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的护理方法,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方法:通过对2013年6月到2015年7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行气管切开术的31例患者的病情、临床相关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治愈28例,均未出现相关肺部并发症,死亡3例,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治愈率为90.32%。结论:我们认为对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采取正确科学地呼吸道管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够使患者呼吸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的降低,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术;护理要点
在临床工作中烧伤并发呼吸道损伤很常见。呼吸道损伤是由于烟雾或热力导致的呼吸道及肺实质组织的损害,汽油、化工原料等易燃易爆物物均可以引起呼吸道烧伤[1],一旦发生严重呼吸道损伤可以引起呼吸道的阻塞,从而使患者出现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是导致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及常见原因[2]。因此,临床上对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患者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做好相关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采取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3]。现将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例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31例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0.9±12.5)岁,烧伤面积38%~97%,程度为Ⅱ~ Ⅲ°,是由于汽油、火焰、化学涂料等引起的损伤。31例患者中中度吸人性损伤24例,重度吸人性损伤7例,31例患者均于伤后3~8小时行气管切开,平均时间为4.2小时,其中7例患者气管切开后使用机械通气。经过临床系统治疗、呼吸道管理与正确护理,28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治愈出院,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治愈率为90.32%。
2.方法:
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于呼吸道损伤病人床边行抢救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仰卧位,如患者合并严重颈椎病或颈部瘦弱者可采用平卧位。从环状软骨下缘做纵向切口,分离颈前肌群达气管前,后要求充分止血,以防止出血进一步加重病情。病情好转后堵管24~48小时,手术切口通过蝶形胶布固定。
3.结果:
本研究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患者31例,31例患者均于伤后3~8小时行气管切开,7例患者气管切开后使用机械通气,经过临床系统治疗、正确护理,28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为90.32%。
4.护理要点分析:
由于烧伤合并呼吸道损伤可以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从而造成呼吸道梗阻,引起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缺氧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如果未能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可以导致肺水肿、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的严重的并发症[4]。临床上对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患者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做好相关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采取正确合理的护理措施,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治愈率。
4.1 术前谈话与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气管切开手术的对于抢救患者重要性及创伤性等缺乏了解,因此在行气管切开手术之前临床大夫与护理人员要耐心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解释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家属的信任和配合。让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理解、接受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大夫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此外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出现焦虑、恐惧、
消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给予病人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讲述痊愈的病例,使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从而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4.1 体位护理
疾病早期患者取侧卧位,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病情平稳以后可以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15°~30°。在对病人更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气管切开处,以避免套管脱出发生窒息严重后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 病情的观察
根据患者的烧伤创面情况将患者安于普通病床或悬浮床。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呼吸和血压每 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此外还需要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瞳孔状况,将上述结果详细记录在患者护理记录单上。由于呼吸道损伤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因此需要实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认真做好记录。如果发现上述指标异常,应立刻通知临床大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4.2 呼吸道护理
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的改善,
从而可以提高氧分压,改善患者呼吸功能。⑴吸氧 无机械通气患者
采用面罩吸氧法,氧流量4~6L/min,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仍较低,可以适当调整氧流量,使吸氧浓度保持在在40%-60%之间。严重缺氧患者,可以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⑵吸痰 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每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 次,从而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如果患者咳痰无力时,可通过吸痰器、吸痰管吸痰将患者粘液或分泌物吸出,吸痰过程中吸痰时动作轻柔,而且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出痰液后需要观察痰量、痰液颜色、气味,并对上述内容做好详细记录。⑶套管护理 应该将导管固定牢固,防止脱出,且保证导管通畅。本组31例气管切开者患者,无1 例发生套管脱出。为防止感染,需要保持套管清洁,每日更换吸痰用物,对于灭菌蒸馏水必须标明气管切开用及口鼻用,不可将其混用[5]。⑷气道冲洗 用1.2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气道,可以对痰液进行稀释,保持呼吸道通畅。⑸ 气道湿化 呼吸道损伤患者,尤其行是气管切开手术者,上呼吸道的湿化功能已经丧失[6],此外气管导管内给氧或机械通气,从而导致呼吸道更加干燥。因此需要对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行气道湿化治疗。可以行间歇湿化或持续湿化,气道湿化需要要选择合理的湿化液,在临床常用的湿化液主要为蒸馏水、生 理盐水、高渗盐水(为1.25%的碳酸氢钠)和0.45%的盐水。相关文献报道0.45%的盐水的湿化效果较生理盐水好[7],与0.45%的盐水相比,1.25%的碳酸氢钠能更加有效的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8]。间歇湿化方式是在5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8万单位庆大霉素及4000单位糜蛋白酶,将上述混合溶液于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5 ml,每日的总量不超过200 ml,通过间歇湿化气道可以防止痰液粘稠、结痂,有助于痰液排出。持续湿化方式是以输液方式通过头皮针将湿化液缓慢 入气管内,湿化液可以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也可根据临床需要加入抗生素等其他药物,滴数需要控制在4~6滴/min,24 h小时注入量不少于 200 ml。
4.3饮食护理
饮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肠外、鼻饲和自理等方式,患者需要补充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提高抵抗力,促进疾病的恢复。
5.结论
对合并呼吸道损伤的烧伤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采取正确科学地呼吸道管理方法及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够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之杨,许丰勋.烧伤救治手册.第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82.
[2]黎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
[3]莫华.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J]. 当代护士,2010,08:57 ~59。
[4]李文军,杨晓军.吸入性损伤的病因机制与临床特点[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70.
[5]气管切开术.临床医疗护理常规,2004,3:273-274。
[6]曹淑琴.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呼吸道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40.
[7]陈爱清 许晓洁 等.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09,30(14):1400-1401。
[8]李纯.0.45%氯化钠溶液与碳酸氢钠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J .江苏医药2010,36(14):1621-1622。
论文作者:邱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道论文; 气管论文; 损伤论文; 烧伤论文; 病情论文; 气道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