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_金融论文

论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_金融论文

论金融创新与建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金融创新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创新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带来了深刻的和全方位的影响,比如,放松了金融管制、允许业务交叉、金融手段多样化等等。金融创新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功能和经营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一、金融创新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功能方面的影响

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两大基本功能——信用功能和中介功能,还有许多派生功能如经济控制、资源配置、产权安排、组织优化等。金融创新对其基本功能影响不大,但促使派生功能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1、经济控制功能方面。现代企业资金自筹和自行融资风险较大, 必须依托各种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分担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贷关系对工商企业在经济上形成一定程度的控制。金融创新之后,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扩大,服务种类增多,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对企业经济控制的深度和范围都会扩大。

2、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货币化程度高, 经济资源配置体现为金融资源的配置,货币资金流动和重组的规模、速度巨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货币化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金融创新将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这一功能,这是由于:(1 )金融创新使金融活动自由度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提高。(2 )金融创新使金融工具多样化,资源配置方式增多。(3 )金融创新使金融技术设备改善,金融活动更便捷、更灵活。

3、产权安排功能方面。 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济控制和资源配置功能是以产权安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功能表现为:(1 )金融制度框架决定整个经济的产权结构的性质、状况和效率。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特别是收益权安排对经济制度的效率有决定性影响。(2 )金融产权制度安排与变革可能影响整个社会产权安排的合理性。正是由于金融产权制度与企业产权制度联系紧密,而我国金融产权变革滞后,才造成了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

4、组织功能方面。在金融创新潮流的推动下, 商业性金融机构将借助于现代股份公司的形式,促进组织功能的优化,效率的提高,能力的增强。不同的组织安排必然导致不同的金融治理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金融运行效率。金融创新将有力地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形成合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

二、金融创新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方面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不同国家和社会经济制度之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金融创新在美国主要表现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而在日本则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金融制度进行结构调整。对中国来说,金融创新则与金融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金融改革的目标和金融创新的目标有较大程度上的交叉,在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制度方面可以“合二而一”。尽管金融创新对各国金融领域的影响不同,但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方面的影响却表现出许多共同点:

1、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扩大

金融创新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领域明显扩大,业务范围综合化,经营空间国际化。增加了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都很强并能满足债权人不同要求的负债种类,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OW账户、 债币市场存款证、债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储蓄单、股金汇票账户等。此外,在贷款方式、吸纳资金方式和资金市场运作方式上都有所改善。灵活的、跨国的各种新兴业务有较快的发展,经营业务交叉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2、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素质发生变革

90年代银行兼并之风在世界范围内愈刮愈烈,大银行之间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西方各国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完成组织机构变革之后,在功能和业务上都有所增强,人员素质明显改善,业务范围有所拓宽,可以提供多种投资性金融工具。管理方面主要发生的变化是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日趋融合,业务部门的设置更加灵活,下层部门的权限扩大,提高了决策效益。

3、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手段实现了计算机化

金融创新使商业性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关心的不仅是服务的内容,更重视高质量、快捷性、安全性。提高竞争力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金融人员的素质,增强雇佣驾驭新兴业务、开拓新型市场、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二是改善金融技术设备,即提高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自动付款机网(ATM网)、信用支付系统(POS系统)、家庭银行服务、全球消费者银行和现金管理系统(CMS 系统)等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已经迅速地在金融业发展起来。

4、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性上升、稳定性下降

商业性金融机构原有的一些“旱涝保收”的项目已被淘汰,新兴项目虽然利润巨大,但风险猛增。商业性金融机构除了要承受传统的信贷风险、投资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外,还要承受“新型风险”——设备故障风险、信用透支风险、电脑犯罪风险和伪造信用卡风险等,经营稳定性同往常相比已经大打折扣。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多家证券公司破产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在昭示着这种风险性日益渗入金融领域。

5、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跨国化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之一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结构方面的多元化和跨国化,只有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实现了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活跃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近几年来,每年有近70万亿美元的资金在国际间流动,国际间的外汇交易达160 多万亿美元,如此宠大的“资金流”,如果没有金融机构产权的国际化,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商业性金融机构产权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是一国金融的“稳定器”,也有助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金融创新留给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建设的启示

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早已经提出,但转变的步伐却极为缓慢,除了思想观念、制度惰性、管理方式和利益制肘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关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方案未能充分考虑金融创新给当代金融领域所造成的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每一个举措,都应放在世界性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建设和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必然要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从金融创新中受到一些启示。

1、把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与顺应世界金融创新发展的潮流结合起来

金融创新使西方各国普遍地放松或取消了对金融机构的限制,扩大了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国际间的资金流量和流速大大地加强了。技术手段电子化、信息管理网络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创新成果使中国在接受国际金融发展潮流方面更加快捷和便利,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性规则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巩固,中国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是无法回避这种大背景的。中国正值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国有银行在产权安排、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行为特征上是垄断化、计划化与竞争化、市场化并存,金融创新成果的引进可以推进这种转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同时进行金融创新,可以实现中国金融业“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战略。

中国现行金融体制的许多方面都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很强的连带性,但却与金融创新有着某种程度上的隔阂。经济改革使资金价格的控制方式、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国有专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国有银行体系中仍有太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遗迹,金融市场还远未发育成熟,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仍然严重,银企关系仍极不正常,国有银行的商业性与政策性业务交织在一起,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胆借鉴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成果,跟上金融业分权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开放化的创新潮流,促进中国经济生活中现代金融主体的形成,建立真正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体系。

2、大胆从体制外入手构造中国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的银行业一向是国家独资垄断经营,尽管1994年底,在4 家国有专业银行之外,组建了10家商业银行,但仍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数量看,目前,美国商业银行为1200家左右,加拿大7000多家,日本也在500家以上,相比之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在经营方式和效益方面的差距就更大,尽管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已经分流了部分政策性贷款,但国有专业银行事实上仍承担着许多政策性贷款(如“安定团结贷款”),受现行贷款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国有银行违反经济规律的贷款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央行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下达贷款规模、直接规定存贷利率的方式实行着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对银行仍存在着“点货”问题。

国有银行改革完全限于体制内是不现实的,而现行的貌似“体制外”实为“体制边沿”的国有(控)商业银行,其产权关系和经营方式仍未摆脱模糊化、机关化遗迹,人事和分配制度不可与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日而语。从体制外入手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体制外经济”——三资企业、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发展突飞猛进,填补了体制内企业衰落在经济增长、商品劳务、就业安排等方面留下的空缺。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也可以从体制外入手,在“金融存量”不变动的情况下,着重在体制外的“金融增量”上下功夫,在条件成熟的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合作银行,批准组建中外合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股份制民营银行等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外”银行,只有这些“真”体制外银行才可以真正地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运作,从而打破体制内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

3、应把产权结构安排作为国有专业银行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点

理论界在讨论国有专业银行改革问题时,往往较多地强调国有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改信贷规模的行政控制为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将银行的经营机制由计划依附型向市场自立型转变,等等,其实这些观点都未真正触及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中根本的症结。国有银行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生产性和流通性的企业可以搞产权改革,而金融企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则不宜进行产权改革,这种认识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搞得热火朝天,但国有银行系统的产权改革却一直进展不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道“奇怪的风景”。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体系建设的情况看,商业银行都是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而且银行的产权安排都以有利于促进经营效率为根本出发点。中国国有专业银行在产权安排方面的不合理性,是导致银行经营行为扭曲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种局面对金融体制的近期发展不利,从长远看,也会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因此,国有专业银行改革也应以产权结构重组为核心,以产权安排为依据确定其它制度结构的安排。在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是不能真正推动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的。

标签:;  ;  ;  ;  ;  ;  ;  ;  ;  

论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