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成果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江泽民总书记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以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新高潮,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新观点。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立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心东移的必然要求。许多文章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其诞生之日起,重心是在西欧等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19世纪70年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所导致的西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定程度上的缓和,以及东方社会革命的兴起,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心也相应开始东移。东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实践,必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突出出来。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是扬弃“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局限的必然要求。一些文章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形而上学地把马恩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曲解为永恒的终极真理,靠“本本”指导实践;(2 )时空错位地把马恩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套到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超出了适用的范围;(3 )主次颠倒地夸大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革命的作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 )人为扭曲了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把“一国胜利论”曲解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犯了急躁冒进的急性病;(5 )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开放性,搞闭关自守的“地域共产主义”。一言以蔽之,“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在本质上违背了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从而导致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观空想。对其局限的扬弃,必然呼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是反思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创立的。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
许多文章着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大家认为,不论是从主体论的角度,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包含两个质的规定性,一是社会主义,一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辩证统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东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不可超越的不发达的阶段。有的学者认为在把握这两个含义时应当注意三点:(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中的社会主义,决定了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中的初级阶段,决定了它不是完全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因而还必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为这些经济关系是与一定的不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仍然有其存在的依据,并能够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东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经的一个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忘记了它的历史起点,看不到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就会陷入空想;反之,忘记了它的终点,看不到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所以,在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即基本内涵时,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辩证地结合起来。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文章大多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角度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有部分文章着重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使我们的思想和决策立足于科学的可靠的基点上,并不只是一个了解和尊重外部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主体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作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如果我们自己不了解、不重视自己是站在什么样的起点上,有什么样的条件、能力和切实需要等,就不会懂得真正应该和能够做什么,这就叫做“主体定位不准”。如果主体自我定位不准,那么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路线和方针必然会发生偏差和失误。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步步推进并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与我们重新校正了自己的定位分不开的。当代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科学而准确的自我定位,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
有的文章则指出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100 多年前的预见和描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人由此疑惑,我们是不是还在坚持社会主义?这就涉及到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单纯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中找答案,用既定的框框来剪裁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认识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社会主义,要注意三点:(1)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社会主义。 只有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才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2)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来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有效的组织形式、管理经验,才能具备超出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3 )社会主义必须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正是运用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典范。它把社会主义的性质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辩证统一起来,表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改变不发达面貌走向高级阶段的伟大历史进程。有的文章还特别指出,不能割裂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不能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只有站在历史动态整体的高度,并且把人的自觉选择和努力奋斗考虑在内,才能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并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它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起,共同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座大厦的基石。用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入口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门槛,包含着整个理论体系一切问题的根据。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因而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不能不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首要的中心理论问题;其他一切理论问题都是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的。从理论更深层次上看,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基本理论问题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的起始范畴。有的文章认为,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抽象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范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后依次进入具体的社会主义本体范畴、社会主义动力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范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范畴等等。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演进的过程,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顺序不能跳跃,更不能颠倒,从中抽象掉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后面的范畴就难以理解,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这一系列范畴的逻辑起点。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与中国的客观历史进程相符合的,符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历史是从哪里开始的,思想进程也要从哪里开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理论上也只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才真正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才容易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成为我们党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思想武器。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