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任何经济的现代化便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实践中积极培育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人是主体,一切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主体富有热情、富有责任感地去进行创造,使管理体制和人的内在的需求和谐地统一起来。
主持人: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十分引人注目,而中外经营管理思想的相互磨合、相互交融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界、学术界如何适应这一潮流,尽早作出相应的安排,应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郑学益:经营管理思想是企业活动的灵魂,是企业行为的先导。它是“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经济运行的每一环节、每一层次都渗透着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的发展或停滞、成功或失败无不融入正确或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思想是有个性的,必然要受到民族特性、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从而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经营管理思想又有共性,在近、现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营管理思想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而且日趋频繁,日趋加速。在此情况下,加强、改善我国的企业管理,振兴、再建中国的管理学,就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与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并加以必要的改造、充实和发展。在实践中,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两者板块式的简单拼凑、对接,或盲目地全盘照搬。只有不脱离民族的深厚土壤,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才能使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界、学术界要以广博的胸怀、时代的眼光审视、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