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通信产业发展走向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交通论文,通信产业论文,经济技术合作论文,走向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通/通信是经济的推进器,也是流通节奏的控制器。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及其设施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长期受到交通/通信“瓶颈”的制约,每每导致宏观经济进程和微观经济活动受阻,不时为这些“瓶颈”付出高昂的代价。据估计,由于交通/通信发展滞后,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包括交通/通信在内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交通/通信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运输5种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的运输能力。截至199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8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8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0.9万公里,民航航线里程122万公里,管道运输里程1.6万公里。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刺激下,邮电通信需求旺盛,邮电业务总量达到462.7亿元,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514万公里,长话电路42万路。这几年,交通能力和绩效增长较慢,通信能力和绩效发展迅速,后者主要指标增长都达到两位数。但是,因基础设施长期欠帐太多,一时也难以根本扭转交通/通信严重落后的局面。按国土面积计算,每万平方公里只有铁路60.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只有公路11.3公里,每万平方公里只有内河通航里程113.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只有民航航线12.7公里;每人每年平均发寄信函只有5.8件,每百人平均拥有电话机数只有2.2部。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的交通/通信状况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目前,在全国许多繁忙的交通/通信路段,运输和传送能力严重不足,物流、人流、信息流难以畅行的困扰普遍存在。
中国政府为了迅速改善交通/通信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对包括交通/通信在内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应逐步实现产业运作、资金筹措、技术构成、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调整和转向。
一、产业运作从高度监管体制转向适度监管和适度竞争体制
基础产业在许多国家都经历过从高度监管到高度竞争的发展过程。产业在不同运作条件下表现出的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十分明显(见表1)。
表1 基础产业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技术经济基本特征
高度监管高度竞争
政府主要的所有者、直接管理者 非主要的所有者、间接管理者
投资单一的国家投入多元的社会投入
规模按指令计划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按市场法则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公司主要业务公司受严格控制和保护 主要业务公司接受法律管制和市场选择
竞争限制竞争者加入鼓励在不同层次开展竞争
市场
具有垄断性的卖方市场 具有竞争性的买方市场
业务
重视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扩展 重新新兴产品和服务的开拓
创新
应用高新技术速度缓慢 应用高新技术速度快
成本
技术进步慢,营运及服务成本高 技术进步快,营运及服务成本低
一般来说,在基础产业十分脆弱而社会需求和技术能力有限的国家和地区,采取高度监管体制以国家意志和政府投入建立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且国营行业(或企业),对基础产业的发展起到过历史性的促进作用,能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开展垄断经营。但是,长期垄断必然出现的效率低下,一直困扰各国政府、地方当局和社会公众。
80年代以来,在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促成了高度监管软化、市场竞争激化的局面,推动了产业和企业效率的提高。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来说,基础产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速市场机制发育,但涉及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不能放弃监管,无序竞争。比较稳妥的办法是,结合国情组织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行,在机制上,允许市场与监管并存;在体制上,允许所有制多元化;在经营上,允许中──中、中──外合作,形成相对活跃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担负宏观调控的管理责任,实行适度监管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方针(见图1)。
图1 基础产业的合理动作
二、资金筹措从单一的国家投资转向利用国内外多元组合投资
资金筹措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难点,解决资金短缺也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现时条件下,从国内外筹资的途径大体上可分为自行筹资、债务融资、股权转让等3大类,具体划分可列出11种(见图2)。
图2 基础产业的资金措施途径
自1988年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约1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投资和国内贷款,现已占到全社会总投资的3/4左右,国家预算内投资已由9%下降到7%,利用外资一直维持在大约6%。随着改革的深入,投资主体的企业化,国家预算内投资很难有大幅度增长,较有潜力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筹和引进外资。
中国交通/通信产业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般都具有利润积累、创汇收入、发行债券的自筹资金能力,当前,应首先利用基础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自我积累。在急于引进技术、改善装备、扩大生产能力、加速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债务融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追加产业或企业的投入,谋求新的竞争优势。
基础产业中的国际合作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成功先例,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交通/通信产业的市场潜力和盈利前景看好,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中外资本的融合。在投资选择上,中国有大量的尚待启动的项目,其中十分重要的两项大规模项目是京沪客运高速铁路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金字号工程”(Golden Projects)。前者是中国第一条贯穿京、津、冀、鲁、皖、苏、沪四省三市,长达1300公里、时速250~300公里的高速铁路。后者是由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支持的,由外资信息资源网(金关工程)、电子货币工程及现代支付系统(金卡工程)、税务电子化系统(金税工程)及其他各种专业业务通信网组成的,通达全国各地、传输速率达每秒Gb级的信息基础设施。这两个拟议中的跨世纪项目,前期研究和初步规划正在进行,己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的建设和投入营运将大大改善中国的交通和通信的技术构成和承载能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由于高速铁路和高速信息公路投入很大,特别是资金投入巨大,中国有关方面期待在这一重要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中,与各国、各方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无疑,这两项工程的建成将在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章。
三、技术结构从现有技术改良转向高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交通技术在当代高技术的冲击下,已不满足于传统技术的改良,转而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传感器等现代手段引入陆用、海用、空用各类运输工具中。与此同时,在交通系统内部各种交通方式也在不断竞争。以快速性著称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一直在进行较量,由于经济节奏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缺,能源成本的提高和废气排放的管制,高速铁路在这几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方面显示了竞争力(见表2)。
表2 三种交通方式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空中航线
行驶速度 1 0.52-3
工程用地 1 2-2.5 极少
燃料消耗 1 5.35.6
二氧化碳排放 1 3 4
高速铁路大量采用高新技术成果,使传统的铁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是新一代铁路技术的标志。由于中国既有铁路特别是京沪线上的严重超载,其安全性、舒适性、准时性已受到挑战。建设高速铁路除了在增加运力、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上具有现实意义外,在技术进步,改善交通运输技术结构上更具有深远意义。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投产运营后,预计年客运能力双向可达1.2亿人次以上,高峰日单向可达30万人次,比目前提高3倍,京沪全程旅行时间将由目前特快运行17小时缩短到7小时。既有线路因高速铁路的分流,年货运能力可提高1倍,运送速度可提高10~15%。高速铁路将引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从而推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组织管理、运营效率、服务质量迈上新台阶,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通信技术新近取得了若干突破性进展,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中国因原有的通信设施规模很小,易于更新改造,近几年投建的通信项目,注意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已使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的技术构成明显加强,国际上最新应用的光纤、卫星、移动通信和程控交换、多媒体终端,在中国都有了应用,体现了后进国家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后发利益”。
中国为了适应全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已采取了兴建中国信息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ture,CNII),即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实际步骤。“八五”期间新建的22条、长达3.7万公里的光缆干线已接近尾声;通达21个省市的中国高速数字数据网(DDN)一期工程即将投运;依托于光缆骨干网的中国分组数据网(Chinapac)己覆盖1000多个市县并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连通。在未来的3~5年内将再铺设贯穿中国南北、东西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使90%的地市拥有大容量光缆(一条光缆可开通几十万到上百万条电路),每个省会城市都有数条光缆汇聚。此外,若干卫星地面站将在中国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建立,从而构建出天地一体的公用通信骨干网络。
四、建设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中的国际合作机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由国家单独投资、政府主管部门垄断经营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在长期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弊端:第一,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形式进行投资,财力负担很重,难以满足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第二,投资者与建设者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造成建设周期长、费用高、质量低;第三,投资主体和所有者行政化,不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不利于企业追求效率和提高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正在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新的投资体制和经营机制。针对即将启动的交通/通信重点工程项目──高速铁路和CNII,准备加大改革和开放力度,使这些过去处于高度集中、独家垄断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服务市场化。
考虑到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大量游资,中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和交通/通信项目国际合作的若干成功先例,中外各方参与中国高速铁路和CNII的合资建设和营运是可能的、可行的。事实上,国际上对中国拟建的上述两大工程反映十分积极,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产业集团已和中国有关方面接触,一场争夺投资机会的竞争已经展开。
我们认为:中国拥有的12亿人口对交通/通信的需求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日益增长。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具有像中国一样的市场潜力,着意与中国合作无疑是富有远见的选择。中外在交通/通信领域中的合作包括多种方式,例如:(1)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组织中外合资的股份有限公司;(2)向中国提供交通/通信的先进设备或系统,并安排出口信贷;(3)推动本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贷款;(4)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和/或商业银行向中国提供贷款;(5)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项目中,实际BOT(Building-Operation-Transfering)方式;(6)在中国直接投资修建向使用者收费的公路、桥梁、隧道、码头等设施;(7)对中国开展交通/通信重大装备的租赁业务;(8)购置中国交通/通信上市公司的债券或股票(9)与中国有关科技机构进行联合研究、设计和试验;(10)派遣业务家向中国提供咨询服务和接受中方人员培训。
从上述10点可见,在交通/通信领域的合作范围十分广阔,对国际投资者和产业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