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艾香
(江苏省六合区人民医院儿科 211500)
【摘要】 目的:对科室近期连续出现的6例输液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将不良后果减少至最低。方法:根据我科近期发生5例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观察输液反应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小儿输液反应近期异常增多,且在同一病房连续发生,如不及时控制,后果很严重。结论:引起临床输液反应原因甚多,主要有液体的质量、环境污染、操作不当等因素,应加强对各环节质量的控制,减少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输液;临床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065-02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和类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其他尚有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1]。输液反应临床多见,但近年来本院均采用一次性静密过滤输液器,因此输液反应很少发生。本次我院儿科于2015年5-6月连续发生的5例输液反应,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发生输液反应患儿5例,其中男童3例、女童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年龄5.8岁,均为夏季发病。
1.2 临床表现
5例入院时皆有发热症状,入院体温37~38.4℃,其中1例确诊为支气管炎,2例为肺炎,1例为扁桃体炎,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热性惊厥;1例肺炎患儿连续发生两次输液反应。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例,淋巴细胞计数偏高2例,CRP升高2例,5例粪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治疗及结果
5例住院后均静点滴溴己新、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及热毒宁等,体温有波动者3例,5例住院1~4d,均先后发生输液反应,全部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测体温38.3~40.2c,易惊、烦躁、哭闹、气促、躁动、面色苍白、均无皮疹、无抽搐,立即更换原液体及输液设备,遵医嘱用药,2例肌注非那根,静注地塞米松3~7mg,1例肌注退热药,4例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经过以上综合处理,3~6h后5例患儿体温均正常,病情稳定。其中有3例患儿住在同一病室,两天内先后发生,其中一例输液结束后30分钟出现寒战、高热,经处理后体温正常,于次日输注同样药品,在输注第三瓶液体5分钟后再次出现寒战、高热,第三日停第三瓶液体后,输液无反应。同时,填写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单,上报药剂科进行分析[2];填写不良事件上报表,上报护理部和院感部门,多部门联合进行原因排查。
2.讨论
本组共5例,短期内集体发生输液反应,其中有3例在同一病室,有同一病人发生两次,春夏交界,也是输液反应发生的高峰季节。分析5例输液反应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液体的质量。液体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有各种微粒或细菌,同时在包装储存时由于破损或储存时间过长、储存条件差等受到污染或变质。②环境污染。据报道,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是造成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液体受到空气微粒子污染而发生热源反应。中央空调出风口清洗不到位及病室环境消毒不严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空气中较大的微粒进入人体也可致热源反应。③操作不当。护士在加入药物时消毒不严或操作不当将细菌或微粒带人液体,未做到一药一针,药物溶解不彻底,均可能增加液体中的微粒数量,引发输液反应。④液体中加入药物过多或配伍不当。据统计,一瓶液体中加药一般在2~5种;多种药物配伍,不可避免产生配伍反应,甚至形成较大颗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几率。⑤药液配置过早。病房每天输液患者较多,工作繁重,治疗室护士集中配液,开启输液瓶到输液完毕一般长达4~6h,更易发生输液反应。⑥输液用具及输液管等清洗不净或消毒不彻底、保存不当等也会受到污染。⑦与患儿体质及病情有关。过敏体质、应激性差的体质、某些疾病对输液较敏感及输液速度过快,也容易发生输液反应。⑧药液配置环境消毒不严、护士的手卫生落实不到位,均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引起输液反应。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为了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①把好液体质量关。②加强治疗室的消毒,包括空气、配液台面、抹布的消毒等,护理人员应在无尘、无菌环境中配药;病房环境尽可能保持干净,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床单元每日用消毒液拖抹,并做到一床一巾。③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消毒制度,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的原则[3],以免将异物及细菌带入液体。④输液配伍中尽可能少加药物,更应注意配伍禁忌,对所有药物现配现用,保证1小时内使用。据报道,一般药物配制后3~5h即有细菌生长。⑤输液设备质量必须过关:输液器及注射器必须要保证无菌,无致热源;使用前应严格检查一次性输液用品的包装及效期,如有过期、损坏或漏气,应及时处理并禁止使用⑥输液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等,对于体质较弱、过敏体质患儿在静脉输液时,开始输液1h 前输液速度应不宜太快[4],合理安排用药顺序,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反应。⑦成立安全监控小组。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方法,如出现静脉输液反应,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不仅给患儿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会引起家长的不安,出现医疗纠纷。为保证患儿安全健康的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人员应分析掌握各种可能引发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输液反应,这不仅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8.
[2]周益明.小儿静脉输液中舒适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J]. 医学信息,2013,6(5):945 -946.
[3]陶金民,朱娟.循证护理对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65 -66.
[4]谢梁燕,夏华平,袁圆.心理支持在门诊患儿静脉补液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09,7(12):3209 -3210.
论文作者:陈艾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液体论文; 发生论文; 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原因论文; 药物论文; 细菌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