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中医医院 肿瘤三区、血液内科;535099)
【摘要】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8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骨髓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血栓形成以及肝脾肿大等;通过比较所有患者的粒系比例、巨核系细胞计数以及红系比例发现,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K2 V617F体细胞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的PV患者、55.56%的ET患者、35.71%的PMF患者;CARL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0%的PV患者、38.89%的ET患者、28.57%的PMF患者;MPL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0%的PV患者、11.11%的ET患者、7.14%的PMF患者。结论:对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诊断,必须结合对患者临床表现、骨髓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做出合理判断。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043-02
骨髓增殖性肿瘤具有发病缓慢的特点,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肝脾肿大、髓外造血、并发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常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包括: PV(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由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容易出现血液粘滞度上升、血细胞增多等情况,因此有极大可能会引发合并出血以及血管栓塞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转变成白血病。由此,加强对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分析显得至关重要[1]。为了进一步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8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观察对象和方法
1.1观察对象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48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骨髓病理学、骨髓细胞形态学以及基因突变检测。其中,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23例;该组患者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54.78±6.17)岁。48例患者中,包括16例PV患者、18例ET患者以及14例PMF患者。纳入标准:(1)经检查,确诊为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2)患者及其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对所有患者给予骨髓穿刺涂片进行检查,具体操作如下:使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抽取患者骨髓液0.2ml,选择6-8张推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计算油镜下的粒系、淋巴系、单核系、红系细胞的比例。
(2)对所有患者给予髓穿刺活检,具体操作如下:使用骨髓活检针进行取材,后利用苦味酸固定液固定1h以上,在高倍镜下对造血组织的形态进行观察。
(3)对所有患者行骨髓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具体操作如下:抽取患者骨髓也4ml-6ml,将其放置肝素抗凝管中,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2]。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骨髓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突变基因检测结果。
1.4统计法分析
本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例(%)] ”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血栓形成以及肝脾肿大等,见表1。
表1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例(%)]
2.2观察所有患者的骨髓细胞计数
通过比较所有患者的粒系比例、巨核系细胞计数以及红系比例发现,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三组患者的骨髓细胞计数[]
3.讨论
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在导致机体红系前体细胞的克隆性增殖的同时,也会促进巨核系与粒系的克隆性增殖,所以该疾病患者时常伴有肝脾肿大、血小板与血细胞增多的现象。ET是一种累及克隆性骨髓的增殖性疾病,该疾病具有外周血小板持续增多,且巨核细胞大而成熟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肝脾中发生、合并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PMF属于克隆性髓系肿瘤的一种,具有粒细胞增生与巨核细胞增生等特点,时常伴有髓外造血以及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等合并情况[3]。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血栓形成以及肝脾肿大等;通过比较所有患者的粒系比例、巨核系细胞计数以及红系比例发现,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K2 V617F体细胞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的PV患者、55.56%的ET患者、35.71%的PMF患者;CARL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0%的PV患者、38.89%的ET患者、28.57%的PMF患者;MPL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0%的PV患者、11.11%的ET患者、7.14%的PMF患者。证实了对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与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是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关键。
综上所述,对骨髓增殖性肿瘤疾病的诊断,必须结合对患者临床表现、骨髓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突变基因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做出合理判断。
参考文献
[1]李芳,杜宗孝,李芹等.BCR-ABL1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7,39(07):649-651.
[2]徐祥梅,肖芳莲,高坤丽等.血细胞分离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应用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7,38(03):249-252.
[3]张晓南,孟君霞,栾春来等.JAK2V617F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细胞增殖及凝血功能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0):1421-1423.
论文作者:兰晶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骨髓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细胞论文; 疾病论文; 发生率论文; 突变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