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_企业经济论文

2001~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_企业经济论文

2001-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对2001-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共分四个部分:2001年中国外贸状况、2002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2001与2002年中国进出口预测以及政策建议。

一、2001年中国外贸状况

2001年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增幅迅速回落。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5097.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7.5%;出口2661.5亿美元,增长6.8%;进口2436.1亿美元,增长8.2%;实现贸易顺差225.4亿美元。2001年中国进出口运行的主要特点有:进出口增长前高后低;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增势趋缓;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平衡;从企业性质来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3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近50%,其增量占全部增量的87%;从国别来看,对新兴市场出口渐有起色,对传统市场出口增速放缓,对美国出口增速微幅下挫,对香港特区出口增长小幅回升;从商品构成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回落,大宗商品出口增长较慢或出现下降。

中国外贸增速猛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世界贸易增速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超过预期;第二,国际市场一些商品特别是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第三,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区域内贸易扩大相对降低了对区外的需求。

2001年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美国、日本与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普遍降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表现得最为明显,其他发达国家也凸显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00年的3.5%迅速下降到2001年的1.0%左右。

亚洲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如今又成为引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导火线。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经过近1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下降。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1.2%,第二季度增长0.2%。个人消费开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和政府开支增加是推动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季度以及美国"9·11"事件后,美国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私人消费受到抑制,从而使本来已经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由于消费开支增长乏力,公司盈利持续下降,影响了企业的资本投资,加上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不利因素,预计2001年美国经济只能增长0.3%左右,与2000年5%的高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0年欧盟与日本的经济增长分别为3.3%与1.7%,预计2001年他们的增长分别只能达到1.8%与-0.2%左右,欧盟增长放慢,日本再次陷入衰退。

由于对发达国家的前景看淡,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发生逆转,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随着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外部脆弱性不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还受到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稳定性的影响。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墨西哥、韩国、新加坡、香港特区及马来西亚等,将受到最大程度的不利影响。

2001年世界贸易增速比2000年大幅下跌,加之世界许多商品价格下跌,预计2001年世界贸易(出口)总量名义增长率从2001年的11.9%猛降到2.5%左右。

在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放缓的影响下,2001年中国外贸增速比2000年大幅度下降,不过仍然保持了进出口7.5%的增长。这是由于2001年初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积极为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提高出口退税率,简化海关监管手续,为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加大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规范并放宽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对生产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进一步完善了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因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外贸进出口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二、2002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分析

目前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事件,将加深景气低迷,发达国家内部面临的结构性调整还需时日。但由于2001年开始各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因此200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可能会略有好转。

2002年的美国经济尽管仍将困难重重,但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一是美国已经9次降息,利息已经降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二是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今后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最终法案,这是美国20年来最大的一项减税计划,2001年的减税总额为560亿美元,2002年的减税总额约1000亿美元。在目前美国经济处于疲软状态的情况下,这一计划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复苏。预计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0.5%左右。

欧盟经济2000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增速达到3.3%,2001年不如2000年,预计为1.8%,2002年将稍高于2001年,为2.2%。日本经历了近10年的停滞,2000年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增长,增长速度达到1.7%。但是,最近日本经济出现了急剧减速的趋势,并将再次陷入衰退。最近几个月,日本经济正在持续恶化。不仅企业利润以及企绩状况在减少,作为“引擎”的设备投资前景严峻,而且占国内生产总值60%的个人消费仍没有出现恢复的征兆,个人消费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雇佣形势依然严峻,受美英空袭阿富汗的影响,日本出口的复苏时间也将被推迟。由于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以及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使得美国的个人消费有所减少,这可能影响日本国民的消费心理。预计2002年日本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将连续两年经济出现负增长。预计2002年度将出现0.3%的负增长。

由于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减缓,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比2000年大幅度降低。在外需增长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2001年中国继续实施的“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对拉动全年经济增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内需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不足;2001年,中国投资增长迅速,特别是由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有投资增长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大大超过2000年;消费增长将与2000年基本持平,这是一个在2000年较高基数上来之不易的较快增长。2001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可观的,尤其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下降、且下降幅度超过预期的外部环境中,更显得“一枝独秀”。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奥运效应”将会对中国投资和预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抵消美国"9·11"事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中国政府在2002年将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保证就业增长和消费。预计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7.5%左右。

三、2001-2002年中国进出口预测

为了预测2001及2002年的中国进出口增长状况,我们运用1981-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别建立了中国出口与进口方程,对2001年的外贸形势及2002年的外贸发展趋势提出了高、中、低三个预测方案。

根据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世界出口总量可能实现的增长水平以及2002年的发展趋势,我们设计了2001及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几种情景方案(见表1)。

表1 2001及2002年外贸预测方案设计

2001年 中国GDP实际增长率(%) 世界出口总量名义增长率(%)

7.5 2.5

高方案 8.0 5.0

2002年 中方案 7.5 2.5

低方案 7.00

根据有关数据,对2002年进出口前景的预测有低、中、高三种方案,其中,中高方案是比较接近现实可能性的。

在中方案情况下,即假设中国GDP实际增长7.5%、世界出口总量名义增长2.5%,则2002年中国出口为2823.3亿美元,增长6.1%;进口2677.2亿美元,增长9.9%;进出口总量为5500.5亿美元,增长7.9%;顺差146亿美元。高方案的结果要乐观一些,不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四、政策建议

鉴于当前的国内外经贸形势,以及中国加入WTO的背景,我们建议2002年要加紧政策调整,加强进口管理,加快引进外资。

1.加紧政策调整

中国必须采用WTO所规定的国际通用规则,加紧政策调整步伐。这些调整主要包括:逐步降低进口关税水平;逐步取消绝大多数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调整出口与进口替代补贴;统一规范外贸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外贸外资企业的信贷政策等。

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约为15%,到2005年将降到10%左右。根据中美世贸协议,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将由目前的21%降到17%,工业品平均关税将在2005年降到9.44%,关税降低幅度较大的商品有小汽车、IT产品、化工产品、纸制品等。

中国将经过5年左右的过渡期逐步取消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主要涉及汽车、石化、化工等部门,中国还承诺了一些产品的基期配额与过渡期内每年进口配额的增长率。将对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同时逐步增加配额量。按照WTO农产品协议的规定,配额量要达到近三年实际进口的平均量或国内消费量的3-5%,这没有超过《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关于将粮食进口量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量5%左右的规划水平。此外,中国还将逐步放开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与分销服务,除原油、成品油、化肥、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烟草等8种大宗产品由政府指定的少数公司专营外,其他商品的进出口将逐步放开经营,国营贸易将不再作为国家控制进出口的主要措施。

按照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不得给予一组企业或产品、一部分地区或产业专向性补贴,禁止专门用于影响贸易的所谓红色补贴。这种补贴分为出口与进口替代补贴两类。但协议同时规定,当非专向性补贴普遍采用时是允许的。据此,中国贸易补贴政策调整的方向是,或者取消、或者普遍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各级政府曾经制定的出口补贴措施包括:对出口产品或企业特别是先进技术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所得税以及流转环节税的退抵减免、成本或费用补贴、利润减免或退还、折旧或科技费用提取、贷款或购置土地优惠等。我们已经加入WTO,这些出口补贴政策中的有些部分应变为可以普遍获得的,另一部分不规范的出口补贴措施应予取消。中国对汽车零部件以及其他机电产品等领域实施的进口替代补贴,必须符合协议的有关规则。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税收差异表现在进口设备的关税减免、出口退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随着关税水平的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免作为吸引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将逐步削弱。目前,所得税减免仍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优惠政策。境内大部分企业按照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执行税率为33%;但对于外资企业,按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在所得税的税率、税收减免、税收返还三个方面对外资企业实行了分地区、分行业、有重点、多层次的税收优惠办法。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会造成本地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长远看,所得税减免作为国家实施产业优先发展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的重要手段,对本地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应实行同等待遇。修订完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西部开发中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关键就是要把境内外企业的所得税政策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政策。

中国信贷资金政策也存在协议所反对和禁止的企业专向性、产业专向性、产品专向性补贴等问题。这些专向性补贴被协议认为实行了财政资助,财政资助是指赠款、贷款等直接的资金转移。协议还规定,一国政府不得挑选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企业、部门、地区进行财政资助。当前中国的信贷资金政策较为复杂,各级、各地银行贷款政策和办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贷款企业在所有制方面分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股份制等。贷款还分为基建、技改、流动资金、房地产、高新技术、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等。贷款办法也很多,如普通贷款、抵押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性贷款等。信贷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在贷款方面占有许多优惠条件,其他所有制企业无法比拟;国内银行对外资企业实行较严格的抵押贷款和其他一些贷款办法;存在协议所反对的一些政策性贷款、赠款;对512户国家重点企业实行封闭贷款政策等。这些信贷政策均应进行适当调整。

2.加强进口管理

根据国际惯例,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如下5种方式进行进口管理:第一是反倾销,不允许以低于生产国自身的市场价格在他国进行销售;第二是反补贴,在科研开发及其他方面,调查生产国政府是否进行了补贴,否则进口该商品的国家予以征收补贴税;第三是紧急进口保障,根据世贸组织提供的安全保障措施,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口突然大量增加,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世贸组织允许其成员国对进口采取临时性的限制性措施;第四是到世界贸易组织打官司;第五是“君子协定”,通过双方谈判,由出口国对出口产品实行“自动出口限制”。目前世界各国存在着数以千计的这样的协议。目前既要对涉外经济法律进行清理修改,也要进行补充和完善。《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的大法。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防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形成垄断,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管理方面,进口配额及许可证限制等直接管理的手段都将大幅度减少,为防止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应加强进口商品间接管理手段的使用。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竞争能力、改革进程来动态地调整贸易自由化及市场国际化的政策,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条款”来扩大自己的利益,实行规范化的政府间接调控。当前要加紧清理各项进口法规,尽快建立起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进口法律法规体系。为此,必须采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国内立法程序。比如,尽快制定《保障措施法》、《反补贴法》,完善中国的《反倾销条例》,建立与国内产业发展相配套的贸易法则和贸易政策。此外要加强对进口商品的质量检验与技术标准化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实行严格的市场进入限制,按国际惯例保护中国市场。

近年来一些外国公司利用中国市场开放度提高的机会,通过在华设立子公司等途径,从国外母公司生产基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倾销产品,损害了中国的相关产业。为了更快地组织反倾销,当前要加快建立进口商品冲击国内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搜集,加强对国际市场及贸易伙伴国内规则和动向的了解。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提出警报。预警系统至少应当包括:进口商品中原材料与制成品的比例变化,在制成品中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比例变化,进口制成品商品的技术含量,国内有替代品的进口商品的变化,大型成套设备是否有重复引进,等等。此外,还要监测国外商品的倾销行为,做好反倾销的前期组织与准备工作,抵制对方的不公平竞争。

多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巨大,累计约为100亿美元,而中国却很少对国外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措施。事实上,近年来屡有外国商品在华进行倾销,给中国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各国的实践证明,反倾销是保护国内市场的一个十分锐利的武器,因为反倾销的过程往往长达半年以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杀手锏”。2000年开始,中国也拿起了反倾销的武器,对多个国家的钢材、化工原料等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措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逆差巨大或逆差增长较快的商品的跟踪,以便及时对国外倾销展开调查,防止冲击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近两年来,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走私宣传和斗争。在打击走私的高压态势下,走私渠道被堵死,维护了进口的正常秩序。由于打击走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今后还需重拳出击,常抓不懈。

3.加快引进外资

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世界各经济体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扩大外需,减少进口。因此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可能更趋向保守主义,以各种借口和理由进行的进口限制将越来越多。新的贸易壁垒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安全保护壁垒、体制政策障碍、法制环境障碍等。

在经济不景气及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情况下,吸引跨国投资将更加重要,各国会竞相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001年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据外经贸部统计,2001年1-9月,中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585个,比2000年同期增长18.1%,合同外资金额4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截至2001年9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2930个,合同外资金额7260.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08.2亿美元。

当前,中国应以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不断吸收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大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吸引更多大型跨国公司来华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为外贸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

标签:;  ;  ;  ;  

2001~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预测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