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中脊柱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8例患者,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手术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观察组29例:运用“TINAVI”机器人导航系统,对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平均单枚置钉时间、透视次数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导航下置钉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透视次数,有效的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应用。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椎弓根螺钉置入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ed effec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surgical robot.Methods:58 cases of patients,2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freehand pedicle screws of traditional of patient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29 cases:the use of robot SPINEBOT system for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of patients.Results: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ate of 10.34%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1.3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o observe the average drilling time,patients with fluoroscopy times,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fluoroscopy tim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robotic surge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urgical trauma,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surgery,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脊柱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手术方式就是椎弓根螺钉置入,因为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微创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发展,微创脊柱手术机器人的相关研发受到了脊柱临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主要研究目的就是可以用机器人在微创手脊柱手术中进行辅助操作[1],有利于避免X线对医师造成的透视损伤,所以在微创脊柱手术中运用机器人进行操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通过观察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机器人进行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操作,观察机器人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共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7至63岁,平均年龄(52.5±1.7)岁。
观察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32至68岁,平均年龄(55.8±1.9)岁,两者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传统手术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
观察组:运用“天玑”(TINAVI Tirobot)机器人导航系统,对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此系统是由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研发的6个自由度机械臂,其中有一个平面C型臂和外科操作系统所成立的自动化双平面透视对机器人进行引导的系统。在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手术中,距离差距约为(1.12±0.13)mm,运用自动化双平面透视系统引导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一共置入150枚螺钉(腰椎114枚,胸椎36枚),术前的设计与术后的轴向角度平均差异是(2.14±1.21)°,外偏角平均差异是(0.82±1.1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单枚置钉时间(总置钉时间/螺钉枚数)、透视次数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41.3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单枚置钉时间、透视次数的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在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中脊柱的手术中应用机器人可以有效的减少误差、提高精细以及稳定等,可以在较危险的环境中使用。在脊柱微创手术中对技术的要求就是准确、动作稳定、精细,避免对神经造成伤害,所以机器人手术能满足脊柱微创手术的需要;机器人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机器人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严格,确保能完成精准的手术操作。机器人的灵活性较高,可以在连续的空间范围中工作,更能实行给定范围的姿态变化,能有效的避免对重要组织的伤害,达到手术的最佳效果。
运用机器人在脊柱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与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比较,能有效的提高术中的精准度,每个脊柱机器人系统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失误率都比徒手置入螺钉的要低很多;传统的手术方法时间较长,而且过程麻烦,操作医师容易产生疲劳,而机器人的工作状态稳定,不会产生疲劳;传统手术医师操作不当会诱发很多的并发症,所以对于资历尚浅的医师不可进行置钉,而脊柱机器人诱发椎弓根骨折、爆裂以及螺钉定位错误[3],定位不良,对神经、内脏、血管、硬膜等造成伤害的并发症情况较少;传统手术会让医师受到大量的X线辐射,易患皮肤癌、甲状腺癌、白血病以及脱发等严重疾病[3],用脊柱机器人进行微创椎弓根置入避免此类情况,而且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因为手术切口较小,所以出血量较少,有利于患者快速的恢复,脊柱机器人能对较为困难的解剖位置更加具体和灵活的操作[4]。但是机器人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价格昂贵,无法在各医院普及;通过导航原理对机器人进行定位,易产生漂移的情况从而出现误差[5];机器人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手术,超过复杂的难以进行,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定位的维护和保养。
外科手术日后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微创手术为主,而运用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有助于减少X线对临床医师的身体伤害,有提高安全和有效性等优势,但是我国的机器人椎弓根螺钉植入脊柱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机器人系统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但是我国此领域还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微创椎弓根螺钉置入中脊柱应用机器人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处于初期发展时期,但是其自动化、微创化以及智能化都在不断的发展,也成为了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创伤、而且手术操作简单,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透视次数,有效的促进了微创脊柱外科的应用发展,对于应用机器人所产生的弊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中能克服,对于外科机器人系统的开展,必能有效的推动脊柱外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Kim MJ,Ha Y. Robot-assisted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using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J]. Acta Neurochir,2010,152:675 -679.
[2] 张鹤,韩建达,周跃. 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打孔的实验研究[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12):1166-1169.
[3] 王军强,赵春鹏,胡磊,等. 远程外科机器人辅助胫骨髓内钉内固定系统的初步应用[J].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82-686.
[4] Devito DP,Kaplan L,Dietl R,et al. Clinical acceptance and accuracy assessment of spinal implants guided with SpineAssist surgical robot:retrospective study[J]. Spine,2010,35(24):2109-2115.
[5] 张春霖,赵玉果,张昌盛,等. 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腰椎弓根标准轴位引导置针[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5):6466-6470.
论文作者:张在田,张绪华,卫志华,施傅森,杨冬辉,杨建,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7
标签:机器人论文; 脊柱论文; 手术论文; 螺钉论文; 微创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