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与形式的思维巧妙地解决需求的弹性--解读商品同一性代码_需求价格弹性论文

运用数形思维,巧解需求弹性——破译商品身份密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性论文,思维论文,身份论文,需求论文,密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各地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识别两类商品即判断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高档耐用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的试题屡见不鲜,它常以函数图像为载体,或要求学生明辨商品身份(如2010年广东卷第24题,2010年山东卷第19题,2010年北京卷第34题),或要求学生先识别商品身份,继而升华认识,把某种商品特性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衔接起来(如2012年福建卷第30题)。笔者认为,借助数、图思维,强化运用陈述性知识表象呈现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深刻领悟需求弹性,让需求弹性弹出精彩,从而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快速、准确识别商品身份,为平时学习增添兴趣,为备战高考增强信心。

所谓表象呈现策略就是研究如何把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表形式的知识,它是促进陈述性知识习得的重要策略。因此,面对政治学科相对抽象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将言语表达视觉化、直观化,文字知识表格化、图像化,表象知识数学化、深刻化,实现文字到图形、图形到数字的转变。恰当运用表象呈现策略,能够将许多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和描述准确的知识轻而易举地呈现出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下面谈谈我在需求弹性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明辨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

需求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需求的预期弹性等。这里的需求弹性只限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着重研究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在价格变动面前反应程度不同,那么,如何判定需求弹性大小进而有效辨别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呢?

1.善于定量分析

需求价格弹性,也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是指在价格变化面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教材中两幅漫画“大米涨价了,也得买”和“金价涨了,以后再买金项链吧”,其用意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精要: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或需求缺乏弹性,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或需求富有弹性。需求弹性大小是教材告诉我们有效识别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唯一依据。但在需求弹性大小不明确的情况下,特别是据图识别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时,根据教材知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仅如此,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界定的依据和标准心存困惑;更有甚者,学生极易产生这样的思维方式:即在价格同幅变化的前提下,需求量变动幅度小的就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变动幅度大的就是高档耐用品。不可否认,用这种思维识别商品身份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奏效的,但有用不等于真理,这种思维定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释疑解惑,澄清误区,需要定量分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与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需求缺乏弹性,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是高档耐用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知识教材没有出现,需要适时引入,适量补充,适当拓展。只有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消除误区,准确识别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如表1所示。

2.算算收益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从收益方面识别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总收益比以前减少,表现在图像上是区域面积比以前变小,如图1所示(、实线为变化前,、虚线为变化后);反之,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总收益比以前增加,表现在图像上是区域面积比以前增大。高档耐用品需求富有弹性,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总收益比以前增加,表现在图像上是区域面积比以前变大,如图2所示(、实线为变化前、虚线为变化后);反之,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总收益比以前减少,表现在图像上是区域面积比以前变小。需求价格弹性收益分析启示我们:生活必需品一般不适用于降价促销、薄利多销策略,高档耐用品可以实施降价促销、薄利多销战略。

3.比较斜率大小

巧用斜率,省时省力。斜率与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存在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坡度陡,斜率大,价格同幅变化时,需求量变动小,是生活必需品;坡度缓,斜率小,价格同幅变化时,需求量变动大,是高档耐用品。根据斜率和需求量的反方向关系,判定M是高档耐用品,N是生活必需品(如图3所示)。

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识别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对需求价格弹性的进一步研究,简称需求交叉弹性,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研究对象是相关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关系,相关商品是指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识别。

1.洞察变量关系

教材对需求交叉弹性知识的描述清楚、明了,举例说明观点时亲切、轻松,可一旦学生真正识别替代品、互补品时,则会出现易忘、易混、易错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对各种关系梳理不够清晰,认识不够深入,理解不够深刻。需求交叉弹性理论如表2所示。

表中各种关系一目了然,层层深入,既运用了需求法则,又体现了供求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不仅看清了商品自身需求量与价格的双向关系,而且明了相关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需求量与需求量之间、价格与价格之间的变化,激活了已知,生成了新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妙用数学思维审视替代品和互补品,能够发现:在替代品关系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正相关),两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负相关)。在互补品关系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负相关),两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正相关)。

2.观察图像特征

在替代品关系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是正相关关系,理解为数学中的增函数,表现在图象上,其基本特征是开口方向“向右上翘起”。在互补品关系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是负相关关系,理解为数学中的减函数,表现在图像上,其基本特征是开口方向“向右下倾斜”(如图4所示)。

3.实现数形转化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其系数比值有两种情况:Δx/Δp<0或Δx/Δp>0(Δp为商品价格p变化的百分比,Δx为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百分比)。当Δx/Δp<0时,即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由分子分母的一正一负,联想到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负相关),据此判断是互补品,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其商品功能的互补性就越强。当Δx/Δp>0时,即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由分子分母的同负同正,联想到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正相关),据此判断为替代品,在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其替代功能就越强。

运用表象呈现策略进行陈述性知识教学时,不可忽视知识联接策略和生成策略。在教学需求弹性知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厘清新旧知识之间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信息既源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又高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顺利激活原有知识,积极生成意义,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加强专项训练,引领思维拓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陈述性知识表象呈现策略在需求弹性教学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不等于说学生真正领悟需求弹性理论,有效区别两类商品,也不意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专项训练,既能检测教学效果继而解决问题,又能培养思维品质进而引领学生拓展思维。

图5表示商品需求量Q与价格P的关系,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需求曲线。下列选项中,引起向左移动的推断正确的是

A.,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背景下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求

B.,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出入境旅游需求

C.,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消费者抵制的日系车销量

D.,在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情况下的各种牛肉制品的销量

[解题思路]此题读图能力要求高,调动和运用知识多,综合性强,导向性好。解决此题分三步走:第一,根据斜率与需求量的关系,判定是高档耐用品,是生活必需品;第二,理解需求曲线移动的含义、意义。需求曲线移动由非价格因素的变化引起,它是假定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宏观政策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的变化。需求曲线左移,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增加;第三,水到渠成,逐项分析。是高档耐用品,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是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属于,前后矛盾,排除A。是生活必需品,旅游是享受资料消费非生存资料消费,应属于,前后不一致,排除B。日系车属于高档耐用品,符合,因钓鱼岛问题中国消费者抵制导致对日系车需求减少,曲线左移,C正确。猪肉和牛肉是替代品,在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猪肉需求量减少,牛肉的需求增加,应右移,排除D。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力点。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知识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备课,研究高考,创新教法,把高效课堂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

标签:;  

用数字与形式的思维巧妙地解决需求的弹性--解读商品同一性代码_需求价格弹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