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靠学生自己学,学生不是留声机、照相机,感兴趣的才会记下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我们培养的目标、对象也是学生,所以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超疏水表面的构建主要是利用了铜和银两种金属的氧化还原电势([Cu2+/Cu (+0.337)- Ag+/Ag (+0.799 1)])的差异进行第2相金属沉积。制备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将洁净的铜块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后,在较短的时间内(10 s~60 s)将银置换出来,被还原的银在铜块表面沉淀并选择生长。调整反应时间、预处理温度可以对微观形貌进行调控。将这种沉积了银粒子的铜块放入硫醇溶液中,利用硫醇与银之间极易键和的特点,在表面组装上一层硫醇分子,以降低表面的自由能从而实现表面超疏水。
——顾明远
顾明远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
文|杨静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当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1948年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未果,迫于生计而从事代课老师的选择,决定了顾明远一生的事业。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有那么一会儿,皮特和我只是站在那里,盯着对方看。接着,皮特缓缓抬手到脸旁,胳膊肘弯曲,膝盖也屈了下来,好像随时准备跨步进攻。
顾明远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展示了比较教育如何服务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型。他曾在改革开放初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视角,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1962年,顾明远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从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
比较教育具有可比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等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顾明远认为,比较教育运用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的方法。他强调两点:一是比较法是比较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二是方法的多样化。比较教育方法演变的历程验证了这一结论,证明了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坚持文化传统是顾明远的一贯主张。他认为,“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所以,“比较教育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正是坚持了文化传统,他才可能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形成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并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主义研究范式。
5.nidün-dü eɡelitei,sedkil-dü qairalaltai(眼里有情,心理有爱)
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是他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